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乾陵文化之武则天与东北蕃将

乾陵文化之武则天与东北蕃将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蕃将构成唐代后期藩镇割据、五代牙兵擅权的政治基础[1]。有关东北蕃将的人口迁徙、身份变迁、风俗传播等内容是其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武则天在位时,正是府兵衰落,蕃将兴起的关键时期。这时,高句丽、契丹、奚、靺鞨等东北农耕、游牧、渔猎民族内附部落成为新的武力来源,对以后朔方、河西、陇右及安西等军镇兵源的培养极为重要。

乾陵文化之武则天与东北蕃将

岳 东

蕃将研究不是一个孤立的课题,它总与军事制度演变、地域社会变迁政治格局发展等息息相关。陈寅恪先生曾撰《论唐代之蕃将与府兵》,认为唐玄宗时,随着府兵制的衰落,蕃将成为唐军中坚。蕃将的主力也由唐太宗唐高宗时的部落酋长,演变为唐玄宗时的寒族胡人。蕃将构成唐代后期藩镇割据、五代牙兵擅权的政治基础[1]。先生观点在其早期著述《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河朔藩镇中已有论断,他论证了蕃将的种族来源与文化面貌,及其对河朔胡化趋势的影响[2]。在《论李栖筠自赵徙卫事》[3]一文中也有具体阐释。陈先生在研究蕃将时,将研究视角深入到移民迁徙(河北士族内迁中原;东突厥所属部落内迁河朔等)、社会文化变迁(河朔胡化)、地域政治集团兴衰(河朔藩镇、五代牙兵)等相关领域,为五代史、唐宋史研究打开了广阔视野。此后,大陆两岸的蕃将研究渐引向深入。章群《唐代蕃将研究》(1986)[4]《唐代蕃将研究续编》(1990)[5],马驰《唐代蕃将》(1990)[6],虽名为蕃将研究,但仍沿着陈先生足迹继续涉足移民迁徙、河北地域社会变迁、藩镇割据等内容,并创造了羁縻体制概念与分析模式。有关东北蕃将的人口迁徙、身份变迁、风俗传播等内容是其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王小甫主编《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2003)[7],涉及到东北民族聚落、河朔政局变迁的文章有十余篇,其中杨晓燕《唐代平卢军与环渤海地域》运用羁縻州、蕃将分析模式,分析了环渤海地区东北民族与河北胡化、藩镇割据的关系[8],极为典型。当前,蕃将研究已成为藩镇割据、唐宋河朔社会变迁、五代十国史乃至唐宋史其他领域课题项目中的重要支点,中外史界在这些领域相关理论、方法、观点乃至模式的创新层出不穷;至于东北蕃将个案研究更是不胜枚举,均无需赘述。就移民迁徙与社会生活而言,目前,史界集中从以上移民对唐代边地军政制度建设、边地管理机构建设、河朔社会变迁等的影响入手破题,但尚未注意到东北移民西戍的长远意义。武则天在位时,正是府兵衰落,蕃将兴起的关键时期。蕃将内部,唐初内附的以突厥为主的武力渐衰落,需要补充新力量。这时,高句丽契丹、奚、靺鞨等东北农耕、游牧、渔猎民族内附部落成为新的武力来源,对以后朔方、河西、陇右及安西等军镇兵源的培养极为重要。关于这些移民迁徙的时机、方式,正是笔者将要探讨并求教于方家的。(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