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乾陵文化:唐陵石刻与文化交流

乾陵文化:唐陵石刻与文化交流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唐代帝王陵园中有不少石刻蕴含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其中典型的石刻当数昭陵的“十四国君长像”、乾陵的“六十一蕃臣像”,以及分布于各个陵园的石马、石狮等。乾陵六十一蕃臣像此外,唐陵中的石马、石狮也多与文化交流有关。至于唐陵中大量存在的石狮,其原形当然不是中国的土特产,而是来自非洲等地的物产,显然也与文化交流有关。

乾陵文化:唐陵石刻与文化交流

唐代帝王陵园中有不少石刻蕴含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内容,其中典型的石刻当数昭陵的“十四国君长像”、乾陵的“六十一蕃臣像”,以及分布于各个陵园的石马、石狮等。

“十四国君长像”是唐高宗永徽年间以突厥颉利可汗右卫大将军阿史那咄苾、突厥颉利可汗右卫大将军阿史那什钵苾、突厥乙弥泥孰侯利苾可汗右武卫大将军阿史那李思摩、突厥都布可汗右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吐蕃赞普、新罗乐浪郡王金贞德吐谷浑河源郡王乌地也拔勒豆可汗慕容诺曷钵、龟兹王诃黎布失毕、于阗王伏阇信、焉耆王龙突骑支、高昌王左武卫将军麴智盛、林邑王范头黎、帝那伏帝国王阿罗那顺等14人为原型而雕刻的工艺美术作品[2]。从宋人游师雄《昭陵图》和元人李好文《昭陵图说》来看,宋元间十四国君长像保存完好。史载,十四君长“拱立于享殿之前。皆深目大鼻,弓刀杂佩。壮哉,诚异观也”。“诸石像高九尺,逾常形。座高三尺许。或兜鍪戎服,或冠裳绂冕,极为伟观”[3]。可见这些石雕是写实作品,体现了这些历史人物的体貌特征和精神风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虽然清代以后这些石像已损失殆尽,我们现在已经无法一睹其风采,但考古工作者曾在昭陵献殿一带发现7个石像座,石座上刻有蕃君长的名字,分别是:“突厥都布可汗右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焉耆王龙突骑支”“吐蕃赞甫”“高昌王左武卫将军麴智通”“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于阗王伏信”和“婆罗门帝那伏帝国王阿那顺”。尽管其姓名和官职与文献所载略有差异,但说明文献记载基本上是可信的。这些所谓“君长”都是周边少数民族或周边国家的统治者,他们来到唐朝做官,接受唐朝册封,必然会带来一定的文化交流。

乾陵六十一蕃臣像分为两组,每组南北4行,东西8排,分别侍立于南门阙内的东西两侧,其总数达到60余人。在唐高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唐朝的国力空前强大,统治势力北逾大漠,西越葱岭,达到中亚的两河流域。周边少数民族与唐的往来十分频繁,“四夷酋长”多被任命为唐朝的地方官,同时在朝廷担任十二卫大将军等职。根据这种情况,神龙元年(705)唐中宗在埋葬武则天时,就仿照唐高宗埋葬太宗时的做法,把当年曾“侍轩禁者”即曾在朝廷中任职的蕃酋60余人雕刻成像,置于乾陵,以反映唐高宗和武则天的统治权力及各民族对唐王朝的臣属关系。据研究,乾陵蕃臣像最初可能是64个,每个石像的背部都刻有像主人的官衔和姓名。遗憾的是,宋代以后,这些题刻多有损坏。截止目前,乾陵蕃臣像上留有名衔者仅6人,其官衔姓名可考的也只有36人。这36人分别是吐谷浑、吐蕃、突厥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安北、北庭、安西等都护府的官员。安北都护府属下回纥诸部酋长有:“故左威卫大将军兼金微都督仆固乞突”“故左卫大将军兼燕然大都督葛塞匐”“左威卫大将军兼坚昆都督结黉蚕匐肤莫贺咄”。北庭都护府属下西突厥诸部酋长有:“故大可汗骠骑大将军行左卫大将军昆陵都护阿史那弥射”“十姓可汗阿史那元庆”“左威卫将军鹰娑都督鼠尼施处半毒勤德”“故右威卫将军兼洁山都督突骑施傍靳”“故左武卫将军兼双河都督摄舍提暾护斯”“故左威卫大将军兼匐延都督处木昆屈律啜阿史那盎路”“吐火罗叶护咄伽十姓大首领盐泊都督阿史那忠节”“右金吾卫大将军兼大漠都督三姓咽面叶护昆职”“十姓可汗阿史那斛瑟罗”“右领军将军兼千泉都督泥孰俟斤阿悉吉度悉波”“故右金吾卫将军兼俱兰都督阙俟斤阿悉吉那靳”“故右卫将军兼颉利都督拔塞干蓝羡”“碎叶州刺史安车鼻施”“故左武卫大将军突厥十姓衙官大首领吐屯社利”。安西都护府所属诸族酋长有:“故右骁卫大将军兼龟兹都督龟兹王白素稽”“故右武卫将军兼龟兹都督龟兹王白回地罗徽”“龟兹大首领那利自阿力”“疏勒王裴夷健密施”“于阗王尉迟璥”“朱俱半国王斯陁勒”“播仙城主何伏帝延”“康国王泥涅师师”“石国王子石忽那”“吐火罗王子特勤羯达健”“右骁卫大将军兼波斯都督波斯王卑路斯”“波斯大首领南昧”“大首领可汗颉利发”。吐谷浑、吐蕃、突厥首领及使臣有:“吐谷浑青海王驸马都尉慕容诺曷钵”“吐谷浑乐王徒耶钵”“吐蕃大酋长赞婆”“吐蕃使大论悉曩热”“默啜使移力贪汗达干”“默啜使葛暹嗔达干”[4]。这36位蕃臣只是乾陵蕃臣的一部分,其数量已远远超过昭陵的蕃臣像。这些蕃臣的官阶也很高,大都是三品以上的大官,说明在唐高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在朝中任职的情况更为普遍[5]。虽然经过明代嘉靖年间的大地震,这些蕃臣像俱失其首,但其躯干仍完整地屹立于乾陵献殿遗址之前,成为当时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从现存石刻状况来看,这些蕃臣的服饰和发型是不尽相同的,大多穿窄袖阔裾服装,也有个别的垂胡袖较长,有圆领、大翻领或斜叉领,腰束带,脚穿靴,双足并立,两手前拱,头发有卷发,也有披发。雕刻工艺都是相当高超的。(www.xing528.com)

乾陵六十一蕃臣像

此外,唐陵中的石马、石狮也多与文化交流有关。在关中唐陵众多的石马之中,最有名的当数“昭陵六骏”。“昭陵六骏”是唐太宗在建立唐朝和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所乘过的六匹骏马。贞观十年(636),他在为自己营建昭陵时,决定用青石雕刻六骏的形象,并亲自为之作“赞”,以展现六骏的雄姿,同时炫耀他的武功。这些骏马雕成以后,安置在昭陵北面献殿前的东西两厢,故人们在习惯上称之为“昭陵六骏”。昭陵六骏即特勤骠、飒露紫、青骓、拳毛、什伐赤、白蹄乌。昭陵六骏采用了浮雕的手法,每匹马都形象生动,都是珍贵的艺术品[6]。天下名马石雕甚众,但像昭陵六骏这样既有历史价值又达到如此高超艺术水平的雕刻作品真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至于唐陵中大量存在的石狮,其原形当然不是中国的土特产,而是来自非洲等地的物产,显然也与文化交流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