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见证母亲与神父间的情感碰撞!高中版课文解读

见证母亲与神父间的情感碰撞!高中版课文解读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母亲与神父之间的情感冲突,是这篇小说所着力刻画的精彩之处。这段话的焦点人物是母亲与神父,小女孩只是一个配角,似乎无关紧要。在这种情况下,母亲对神父有任何失态的举动和言辞都不为过,都值得人理解和同情。再看看小女孩,在母亲与神父激烈的情感冲撞中,她是个局外之人,因为她年幼无知,少不更事。如果没有这个细节,母亲与神父之间的冲突以及两人内心的这种情感变化则会苍白得多。

见证母亲与神父间的情感碰撞!高中版课文解读

母亲与神父之间的情感冲突,是这篇小说所着力刻画的精彩之处。母亲用自己无私的母爱,用巨大的亲情力量最终影响和感化了神父,使神父原来抱有的对小偷的看法有了改变,并进而怀疑自己的信仰,这一情节发生在神父家里。且看下面一段话:

神父打量了她一眼。那个女人忍住悲痛,两眼直直地盯着神父。神父的脸刷的一下子红了。他低下头,准备填一张表。一边填表一边询问那个女人的姓名、住址等情况,她毫不迟疑地、详尽准确地作了回答,仿佛是在念一份写好的材料。神父头上开始冒汗了。女孩子解开左脚上的鞋扣,把鞋褪下一半,用脚后跟踩在鞋后帮上。然后把右脚的鞋扣解开,也用脚趿拉着鞋。

这段话的焦点人物是母亲与神父,小女孩只是一个配角,似乎无关紧要。此时此刻,面对神父,儿子的猝死带来的无限悲痛和“小偷家属”这一身份给予母亲的道德、社会压力彼此冲突,汇聚成一股向着相反方向膨胀的情感激流,似乎要在母亲身上喷发而出。在这种情况下,母亲对神父有任何失态的举动和言辞都不为过,都值得人理解和同情。但在小说中,这一情感冲突仅仅凝聚成一些较具张力的词汇,如“忍住”“直直地盯着”“毫不迟疑地、详尽准确地”等,母亲的坚忍、自尊、内敛,令人动容,也反而使神父感到紧张、不安和某种莫名的触动。“神父的脸刷的一下子红了”“神父头上开始冒汗了”,从“脸红”到“冒汗”,这种细节与神态描写非常形象而真切地刻画出了神父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在这样的描写中,原本激烈的冲突却显得既平淡又意味深长。

再看看小女孩,在母亲与神父激烈的情感冲撞中,她是个局外之人,因为她年幼无知,少不更事。她不懂母亲和神父的所言所做,更不清楚这个时候两人内心剧烈的情感变化,她只是觉得时间有些长了,她有些无所事事,百无聊赖。于是便自然而然地显示出一个儿童的天性:摆弄鞋扣。在这样一个紧张的时刻,小女孩竟然做这样无聊而失礼的事情,如果从成人的角度去看,这是很不应该也很不礼貌的事,但恰恰因为是个孩子,发生这样的事情却使小说更富意蕴,也使人物形象更显真实和丰满。(www.xing528.com)

这里,作家很显然地用了反衬手法。一是用小女孩的天真单纯,反衬大人之间紧张激烈的情感冲突;二是用看似无聊地把鞋脱去的细节反衬神父内心的紧张与不安;三是用小女孩和神父来反衬母亲内心难以忍受的痛苦。如果没有这个细节,母亲与神父之间的冲突以及两人内心的这种情感变化则会苍白得多。

综上所述,小女孩虽是文中的一个配角,一个次要人物,但其在全文中的作用和地位却不容忽视。试想,如果小说删去小女孩这一人物,只写母亲与神父,那么情节就会单调得多,人物形象也会单薄得多。而更为重要的是,母亲能最终感化神父,让神父转变对“小偷儿子”的看法——他是一个非常好的人,一方面固然是母爱的伟大所致,另一方面,小女孩在其中起到的重要的证人作用也是不能否定的。如果说母爱有的时候还会让人觉得有点自私的话,那么以一个年幼的天真的孩子的情感道德去衡量一个人时,则会让人信服得多,公正得多。从这个角度去说,也许就是马尔克斯的过人之处。

(本文发表于2016年第9期《教学月刊》,浙江杭州,刊号:CN33—127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