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冯老师讲座: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全解析

冯老师讲座: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全解析

时间:2023-07-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常他们会从不同于导师的角度提出对论文的评价,研究生实际上对他们究竟提什么样的意见或建议是一点不知情的,他们会忐忑不安。导师要告诉学生,不论请什么样的专家,他们在提“意见”上都会是行家,而且有些专家会是十分有个性的人,但他们又往往最忠实于科学和真理。最重要的是让研究生在答辩期间树立信心。只要研究生完全彻底地了解自己的学位论文,回答这些问题是不难的。

冯老师讲座:学位论文评审和答辩全解析

研究生的角度看,答辩以前,会从两个方面得到学位论文的评价。首先,拿给导师的学位论文稿,意味着研究生会从导师那里得到对论文的评价,这当然是对学生论文最有价值、最直接的反馈。导师应该让学生把你的每一句话都当回事。此后,在把学位论文送评阅人时会得到评阅人的意见。找到熟悉课题的评阅人是十分重要的,但很多时候这样的专家不好找。再说许多学术机构执行“盲审”机制,有的学校博士论文是百分之百盲评。这样选择的专家就不一定熟悉课题。通常他们会从不同于导师的角度提出对论文的评价,研究生实际上对他们究竟提什么样的意见或建议是一点不知情的,他们会忐忑不安。导师在这时给予学生对自己工作的信心十分重要。“做着有分量有质量的研究就不用害怕评阅人不让你答辩”,有时我这样对研究生说。

在选择答辩委员会成员时,情况则要主动多了,导师可以和研究生一起决定谁应该被请来作为答辩专家。导师要告诉学生,不论请什么样的专家,他们在提“意见”上都会是行家,而且有些专家会是十分有个性的人,但他们又往往最忠实于科学和真理。研究生真正应该做好的,是把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故事”讲好,尽管这个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专家们来评审“给予你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是否合适”。把自己研究中的事实和论据准备充分是重要的,因为科学和真理最讲究的就是这两者。

导师可以在哪些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呢?最重要的是让研究生在答辩期间树立信心。不知名的评审人也好,答辩专家也好,看起来,他们和导师决定着研究生的最后评价,其实不然。如果问:对论文评价最重要的人是谁?答案是研究生自己。是他或她搞的研究,不是评阅人和答辩专家,甚至也不是导师——尽管导师指导了研究,投入了许多精力,可能还一起做了实验。导师应强调论文是研究生写的,研究生应该把自己看成是一位本课题的专家,这十分重要。“是你做的项目研究吧! 是你写的学位论文吧! 那还有什么要怕呢?”我有时这样说。

在答辩时,研究生害怕的地方,主要是专家们的提问,他们怕回答不了问题。导师在这方面的帮助,当然是要化解研究生的恐惧。东方文化以让对方“语塞”为一种“胜利”的标志,而日常之中问答又被归入了这一范畴。这当然是落后带来的心态,研究生教育应该远离这种状态。可以让研究生知道,在答辩时,专家们提这个问题或那个问题,目的之一不在于答案本身,而在于了解你在批评面前,能否用合适的科学语言进行论辩。更进一步,从中了解你对课题的信心。只要研究生完全彻底地了解自己的学位论文,回答这些问题是不难的。在答辩时,专家们提问的另一目的是要了解,在碰到一个没有准备的问题时,研究生能否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进行思考,从而给出理由充分的回答。换句话说,你(研究生)是一名学者吗?(www.xing528.com)

的确,导师培养研究生的目的之一,是要让研究生进入本专业学者们的圈子。比方说,有时专家们的确提出了远超出研究生实验之外的问题,或者明显属于研究生知识范围之外的问题,其中,导师知道问题答案的情况不少,那么,导师能替研究生回答吗?最好不要这样做。东方文化是“面子”文化,研究生答不上来,导师会觉得若不帮助就“太丢面子了”,或者专家提了个“不是那回事”的问题,导师不指出就“太没有水平”了,但这对于研究生自己成为圈子内的专家并无帮助。某些具有个性的研究生会在此时大谈其实他并不了解的问题的答案。导师就要在事先告诉研究生不能采用“假装知道”的办法,因为专家们会很快看出破绽,然后穷追猛问,最后必定是学生不可招架,败下阵来。遇到难题时,要让研究生把当前的讨论返回自己所希望讲的问题上来——这就是学位论文的内容。采用实事求是的姿态,让专家们知道你实际上并不知道那些问题的答案,会有好的结果,因为专家们最终看到的是研究生做的和他们一直在做的,没有不一致。这其实就是科学共同体日常演绎着的故事。

(原文发表于《科技导报》,略有修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