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乾陵文化:百济、高句丽移民的内迁与宿卫

乾陵文化:百济、高句丽移民的内迁与宿卫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相继远征,终于收服百济、高句丽,将其居民大规模内迁。以上算是第一批内迁的高句丽移民,其中进入长安的系酋长蕃将,内迁幽州(今北京)的系普通民众。[20]这是第二批高句丽移民。这是第三批迁入内地的高句丽移民。[24]可知圣历二年以后,投奔到突厥的高句丽移民,最终内附到朔方定居。不过,这是武则天之后的事了,在这里摘出,是为了显示高句丽移民的最终方向。

乾陵文化:百济、高句丽移民的内迁与宿卫

隋唐立都长安,对东北鞭长莫及。但这片海隅之地民族种类众多,水陆交通发达,牵制政治格局甚重。经隋炀帝、唐太宗唐高宗相继远征,终于收服百济高句丽,将其居民大规模内迁。

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平百济后,安排内附移民迁入徐州(今江苏徐州)、兖州(今山东兖州西)一带:“徙熊津都督府于建安故城;其百济户口先徙于徐、兖等州者,皆置于建安。”[12]至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徐、兖移民北返。那时,出身百济的蕃将黑齿常之脱颖而出,《唐书·黑齿常之传》载:“黑齿常之,百济西部人。”[13]为本蕃将领,显庆五年,降唐。不久,复叛。龙朔三年(663),高宗又招降之。黑齿常之后参与唐高宗仪凤年间(676—679)击吐蕃的战役,因战功卓著,被高宗授为左武卫将军,兼检校左羽林军,充河源军副使。此后升正使。武则天时期,常之仍出征反叛的突厥不缀[14]。(www.xing528.com)

高句丽移民进入内地的时间要比百济早,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大败高句丽北部耨萨高延寿、南部耨萨高惠真所领15万军队,“延寿惠真率三万六千八百人来降,上以酋首三千五百人,授以戎秩,迁之内地。”[15]“惠真竟至长安”[16]。这些部落酋长大概也到了长安,如《旧唐书·王毛仲传》载:“王毛仲,本高丽人也。父游击将军职事求娄,犯事没官,生毛仲,因隶于玄宗。性识明悟,玄宗为临淄王,常伏事左右。”[17]毛仲可能就是这批入长安的高句丽酋长后裔。同时,“初,攻陷辽东城,其中抗拒王师,应没为奴婢者一万四千人,并遣先集幽州,将分赏将士。太宗悯其父母妻子一朝分散,令有司准其直,以布帛赎之,赦为百姓”[18]。以上算是第一批内迁的高句丽移民,其中进入长安(今陕西西安)的系酋长蕃将,内迁幽州(今北京)的系普通民众。唐高宗总章元年(668),平高丽。二年(669),安排内附移民迁入江淮、西北地区,《通鉴》载总章二年“敕徙高丽户三万八千二百于江、淮之南,及山南、京西诸州空旷之地,留其贫弱者,使守安东”[19]。《旧唐书》所载更详细、确切:“(总章二年)五月庚子,移高丽户二万八千二百,车一千八十乘,牛三千三百头,马二千九百匹,驼六十头,将入内地,莱、营二州般次发遣,量配江、淮以南及山南、并、凉以西诸州空闲处安置。”[20]这是第二批高句丽移民。早在总章元年平高句丽时,得“其城一百七十,户六十九万七千,以其地为安东都护府”[21]。仪凤二年(677),唐朝安排高句丽王藏到辽东统治其民,藏与靺鞨谋反,“事觉,召还,配流邛州,并分徙其人,散向河南、陇右诸州,其贫弱者留在安东城傍。……(圣历二年)自是高丽旧户在安东者渐寡少,分投突厥及靺鞨等,高氏君长遂绝矣”[22]。这是第三批迁入内地的高句丽移民。《旧唐书·突厥传上》载:“(开元三年)十姓部落左厢五咄六啜、右厢五弩失毕五俟斤及子婿高丽莫离支高文简……等各率其众,相继来降,前后总万余帐。制令居河南之旧地,授高文简左卫员外大将军,封辽西郡王……”[23]又《旧唐书·张嘉贞传》载:“开元初……时突厥九姓新来内附,散居太原以北……”[24]可知圣历二年(699)以后,投奔到突厥的高句丽移民,最终内附到朔方定居。这算是第四批内迁的高句丽移民了。不过,这是武则天之后的事了,在这里摘出,是为了显示高句丽移民的最终方向。总之,随着唐朝的统一与版图的扩大,东北移民大量安置到西北边地,在既有突厥羁縻州防御带以南,又构成一道防御带,形成双重防御格局。部落酋长则入京宿卫,时随军出征,为府兵的补充。但这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