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在生活中倾听:一个案例分享

如何在生活中倾听:一个案例分享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活活动伴随幼儿一日生活的始终,其时间跨度在幼儿整日生活中占有最大的比重。如何在生活活动中有效利用这段时间引导幼儿学会倾听便进入了我们关注的视野。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始终应有让幼儿学会倾听的意识,使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对于这样的准备工作,小班教师总会提前说明要求,并在幼儿如厕洗手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和提醒。

如何在生活中倾听:一个案例分享

生活活动伴随幼儿一日生活的始终,其时间跨度在幼儿整日生活中占有最大的比重。如何在生活活动中有效利用这段时间引导幼儿学会倾听便进入了我们关注的视野。“二期课改”强调,生活教育不仅要适应幼儿当前的发展,更要为幼儿的持续发展与未来生活奠定基础。在一日活动中,教师始终应有让幼儿学会倾听的意识,使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案例一:你记住老师的话了吗?

1.背景

午餐前,幼儿要进盥洗室,有小便、洗手等事宜。对于这样的准备工作,小班教师总会提前说明要求,并在幼儿如厕洗手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和提醒。然而,教师发现:在提了清楚明确的要求后,幼儿总还是会出现要么洗手到处都是水,要么小便后不包肚子等问题。今天又到了这个环节,看看教师是怎样进行前期的交流和指导的呢?

2.实录

“小朋友,待会呀我们就要吃午餐了。在吃午餐前我们要干什么呀?”教师问道。“要小便洗手。”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说。

“那么你们知道小便的时候能不能挤呀?”教师接着问。

“不能。”幼儿回答道。有些幼儿已经低下头或东张西望了。

“那么,小好便后要干什么呀?”教师依然继续发问。

“要洗手。”幼儿回答道。

“小手要用肥皂涂,水龙头要开得小一点,不然水要溅出来的。”教师依旧不紧不慢地继续提醒。

幼儿开始有些坐不住了,有的和同伴说话,有的打哈欠,有的玩弄小手……

“好,现在去小便洗手吧,记住老师的话了吗?我要来检查的哦!”教师很认真地说。

“知道了!“幼儿大声地回答。

幼儿陆续进盥洗室。

“你怎么洗手水开这么大啊,我刚才说的话你听见了吗?”教师指责道。

小敏低下头走开了。

“你怎么小便往前挤,不会排队吗?”教师又一次指责幼儿。

小路用眼睛瞟了瞟教师往后退了退。

3.思考

(1)抓住共性问题进行有侧重点的提示,让幼儿听得明白记得住,同时能够做到。在某些活动中,教师总喜欢面面俱到,什么要求都提,力求完美。殊不知,毫无重点的泛泛而说,会使得幼儿产生疲劳,不愿意听。在上述盥洗环节,教师要根据幼儿以往的情况,选择其中的一个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提示。这样幼儿就能听清今天教师到底要我做到什么,之后才有可能做到。

(2)环境跟随,让幼儿的听显得更为有效。有了主动的听,还要有做的主动性,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幼儿先前听的效果。如果在盥洗室里出示盥洗、小便排队等提示图,幼儿看到了直观的图片,脑海中就会马上出现老师先前提出的要求。这样前面的“听”就真正落实了。

(3)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通过适当地插问让幼儿注意倾听。如教师在面向全体幼儿说完话之后,可以转向个别幼儿,放慢语速问:“你听明白了吗?能告诉我刚才老师说了什么嘛?”如果幼儿说不清楚,可以让班上能力强的幼儿复述,教师可再提示:“听姐姐(或哥哥)说一说,小耳朵可要听仔细哦!”这样可以给予他们更多的倾听机会,经过多重的倾听,他们注意的分散、转移会逐步得到缓解,倾听的质量也会有所提高。

(4)多用积极的语言,少用消极的批评。教师对于幼儿的行为回应,要以积极鼓励为主。这不仅是对幼儿的一种肯定,也起到对同伴的一种榜样作用。幼儿对积极的语言往往愿意倾听。不仅受鼓励的幼儿愿意听,没有做到的幼儿也会从赞美他人的言语中得到提示,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案例二:你一定能吃得很棒的!

1.背景

轩轩是位中班的插班生,在家什么都是爸爸妈妈包办,穿衣、吃饭,连上厕提裤子都要别人帮忙,简直就是个小公主。对于小班升上来的中班幼儿,教师在暑假就鼓励他们尝试使用筷子进餐,很多家长非常配合,因此,开学不到两周的时间,除了轩轩,班级幼儿吃午餐都用上了筷子。因为,她每次吃饭,都是小手放在桌下,期待地看着我们,好像在说:“老师,你来喂我吧!”就算吃,也是舀几口就撑起了小脑袋,饭菜总是掉得满地都是。用小勺完成自己的一份饭菜尚且还有一些难度,更别说是使用筷子了。(www.xing528.com)

2.实录

在午餐前,教师对幼儿说:“今天吃午饭,我来看一看,哪个宝宝用筷子用得最棒,能夹起菜。饭菜送进嘴里,不做漏嘴巴!我待会可要做小公鸡找漏饭菜的小朋友。可别让我找到啊!”听了教师的话,幼儿有的乐得笑了,有的信誓旦旦地说:“我肯定不让你找到!我肯定吃得很好的!”而离教师座位最近的轩轩一开始还探头看着,可教师刚说了个头,她似乎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便低着头,玩着手指,又转过身玩弄身后玩具橱里的玩具。教师忙走过去,蹲下身,她有些扭捏的样子。教师轻轻托起她的脸蛋,与她目光平视,用温柔并且缓慢的声音说:“轩轩的小手也能自己吃饭的,不信,我们就拿着小勺和他们比一比,一定能吃得很棒的!”然后,转过身对着大伙说:“怎么样,敢不敢和轩轩比一比,看看你们谁吃得棒,用勺、用筷都干净!”小朋友异口同声道:“好。”“怎么样,你一定能和他们一样吃得干净,试试吧!”教师再一次鼓励轩轩,并对她提出了力所能及的要求:“一定要小手扶好碗,身体靠近小桌子哦!”她从半低着头、目光游离的状态,到慢慢抬起了头、正视教师的目光,尴尬的表情变为嘴角微微向上翘了。她点点头,没有回答,只是马上搬起了椅子向餐桌边走了过去。

3.思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应关注个别差异,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在这个环节中不难发现,同一个班级的幼儿面对教师的话语所表现出来的反应截然不同。问题就在于他们的差异性——会或不会使用筷子。对于这样的差异,教师要做的就是:

(1)先要关注幼儿,了解幼儿的已有水平与教师说的内容之间存在着的联系。面对说话的对象,他们所反映出来的语言、动作、表情等,作为教师都要有所觉察,从而揣测幼儿行为的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缘由。今天的活动中,教师捕捉到了这个特别的幼儿对于教师话语的反应:为何一开始她能认真倾听,而后来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她刚听了个头,就决定放弃了,后面的内容当然也就与她“无关”了。

(2)放低对个别幼儿的要求,激发她听的愿望,让她感觉自己有信心,只要肯努力是能达到的。这里如果都是用筷子比一比谁吃得干净的话,轩轩根本不能达到,因此采用同样的“你一定也能用勺子和他们一样吃得干净”的要求就显得合理了。对于这样的开头,她心里揣测,只要认真做,定能达成。对于后面教师提的要求,也从她细微的动作中知道,她听进去了!

✿案例三:站在这里喝,水就不会翻了

1.背景

喝水是幼儿园里最常见的事情。喝水的常规也是小班教师培养的目标:喝水时手拿杯子的柄,小眼睛看着自己的杯子,不洒水……这一系列的“常规”被我们天天挂在嘴边,絮叨起来没完没了。可是效果却不是很明显。而今天却突然有了转机。

2.实录

“为什么我们小朋友喝水的时候总是有人杯子会翻呢?”在喝水前教师先问幼儿。

“因为小明老是推我。”有幼儿说道。

“那我们来看看是不是这样。”教师打开了录像。

“究竟是怎么回事情呢?我们仔细来看看。”教师补充道。

幼儿目不转睛地看着屏幕。

“这是怎么回事情啊?”教师问。

“因为人很多的。”已经有幼儿发现了。

“我看见小明碰到莉莉了,杯子翻了。”聪明的家家说道。

“现在我在教室喝水的地方布置了什么?”教师继续放相应的环境图片。

“有脚印,还有线。”小朋友嚷道。

“我们喝水先站在红红的脚印上,然后站在绿色的脚印上喝,我们再来看看这样还会不会把杯子打翻。”教师说道。

“好!”幼儿跃跃欲试。

果然,幼儿仔细看脚印,发现没有脚印的地方也不排队,放完水就站在墙边的绿脚印上,没有人打翻杯子了。

3.思考

(1)借助多媒体的帮助让幼儿愿意倾听教师提出的问题。多媒体的呈现给了幼儿直观的场景回顾,有助于幼儿表达。这样他们的倾听才更主动。如果只是提问,没有真实情景的再现,幼儿根本无从入手,尤其是小班幼儿。幼儿知道自己说不出,也就不太愿意听了。

(2)借助标识、符号帮助幼儿兑现倾听内容,将听落实到做。对于一些提示环境的创设,如果没有进行一定的情景说明,幼儿肯定不会去关注并有所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告诉幼儿该怎么避让,而没有环境上的支持(如喝水站立的位置,要求幼儿倒好水之后在边上喝),这样幼儿也只是听,并不会将听到的要求落实在行动上,也不知怎么落实。现在幼儿听到了也看见了站立位置的线,自然也就会根据先前所说真正做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