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乾陵文化12:昭陵罕见东北蕃将形象

乾陵文化12:昭陵罕见东北蕃将形象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乾陵、昭陵罕见东北蕃将形象[47]。[48]他们成为唐后期、北宋守卫西北边塞者。[7]王小甫主编:《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9]马驰:《唐幽州境侨治羁縻州与河朔藩镇割据》,《唐研究》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99—213页。[26]《旧唐书》卷一〇四《高仙芝传》,第3203页。[44]宁拨延、康堪诞。二人疑是昭武九姓,后者系康国人。[45]《旧唐书》卷一九四上《突厥传上》,第5163页。

乾陵文化12:昭陵罕见东北蕃将形象

章群先生认为乾陵石人像中,蕃将形象占了大半[46]。乾陵、昭陵罕见东北蕃将形象[47]。石人像多取材于酋长蕃将形象,东北蕃将整体崛起时代较晚,且多为寒门蕃将,他们的历史影响更多地反映在唐宋地域社会变化上:其一,高句丽移民西迁陇右、安西,补充了西北地区人口,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加速了自身汉化,史载:“是时中国盛强,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48]他们成为唐后期、北宋守卫西北边塞者。其二,武则天掌权时,在河北设置由东北部落组成的折冲府,以保障幽营城傍西戍河朔,抑制了酋长蕃将势力,培育了寒门蕃将阶层,深刻的改变了唐朝军政格局。武则天前期辅佐唐高宗,后期独柄大政,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她推动了东北移民西移、戍边与汉化的进程,为社会的发展转变培育了新的政治格局。

注释

[1]陈寅恪:《论唐代之蕃将与府兵》,《金明馆丛稿初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296—310页。

[2]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209—235页。

[3]陈寅恪:《论李栖筠自赵徙卫事》,《金明馆丛稿二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1—8页。

[4]章群:《唐代蕃将研究》,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6年。

[5]章群:《唐代蕃将研究续编》,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

[6]马驰:《唐代蕃将》,三秦出版社,1990年。

[7]王小甫主编:《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8]杨晓燕:《唐代平卢军与环渤海地域》,《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第161—250页。

[9]马驰:《唐幽州境侨治羁縻州与河朔藩镇割据》,《唐研究》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99—213页。

[10]《旧唐书》卷一〇九《李多祚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3296页。

[11]马长寿:《突厥人和突厥汗国》,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6—83页。

[12]《资治通鉴》卷二〇二,唐高宗仪凤元年(676),中华书局,1956年,第6378—6379页。

[13]《旧唐书》卷一〇九《黑齿常之传》,第3294—3295页。

[14]《旧唐书》卷一〇九《黑齿常之传》,第3294—3295页。

[15](宋)王溥:《唐会要》卷九十五《高句丽》,中华书局,1955年,第1706页。

[16]《旧唐书》卷一九九上《高丽传》,第5326页。

[17]《旧唐书》卷一〇六《王毛仲传》,第3252页。

[18]《旧唐书》卷一九九上《高丽传》,第5326页。

[19]《资治通鉴》卷二〇一,唐高宗总章二年(669),第6359页。

[20]《旧唐书》卷五《唐高宗本纪》,第92页。

[21]《旧唐书》卷五《唐高宗本纪》,第92页。

[22]《旧唐书》卷一九九上《高句丽传》,第5328页。

[23]《旧唐书》卷一九四上《突厥传上》,第5172—5173页。

[24]《旧唐书》卷九十九《张嘉贞传》,第3090页。(www.xing528.com)

[25](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年,第157页。

[26]《旧唐书》卷一〇四《高仙芝传》,第3203页。

[27]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天授01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17页。

[28](唐)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中华书局,1992年,第157页。

[29]业师马驰先生区分了唐代的两个李楷洛,一为李光弼生父契丹酋长李楷洛;另一为开元十年(722)契丹大首领李楷落。天宝四载(745),玄宗封楷落为恭仁王,代松漠都督。而“李楷洛自久视元年(700)以契丹部落酋帅身份归降朝廷,到天宝元年(742)卒于怀远县(今宁夏银川),在长达43年中,他或在京城宫禁北军中供职,或遣出征讨,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曾被遣归本蕃,更不曾受封契丹王和授松漠府都督。”见马驰:《李光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3页。

[30]《旧唐书》卷一一〇《李光弼传》,第3303页。

[3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四二二杨炎《唐赠范阳大都督忠烈公李公神道碑铭并序》,中华书局,1983年,第4310—4311页。

[32]《旧唐书》卷一一〇《王思礼传》,第3312页。

[33]《旧唐书》卷一二一《李怀光传》,第3491页。

[34]《旧唐书》卷一二一《李怀光传》,第3491页。

[35]《旧唐书》卷一二一《李怀光传》,第3494页。

[36]《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天宝073,第635页。

[37]《新唐书》卷二一九《契丹传》,中华书局,1975年,第6168页。

[38]周绍良、赵超主编:《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天授01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317页。

[39]《唐代墓志汇编续集》垂拱006,第282页。

[40]赵庶洋:《唐河北道不置折冲府问题新论》,《安徽史学》2013年第2期,第50—55页。

[41]陈寅恪:《论唐代之蕃将与府兵》,《金明馆丛稿初编》,第305—306页。

[42]《旧唐书》卷一九四上《突厥传上》,第5168—5169页。

[43]《全唐文》卷二二五张说《为河内郡王武懿宗平冀州贼契丹等露布》,第2267—2268页。

[44]宁拨延、康堪诞。二人疑是昭武九姓,后者系康国人。蔡鸿生分析粟特人名:粟特语的“延”意为礼物,兼有荣典、庇佑的意思,为粟特男子取名常用。类似常见胡名有曹阿揽延、曹破延、何破延、曹炎延、安莫延、康乌破延、曹伏帝延与史了延等(参见蔡鸿生:《唐代九姓胡与突厥文化》,中华书局,1998年,第40页)。

[45]《旧唐书》卷一九四上《突厥传上》,第5163页。

[46]章群:《关于乾陵石人像问题》,《唐代蕃将研究续编》,第95页。

[47]参见陈国灿:《唐乾陵石人像及其衔名的研究》,载林干编《突厥与回纥历史论文选集》(1919—1981),中华书局,1987年,第375—407页。该文原载《文物集刊》第2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189—203页;樊英峰:《乾陵61蕃臣像补考》,《文博》2003年第3期,第54—58、64页;刘向阳:《昭陵十四尊蕃君长石像与唐太宗民族政策》,《乾陵文化研究(四)》,三秦出版社,2008年,第165—179页。

[48]《资治通鉴》卷二一六,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第6919页。

(岳东,华清池文管所,文博馆员,历史学硕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