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揭示《祝福》主题——高中解读课文

揭示《祝福》主题——高中解读课文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鲁迅通过写祥林嫂的死亡,一来揭露旧中国封建礼教思想“吃人”的本质,二来批判旧社会包括民众的荒谬可笑。夫权与族权激烈冲突,族权最终战胜夫权,这就是礼教思想荒谬性的真实写照之一。鲁迅正是通过祥林嫂的死,愤怒抨击封建礼教的荒谬性和民众的劣根性,让人感到悲哀和绝望。祥林嫂之死暴露出来的荒谬性的第二层意义,是死亡本身的荒谬性。这主要指向于祥林嫂的“死不逢时”。

揭示《祝福》主题——高中解读课文

福建师大教授孙绍振先生在其《杂文鲁迅小说家鲁迅》(见《名作欣赏》2009年第4、5、11期)一文中,将鲁迅在其小说中写人的死亡归纳为8种,认为祥林嫂的死亡是最为精致深邃的一种。孙先生指出,鲁迅不但善于写喜剧性的死亡,如阿Q的死,而且也善于写悲剧性的死,如祥林嫂的死。孙先生认为鲁迅将祥林嫂的死写得很深刻,“超过任何我们古典小说史上那种死亡的写法的艺术高度,甚至于跟林黛玉的死亡都不一样”。笔者觉得很有道理,在此也想补说几句。

何谓“悲剧”?用鲁迅自己的话说,悲剧即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给人以悲愤及崇敬。从美学的角度而言,一般分英雄悲剧、家庭悲剧、命运悲剧和历史悲剧四种。而祥林嫂的悲剧,既不是英雄的悲剧,也不是历史的悲剧,主要是命运的悲剧,其次还可说是家庭的悲剧。鲁迅通过写祥林嫂的死亡,一来揭露旧中国封建礼教思想“吃人”的本质,二来批判旧社会包括民众的荒谬可笑。如果再概括一点,就是批判封建礼教思想的罪恶。因为导致社会荒谬可笑的罪魁祸首就是封建礼教思想。这种礼教思想在当时社会中真实而普遍地存在着,深入人心,天经地义,成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圣物。鲁迅通过写祥林嫂的死,让我们看到了这种思想的“吃人”本质和“荒谬”特征。这就是《祝福》这篇小说所要批判的主题,也是祥林嫂之死暴露出来的悲剧意义和社会价值所在。

下面具体分析之。

祥林嫂为什么会死?是以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杀死了祥林嫂;是封建礼教思想无形中吃掉了祥林嫂。这一切都源于她是一个寡妇。“寡妇门前是非多”——祥林嫂多的倒不是有男人勾引她或者她勾引男人之类的是非,她多的是非是婆婆虐待她,婆婆要卖了她,她活得很不如意等。祥林嫂抗婚是对夫权的坚守,而从婆婆家出逃则是对族权的不忠。夫权与族权激烈冲突,族权最终战胜夫权,这就是礼教思想荒谬性的真实写照之一。

而对于这种“荒谬可笑”的礼教思想,人们都是习以为常,或者说是心安理得,所以也显得荒谬可笑。四叔虽然说过“可恶,然而”之类的话,对祥林嫂的不贞虽有些厌恶,但内心里却是认从了她的出逃和算计于为自家干活出力,很是自私和虚伪,所以四叔是个不讲理的荒谬的理学家。鲁四妈妈也伪善,虽然收留了祥林嫂,但始终不让她拿祝福的祭品,也不是好东西。祥林嫂最终“嫁”给贺老六,生活很幸福,人也很白胖,都生下了儿子阿毛,但“大家仍叫她祥林嫂”,没有人想到叫她“老六嫂”。说明鲁镇的人都不认同祥林嫂的这种“事实婚姻”,有悖于常理常情,骨子里流露出来的是封建贞节思想。他们感兴趣的是祥林嫂最终怎么会依从老六的,对她死了丈夫没了儿子这种悲惨的遭遇却丝毫没有同情和怜悯,甚至拿这个取笑、嘲讽她。即使如柳妈者,这个从不做杀生事的善女人,很好意地劝祥林嫂去捐门槛赎身,从而争得平等清白做人的资格,最终却反而将祥林嫂推向了死地,是不是也很荒谬和悖理?凡此种种,足见当时的社会民众是极其荒谬可笑的。处于社会上层的统治阶级不觉得这个社会荒谬可笑,不觉得自己做的事不合理;处于社会底层的那些被侮辱被摧残的民众也一样不觉得这个社会不合理,不觉得自己可悲。这就鲜明地暴露出社会的荒谬性和民众的愚昧性,从而增强了祥林嫂死亡的悲剧意义和社会价值。

且让我们再看看主人公祥林嫂自己,她是不是也一样的荒谬可笑呢?她在被卖到贺家墺时,“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墺,“喉咙已经全哑了”。出轿时,“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地擒住她还拜不成天地”。这还不算,她还一头撞到香案角上,头上碰出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这种反抗真可谓是“异乎寻常”,但这是不是有些荒谬甚至野蛮呢?她的这种所谓的反抗其实是“一女不嫁二夫”的封建贞节观的体现,她反抗时如此自然而且潜意识,反抗得这么出格和猛烈,从一个没有文化知识的底层妇女的层面去衡量,是显得荒谬悖理的。还有,当柳妈告诉她死后要被劈为两半,并为她想出“捐门槛”的妙计时,祥林嫂非常恐惧地相信了,也毫不怀疑地去捐门槛了。甚至在临死之前,还在担心死后要被锯成两半。这些非常荒谬可笑的事情,在包括祥林嫂在内的当时民众的心里却是非常合理可信的。所以,祥林嫂自己也是荒谬可笑的。

综上所述,封建礼教思想的荒谬让整个社会变得荒谬,也使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的人变得荒谬。但问题是,他们都不觉得自己荒谬,而是“活得有趣”,这才是真正的荒谬。鲁四老爷如此,鲁四奶奶如此,婆婆如此,鲁镇的人如此,祥林嫂如此,连不杀生的吃素的善女人柳妈也如此。他们愚昧麻木,不分是非,深受封建礼教思想的浸淫和毒害,沉睡在“铁屋子”里,“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鲁迅正是通过祥林嫂的死,愤怒抨击封建礼教的荒谬性和民众的劣根性,让人感到悲哀和绝望。(www.xing528.com)

祥林嫂之死暴露出来的荒谬性的第二层意义,是死亡本身的荒谬性。这主要指向于祥林嫂的“死不逢时”。“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从鲁四老爷愤怒的责骂声中,屈死的祥林嫂连死的时间和权利都被剥夺——不合时机,不适时宜。这样的怪论歪理,是不是尤其显得荒谬可笑?是不是更能增加小说的悲剧意义和讽刺意味?

本来嘛,死亡是人力所不可抗拒的,什么时候死是由不得个人的意志决定的。但老天爷就是要跟祥林嫂过不去,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年终祝福大典——让祥林嫂死去。年终祭祖祀神求福,是千百年来不变的礼教习俗,是鲁镇家家户户最为隆重的仪式。“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富人要祈求来年的幸福,要进行神圣的祝福。但拜的却只限于男人,女人只有在冰寒的水里洗福礼的份,像祥林嫂这样不干不净、败坏风俗的寡妇更是连洗的端的权利都没有。祥林嫂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最终在冰天雪地里,在富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无人关心和同情,反而被诬为“谬种”——冲犯了鲁镇祝福时刻的吉祥与喜庆,消抵了来年的好运气,难怪要为鲁四老爷之流所怨恨和晦气。如果她死在别的时间、别的地点,就不会被人骂作“谬种”了,也不会被“活得有趣的人们”“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这样才是“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但祥林嫂偏偏“死不逢时”,偏偏是个“谬种”,这是不是很荒谬呢?如果我们认真地想想,到底谁是真正的谬种?恐怕应该是鲁四老爷,是卫老婆子,是那个荒谬社会里的荒谬的人们。

总之,鲁迅写祥林嫂,写她悲剧性的死亡,就是要批判封建礼教思想的荒谬与可笑。正是这种荒谬与可笑,才导致整个社会和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荒谬与可笑,这才是它“吃人”的本因所在,我们时常说“封建礼教吃人”,礼教思想为什么能吃人?其本身的这种荒谬性与野蛮性就是根本原因。分析祥林嫂的死,可以清楚地得到印证。

郁达夫在《怀鲁迅》中有如下名言:“因鲁迅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我们是不是可以改变一下,来解释鲁迅写作《祝福》的动机。

因祥林嫂的一死,使人自觉出民众的愚昧与落后;也因祥林嫂之死,使人看出了封建礼教思想的荒谬与吃人的罪恶。

(本文发表于2012年第2期《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山西太原,刊号:CN14—13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