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乾陵文化杂志的创刊方式

乾陵文化杂志的创刊方式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部分与会学者均根据各自的办刊实践展开讨论,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为文博期刊的总体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一些文博期刊根据主办单位的性质或自身特点,找到独具特色的发展方向。其他来自地方文博机构的代表也对在期刊中突出地域特色表示认同。他认为,会议在文博期刊的定位、文博期刊与新媒体的关系、如何办好文博期刊三个问题上提出了很多具有启发性的观点。

乾陵文化杂志的创刊方式

大部分与会学者均根据各自的办刊实践展开讨论,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为文博期刊的总体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些文博期刊根据主办单位的性质或自身特点,找到独具特色的发展方向。故宫博物院出版部主任、编审陈连营在《故宫博物院出版与文创现状》中对故宫出版的各类期刊、书籍逐一梳理,介绍了故宫学院书画学校、书店等院内特色机构与编辑出版部门协作的经验。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研究与交流部白婧的《华侨文博出版物:特定的受众与跨文化的影响》回顾了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的筹备及创办经过,明确该馆及其出版工作的目标与方向是“博物馆视野下的华侨华人研究”及“比较视野下的华侨博物馆体系建设”。《收藏》杂志社社长、总编杨敏的《〈收藏〉25年的坚持和改变》总结了该刊的创办历史,明确其定位于民间收藏市场、注重藏品鉴赏等特色。《大众考古》编辑部夏连杰以《“纸上发掘”——考古研究成果的共享与应用》为题,介绍了这一面向公众的学术性刊物。他认为,面向公众不仅意味着通过讲座、体验等方式普及专业知识,更应是与其他学科的专业学者共享专业资料和成果。

图4 与会代表合影(摄影:牛爱红)

洛阳文物考古研究院隋唐研究室主任赵晓军在《搭建科研平台,促进学术交流——〈洛阳考古〉办刊心得汇报》中总结了依托地域特色办刊的经验。他着重介绍了《洛阳考古》立足河洛、面向全国的自我定位,强调刊物对洛阳和河洛文化的重视。目前,《洛阳考古》具有“资源丰富”“策划用心”“印刷精良”“制作精美”等优点,但同时也有稿源不足、资料性大于研究性、过度专注地域、发行量小等不足之处。对此,赵晓军提出“增强自己、引起关注”的解决方案,希望日后依托移动端和网站进行推广,并与同单位其他类型出版物通力协作、互为辅助。(www.xing528.com)

其他来自地方文博机构的代表也对在期刊中突出地域特色表示认同。《云南文物》编辑部主任邢毅的《〈云南文物〉的发展历程》简述了云南省博物馆及其所办刊物的历史,强调其刊物一贯以突出地方和民族特色为己任。其定位是:立足云南,服务少数民族地区基层专业人员,面向西南地区和东南亚,宣传地方博物馆的研究成果。山东博物馆郭云菁的《山东省博物馆及出版刊物介绍》简要介绍了山东博物馆结合馆藏办刊的经验。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副馆长周爱民在《以创新的理念,讲好博物馆里的故事》中认为,文博出版物应当讲述博物馆自己的故事,并且将内容与地域联系起来。旅顺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刘立丽的《〈旅顺博物馆学苑〉——以藏品为依托的办刊特色》简要介绍了旅顺博物馆及其所办刊物的概况,突出其依托大谷光瑞“收集品”、罗振玉旧藏、大连地方出土文物、明清书画、外国文物等特色藏品的特色。常熟博物馆宣教陈列部主任陈颂华的《地方文博刊物专题内容选编讨论》以《常熟文博》为例,回顾其创办和改版历程,展示该刊立足江南地区文化、常熟博物馆年度大展和“虞山文化流派”的内容定位,进而总结地方文博刊物应贴近生活、深挖馆藏的经验。

在闭幕式上,出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白云涛高度肯定了本次研讨会的价值及意义,并做总结发言。他认为,会议在文博期刊的定位、文博期刊与新媒体的关系、如何办好文博期刊三个问题上提出了很多具有启发性的观点。他提出,文博期刊应服从于学术研究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定位为学术期刊,其自身具有留存价值和学术价值;新媒体对于文博期刊是挑战也是机遇,且机遇大于挑战,应该认识新媒体的优势及其为读者带来的便利,顺应趋势、合作共赢,使新媒体为文博期刊服务,在探索过程中解放思想;办好文博期刊首先要找准发展方向,还要发挥自己所在机构的地域和馆藏优势,结合本职工作和业务,培养学术研究的氛围。白云涛最后指出,文博出版工作还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这也是出版专业委员会存在的必要性和价值,希望以后就相关问题继续探讨,为文博出版工作做出更大贡献。

(童萌,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助理馆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