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朝南北朝时期南京陵墓石兽的由来与特点

南朝南北朝时期南京陵墓石兽的由来与特点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南北朝而佛教始盛,中国文化,自有史以来,曾未如此时变动之甚者也。自一般人民之思想起,以至一物一事,莫不受佛教之影响。其大多数皆为陵墓上之石兽。多发现于南京附近。南京为南朝帝都,古称建业,宋、齐、梁、陈皆都于此。其中最古者为宋文帝陵,在梁朝诸陵之东。然而中国六朝石兽之为波斯石狮之子孙,殆无疑义。南朝造像现存者极少。其面貌姿态乃至光背之轮廓皆为中国创作,盖戴安道所创始之南朝式也。

南朝南北朝时期南京陵墓石兽的由来与特点

南北朝佛教始盛,中国文化,自有史以来,曾未如此时变动之甚者也。自一般人民之思想起,以至一物一事,莫不受佛教之影响。而艺术者—时代—民族之象征,其变动之甚,尤非以前梦想所及者。在雕塑上,至第五世纪,已渐受佛教之浸融,然其来也渐。在此新旧思想交替之时,在政治历史上已入刘宋萧梁,而佛教尚未握人生大权之际,有少数雕刻遗物为学者所宜注意者。其大多数皆为陵墓上之石兽。多发现于南京附近。南京为南朝帝都,古称建业,宋、齐、梁、陈皆都于此。附近陵墓即其帝王陵墓也。陵墓在今南京附近,江宁,句容,丹阳等县境内,共约十余,其坟堆皆已平没,然其中柱,碑,翁仲等等尚多存在者。瑞典学者喜龙仁(Siren)所著《中国雕刻》言之甚详。

其中最古者为宋文帝陵,在梁朝诸陵之东。宋陵前守卫之二石兽,其一尚存,然头部已残破不整。其谨严之状,较后代者尤甚,然在此谨严之中,乃露出一种刚强极大之力,其弯曲之腰,短捷之翼,长美之须,皆足以表之。中国雕刻遗物中,鲜有能与此赑屃比刚斗劲者。

萧梁诸墓刻,遗物尤多。始兴忠武王萧憺(普通三年,公元522年薨)碑,碑头螭首,颇似汉碑。吴平忠侯萧景及安成康王萧秀,俱卒于普通年间,故其墓刻俱属同时(公元六世纪初),形制亦同。

其石兽长约九尺余,较宋文帝陵石兽尤大,然刚劲则逊之。其姿势较灵动,头仰向后,胸膛突出。此兽形状之庄严,全在肥粗之颈及突出之胸。其头几似由颈中突出,颈由背上伸如瓢,而头乃出自瓢中也。其口张牙露,舌垂胸前,适足以增胸颈曲线之动作姿势。其身体较细,无突起之筋肉,然腰部及股上曲线雕纹,适足以表示其中蕴藏无量劲力者。

由其形式上观之,此石狮与山东嘉祥县汉武氏祠狮实属一系统,不过在雕饰方面,较汉狮为发达耳。

然此汉狮梁狮,皆非写实作品,其与真狮相似之点极少。其形体纯属理想的,其实为狮为虎,抑为麒麟,实难赐以真名也。今此石狮及碑柱,多半埋于江南稻田中,遥望只见其半,其中数事已于数年前盗卖美洲,现存彭省大学美术馆。其他数件之命运如何,则不敢预言也。(www.xing528.com)

考古艺术之以石狮为门卫者,古巴比伦及阿西利亚皆有之。然此西亚古物与中国翼狮之关系究如何。地之相去也万里,岁之相去也千余岁。然而中国六朝石兽之为波斯石狮之子孙,殆无疑义。所未晓者,则其流传之路径及程序耳。自此以后,狮子之在中国,遂自渐成一派,与其他各国不同,其形制日新月异。盖在古代中国,狮子之难得见无异麟凤,虽偶有进贡自西南夷,然不能为中土人人所见,故不得不随理想而制作,及至明清而狮子乃变成狰狞之大巴狗,其变化之程序,步步可考,然非本篇所能论及也。

南朝造像现存者极少。就中最古者为陶斋(端方)旧藏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铜像。高约一尺三寸。两肩覆袈裟,颇似犍陀罗佛像。然在技术上毫无印度风。其面貌姿态乃至光背之轮廓皆为中国创作,盖戴安道所创始之南朝式也。

美京华盛顿(Freer Gallery)藏元嘉二十八年铜像一躯。光背作叶状,上镌火焰纹,而有三小佛浮起。大致与十四年像同。

当是时,戴安道之子名颙者,字仲若,肖其父,长于才巧精雕塑。安道作像,仲若常参虑之。仲若作品之见于记载者颇多。济阳江夷与仲若友善,为制弥勒像,后藏会稽龙华寺。又修冶绍灵寺及瓦棺寺丈六金像二躯。又作丈六金像于蒋州兴皇寺,隋开皇间寺灾,迁像洛阳白马寺。此外戴氏父子制像颇多,然实物乃无一存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