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祝福》中的肖像描写解读

《祝福》中的肖像描写解读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文中具体描写祥林嫂的肖像共有三次。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濒于死亡。其中,对眼睛的前后变化的描写,更是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身世遭遇和内心精神世界的变化。综上所述,小说中主人公的肖像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的重要手段之一。

《祝福》中的肖像描写解读

肖像描写是小说祝福》刻画人物的一个突出特点。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要极节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是怎样做起小说来的》)课文围绕人物的遭遇,三次刻画了祥林嫂的肖像,尤其是她的眼睛。从开始时的“顺着眼”,到第二次来鲁镇时的“眼角带着泪痕”,“没有先前那样精神”,捐了门槛以后“眼光分外有神”,可四婶一声喝,第二天“眼睛窈陷下去”,再到临死前的“瞪”着眼,“眼珠间或一轮”,都有丰富的内涵。眼睛与其他肖像描写相互配合,展示了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反映了祥林嫂悲剧的整个变化过程,也形象地反映了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逼到绝境而致于死地的。作者就是通过这种形象而逼真的肖像描写,通过刻画人物本身直观真切的神态、外貌、心理活动等的变化与反差,从而对罪恶的封建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控诉,同时也使文章具有了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下面具体分析之。

课文中具体描写祥林嫂的肖像共有三次。第一次在文章的第34段,是在小说的开端:“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但两颊还是红的。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这些描写突出了祥林嫂年轻、勤劳、朴实、新寡的特点。第二次在文章的第66段,是在小说的高潮到来之前:“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这说明祥林嫂精神上受到刺激,内心极度悲伤。第三次描写祥林嫂肖像在文章的第3段,是在小说的结局中:“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从这一次的肖像描写中可以看出,祥林嫂遭遇悲惨,乞讨无路,陷于绝境,内心深处受到摧残,精神麻木,已濒于死亡。这三次描写着重于祥林嫂的穿着打扮、神态脸色、肖像特征等的前后变化,告诉我们一个善良、勤劳的女子是如何被封建礼教一步步逼向死亡的。其中,对眼睛的前后变化的描写,更是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身世遭遇和内心精神世界的变化。第一次描写祥林嫂的眼睛是“顺着眼”,第二次写她“顺着眼”,但“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联系故事情节来看这前后两次“眼睛”的变化,不难看出,第一次描写表现了祥林嫂安分耐劳的特点;第二次描写则是她在人生路上遭受惨重打击,内心痛苦而又难以表达的外在表现。最后在结局中描写她的眼睛“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表明她在长期的严重的打击与折磨下,已陷入极度悲哀,内心的痛苦已无法表露,精神已经完全麻木了。而当她向“我”发问时,“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这“发光”是在长期痛苦的思索中,她所产生的对灵魂的怀疑给她带来的希望。当她连这一点点希望都无法实现的时候,就只有在人们的一片祝福声中告别人间了。这样描写,就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www.xing528.com)

综上所述,小说中主人公的肖像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的重要手段之一。由此,我们还可以看出这篇小说的又一特点,即以“我”写“她”,用第一人称来写小说中的人物。小说开头和结尾都有“我”,这使读者更感亲切,增加了故事人物的真实性和小说的说服力。在故事发展过程中,虽然“我”未出场,但字里行间,尤其是描写人物肖像和言行时,我们仍然可以感到“我”在场,“我”密切注视着祥林嫂的命运,而且用“我”的思想情绪来感染读者。这种手法,一方面使读者对祥林嫂产生同情和关怀的感情;另一方面对鲁四老爷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使小说的主题对读者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文发表于2005年第6期《语文学习报》,吉林通化,刊号:CN22—00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