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乾陵胡俑: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乾陵胡俑: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除石刻和壁画外,考古人员在关中等地丝绸之路沿线还发现了大量的胡俑。这些胡俑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物证。在这里,我们仍以唐陵陪葬墓出土的胡俑为例加以说明。乾陵章怀太子墓出土过一组三彩马与三彩牵马胡俑。章怀太子墓中还出土过一组三彩牵驼胡俑和三彩载物骆驼。这一组文物中的骆驼是一匹深赭色的双峰骆驼。通过以上唐陵中的文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唐代的确是一个开放型的社会,唐代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

乾陵胡俑:中外文化交流的见证

除石刻和壁画外,考古人员在关中等地丝绸之路沿线还发现了大量的胡俑。这些胡俑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物证。在这里,我们仍以唐陵陪葬墓出土的胡俑为例加以说明。

乾陵章怀太子墓出土过一组三彩马与三彩牵马胡俑。其三彩大马,马身白色,马蹄咖啡色,金鞍绿鞯齐备,马头套及马身均贴黄花,花心绿色点缀其间,马头向左微侧,颔首屏气,马尾紧扎翅起,马身、马腿肌肉纹理块状均匀,自然清晰地分布于身体各部位,膘肥体壮,臀圆腰长,形体高大,造型生动传神,可谓马中之龙,稀世珍品。马左前方站立一三彩牵马胡俑,上着绿色白翻领,束腰、窄袖、齐靴长袍,深深凹陷的眼睛里满含笑意,方圆形脸庞两侧镶嵌着一对深深的酒窝,由于笑意的牵引,使嘴角上翘,脸部表情自然舒展,颧骨微突,眉心呈X型,面部表情十分丰富。头顶的发丝纹理细腻逼真,发辫在两耳上端用红头绳扎紧后辫起相交脑后一圈盘起,头向左微偏,右手呈握缰绳状,与其左前方的三彩马相呼应。这一似乎完美的人马组合,充分反映了唐朝太平盛世景象和工匠大师们高超的艺术水平。

章怀太子墓中还出土过一组三彩牵驼胡俑和三彩载物骆驼。这一组文物中的骆驼是一匹深赭色的双峰骆驼。双峰骆驼产于我国新疆和中亚西亚一带。骆驼呈站立姿势,形体高大,姿态劲健,驼头高昂,前伸,尾向左下卷曲,驼身肌肉纹理自然清晰,骆峰上驮虎头形囊,囊的旁边有绿白相间的丝线环绕,囊下有棕色架板,釉色从骆驼身上自然流下,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流釉效果。胡俑头戴赭色尖顶帽,大刀浓眉、鼓目,阔嘴上翘的八字胡须,满脸络腮胡须,此为典型的西域胡人形象。该胡俑身穿大翻领紧袖、束腰、褶皱裙,腰下裙摆尖叶瓣装饰,脚着绿色长靴,右手高,左手低,呈握绳状。看到这一组文物,我们的脑海中立即会浮现出一幅一望无际的沙海中丝绸之路上骆铃叮当、不绝于耳的生动画面。

通过以上唐陵中的文物,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唐代的确是一个开放型的社会,唐代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由于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又比较注重与诸国的交往,因而对周边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当然,唐王朝对诸国的影响,是通过这些国家发生作用的。彼此大都采用了选择、模仿、吸收、改造的方法。既努力吸收,又不盲目照搬,这正是唐与诸国交往中相互能够产生积极作用,并取得较大成功的地方。

注释

[1](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八,贞观二十一年正月条,中华书局,1965年,第1588页。

[2](北宋)王溥:《唐会要》卷二十《陵议》,中华书局,1955年,第395页。(www.xing528.com)

[3](清)林侗:《唐昭陵石迹考略》,中华书局,1985年。

[4]陈国灿:《唐乾陵石人像及其衔名的研究》,《文物集刊》第2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

[5]王双怀:《唐代帝陵中的纪念性石刻》,《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3期。

[6]乙木:《昭陵六骏史话》,刊《唐太宗与昭陵》,《人文杂志丛刊》第六辑,第115—116页。

(麻丽娟,日本山口大学博士,现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