首页 理论教育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独特而复杂的文化交融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独特而复杂的文化交融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川凉山的彝族人自称“诺苏”。在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经常会互相问到民族身份,以此获得某种认同,这在汉族地区实为鲜见。在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的研究中,一个民族的族名可分为“自称族名”与“他称族名”,两者在人群定义上的功能有所不同。自称族名经常是一个人群自我界定的最简单而有效的判断标准,既有界定即具有排他性,因为民族本身正是依赖其共同起源记忆来排除外人的人群结合。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独特而复杂的文化交融

王明珂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定价:35.00元

“一部对中文世界人类学民族学历史学研究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著作。”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罗新对此评价,作者从族群边缘的形成与变迁这个特殊的角度,来探讨华夏民族生长和扩张的历史,从而以十分新鲜并充满魅力的论证,为推进中国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范例。(www.xing528.com)

王明珂在创建“民族史研究的边缘理论”时,就特别强调,对于历史学家而言,民族溯源最重要的是在历史材料中梳理“某民族”的资料;他同时提醒,史料中的这些“族名”所对应人群是否就是这一“民族”,以及这些族名所代表人群的时代变化,很容易被忽略。现成的例子是,我经常到大凉山腹地采访,见我会几句简单的彝语,初次相逢的彝人习惯性地会问我,“汉呷”还是“诺苏”,我回答,汉呷。朋友点点头,说自己是“诺苏”。这里的“汉呷”“诺苏”即汉族彝族。好几次酒叙时我似醉非醉,故意谎称自己“诺苏”,尽管迎来睁得更大的猜疑目光,却赢得更多更大碗的豪饮,浓烈的情绪伴随着酒气熏天一直延续至酩酊大醉。

四川凉山的彝族人自称“诺苏”。在我的民族意识中,他们是彝族,而且凉山彝族和散居于云南、贵州、广西乃至国外的彝族,都是彝族,书面上是这样写的。就像我知道的藏族回族傈僳族纳西族蒙古族一样,彝族也是凉山6万多平方公里范围内世居的14个少数民族之一,因为人口众多为凉山的主体民族,遂为彝族自治州。在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经常会互相问到民族身份,以此获得某种认同,这在汉族地区实为鲜见。在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的研究中,一个民族的族名可分为“自称族名”与“他称族名”,两者在人群定义上的功能有所不同。自称族名经常是一个人群自我界定的最简单而有效的判断标准,既有界定即具有排他性,因为民族本身正是依赖其共同起源记忆来排除外人的人群结合。他用一幅“汉帝国势力所及之华夏边缘”地图,来说明汉代中国人的边缘异族意象,让今人幡然发现,在黄河以南长江以北的辽阔“汉”周边,由东向西由北而南分布鲜卑、匈奴、羌、西南夷和南蛮等,形成华夏边缘。

此书2013年11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又出增订本,新增5万余字,深化诠释“华夏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