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阅读能力提升的明证:高中版《就这样解读课文》阅读活动大成功

阅读能力提升的明证:高中版《就这样解读课文》阅读活动大成功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只要能认真配合这个活动,按我的要求去做的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我不能说这就是两个班级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提升的明证,因为考试是有偶然性的,阅卷评分时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二是随着课内外阅读量与质的持续增加与深入,学生对阅读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如果说阅读丰富了我的思想,积淀了我的创作素材,那么写作,就是我抒写阅读心得,提升表达能力,拓展创造空间的最好途径。

阅读能力提升的明证:高中版《就这样解读课文》阅读活动大成功

只要能认真配合这个活动,按我的要求去做的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尽管这个阅读能力是个难以评价的东西,它是人的思维能力的内化,似乎难以直观显现,也难有显性的直观的评价标准,但通过一年的活动,我还是感受到了学生在阅读方面的一些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他们在考试做题、解读欣赏和参与绍兴市教育局主办的“绍兴市中小学书香校园读书活动”中的相关表现。下面作些简单的分析。

一是分析考试做题的得分来评价。

我这个人不太喜欢数字,尤其是考试中的那些分数。我只是大致比较了一下两个班级在“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和“市一模考试”中有关“文学作品阅读题”的得分情况,发现在班组整体得分和学生个别得分上,后一次考试得分比前一次有小幅进步;还有是和兄弟班级作了个粗略比较,也是类似的结果。两次比较,虽然差别很小,个别班级、学生还有超越之势,但总的来说,还是有一定优势的。我不能说这就是两个班级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提升的明证,因为考试是有偶然性的,阅卷评分时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两次考试两次比较都呈现同样的结果,多少还是有些说服力的。

二是随着课内外阅读量与质的持续增加与深入,学生对阅读的本质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班级开设有“图书角”,里面有许多学生自己从家里带来书籍。这一年来,我惊喜地发现,图书角里的图书在不断地多起来,从原来的几十本到最高峰时的200多本,人均近四五本,而从学生的随笔中挑选出来编印而成的“文本解读专辑”则印了4辑,我们班级也因此被绍兴市教育局评为“绍兴市书香班级”。

从学生个体来说,他们对“阅读”的本质有了可喜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全新的、深入的。我以为,要让阅读成为学习的一部分,生活的一部分,成为学生自觉自主的内在习惯,让书香真正永驻学生的心间,关键是转变学生的思想。任何事情,只有思想上认识清楚了,才是真正的心服口服,才能从心底里爱上它,乐意去认真做它。且看我班的“网络作家”的心里话吧。

阅读伴我成长

高二(3)班 章旖媛

我姓章,“文章”的“章”。也许是巧合,我爱看文章,如同我爱这个上天赋予我的姓氏。

小时在异乡生活了9年,最爱读的是鲁迅先生的文章,因先生是绍兴人氏,我便对自己的故乡更加自豪,对先生的敬意以及那份乡愁也时常充溢着我的内心。

小学的时候,我除了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之外,主要是阅读儿童文学书籍,例如冰心先生的散文以及冰心儿童文学奖获奖丛书(收集了7本,现在还时常翻阅)。

回到绍兴后,我接触到了更多绍兴文人的著作,在惊叹绍兴人才济济之余,深感阅读的重要性——

读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我懂得了倘不去追寻,就不会有真正的觉醒;倘不真正的觉醒,便不能质疑强者的权利;倘不质疑强者的权利,便仍旧要吃人。

蔡元培先生的《中国伦理学史》,我了解了中国古代伦理思想发生、发展及其变迁情况。

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我丰富了关于各个历史时期的历史事实与历史人物,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知识。

绍兴文士,令人赞叹又惋惜,为什么没有和他们生长在同样的时空呢……

而每当读柯灵先生的《乡土情结》,我又对故乡怀着深深的爱恋。

开始大量的阅读是在初二时,为了拓宽知识面,不局限于课本,我开始了漫长的阅读之旅,尤其是在物理与文学艺术方面——

像霍金先生的《时间简史》之类物理学方面的书籍,虽不深奥却也费了我一番工夫,而他所著的《果壳中的宇宙》,生动有趣,简明扼要,可读性很强。许多物理书籍都配有便于人们理解记忆的插图,这点非常好。每每拿起它们,我便醉心于其中,感慨宇宙的浩大,万物的渺小,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爱因斯坦的著作中也曾提及,人生的价值在于将自己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回报社会。

文学性强的书籍很多,我最爱读的是林清玄先生的散文。他的这些书,例如《在云上》《情的菩提》不仅语言优美,带有很强的文学性色彩,其内涵也很丰富,并结合了佛学中的“禅”,让人读了不由心静,我不得不赞叹林清玄的文字是安抚人心灵的良方。

由于家中的经济条件有限,我一般都采取借阅的方式阅读。亲戚家里有的中外名著我都借来阅读,不知疲倦。唯一的遗憾是没有能拥有自己喜欢的名著,不能直接在借阅的书上做批注,加深印象与理解。

中考时期的那段日子,我的阅读量几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阅读与适量的体育运动成了我考前放松的全部方式,那一年的阅读量破亿。

高中时期,特别是水哥让我们阅读、写作,我于是保持着平均每天最少10万字的速度阅读书籍,来源和范围都比较广泛,这些书籍中不乏名著,看似晦涩或普通,多阅读几遍之后,能给人以深思,这正是为何它们被人们推为经典的原因,例如但丁的《神曲》,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阿加莎的《东方快车谋杀案》、麦卡洛的《荆棘鸟》、泰戈尔的《吉檀迦利》。如果读完感觉十分喜爱,我会写文本赏析,必要的话会去书店或网上买书

当然,当代阅读写作中,一些不良现象依然存在着,譬如作者写手们的炫富情节,某些抄袭的行为。所以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擦亮眼睛,挑选好作者,选读优秀作品。

阅读,是种非常棒的体验,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阅读的行列中来,享受阅读,享受生活的点滴精彩。

而我阅读之外的生活,则是进行创作。如果说阅读丰富了我的思想,积淀了我的创作素材,那么写作,就是我抒写阅读心得,提升表达能力,拓展创造空间的最好途径。从初中以来,我在“晋江文学网”和“露西弗俱乐部网站”上开设了个人创作专栏,尝试着进行小说创作。由于缺乏生活积累和人生阅历,我只能写一些校园小说和悬疑小说,同时也试着写一些欧美风格的现代小说。说实话,一开始只是为了好玩,为了新奇,没有想到的是,写着写着,我竟不知不觉地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而相应的是,我在这两个网站上发表的小说,竟也得到了许多网友的喜爱和追捧,这是我始料未及的,却也给了我无限的信心和写下去的动力及决心。这五六年来,特别是开展活动一年多来,我陆陆续续地写了一些长篇或中短篇小说,也写了一些诗歌,如果不是为了高考,不是因为活动的结束,家人反对我这样拼命地阅读与写作,将时间都花在了这方面,没有认真对付功课,不然,我还是会一如既往地读下去,写下去的。

算了,识时务者为俊杰。此一时彼一时也。那就暂且和心爱的读书、写作生活说再见吧——等我上了大学,再和你续缘吧。(www.xing528.com)

这个在“晋江文学网”和“露西弗俱乐部网站”上发表了大量网络小说的腼腆女生,向我们真实道出了她关于阅读,关于创作的个人想法。我想,一个教改项目能培养出这样一个成功案例,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

三是体现在学生对文本的分析解读中。试看下面这几个片断:拘无束,随遇而安——真正的圣人不是为生存而生存,而是为了人生的价值而寻觅。所以圣人要摆脱的不是人间苦难的困境,而只是这个名钩利锁、欲望膨胀的社会。于是隐匿山水,避世间之尘埃,享山水之宁静。这,大概是渔父自身的写照吧,若屈原勇者,敢为真理献身;那么渔父更为智者,升华着自己的灵魂。

①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形式,以问起,以答结,刻画了词人悲难平、恨相续的心理活动。

上阕写词人在秋月之夜,登楼远望,引发对故国的怀念。首句“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李煜,见了反而心烦,面对春花秋月的无尽时,不由感叹人的生命随着每一次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夜阑人静,幽囚于小楼之上,倚栏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心头。

下阕抒发了作者怀念故国的悲痛之情。“不堪回首”毕竟还是回首了。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可是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写出了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情。最后,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诘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喻愁,显示出愁思和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作为一个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作为一个诗人,“词帝”的称谓绝不是后人随意冠给他的。

——江伊蕾《叹回首三更故国,江山欲说还休——〈虞美人〉赏析》

②再看,作者年幼丧母,怕是连母亲的模样都记不清,更不用说感受母爱了。但当老妪谈起当年的母亲,如何关切自己的姐姐时,仍是泣不成声。这是因为在老妪的话中透着他渴望的母爱,如此之深厚,令他动容。纵使只是一乡间老妇在诉说一件日常琐事,细敏的作者也捕捉到了母亲当年焦虑的心情和毫不掩饰的爱。因为娘一听到姊的哭声,便以指叩门扉问,孩子冷吗,饿吗。当年的小姐不能进丫鬟的房间,但她心里焦急,便伫立门外,倾听内里,焦急询问,而不是过耳不闻,过而不问。这是母亲心中自然的反应,更是感人至深。

而最令人深思回味的,便是文章的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妻子死之年植的枇杷树,如今已是郁郁葱葱。物是人非,岁月沧桑之感立马显现。如今睹物思人,却已人面模糊,只余当年植树时的辛酸悲苦仍绕心间,越沉越深,令人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语未至而情已到,句未明而情已深。作者以细节寄托情感,细微之处见真情,这种三步两回味的文章,实在是淡而不俗、绕人心间。

——胡晓迪《语未至而情已到——读〈项脊轩志〉有感》

③且先谈谈文中这位神秘的渔父吧。渔父即渔翁,本是靠打渔为生的粗人,却一语“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洞穿了屈原纠结的内心——有如此洞察力的人,必定是经历了尘世的纷扰,看破红尘,最终归隐的隐者。当屈原一句“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释放他高尚情操时,渔父没有惊叹,没有赞扬,却似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向屈原释透所谓“圣人”的真谛——“不凝滞于物,能与世推移”——真正的圣人如屈原一样保持高洁的品性和情操,但更为神圣的是,真正的圣人追求的是一种伟大的人生境界——自由,洒脱,无拘无束,随遇而安———真正的圣人不是为生存而生存,而是为了人生的价值而寻觅。所以圣人要摆脱的不是人间苦难的困境,而只是这个名钩利锁、欲望膨胀的社会。于是隐匿山水,避世间之尘埃,享山水之宁静。这,大概是渔父自身的写照吧,若屈原是勇者,敢为真理献身;那么渔父更为智者,升华着自己的灵魂。

——谭小龙《无言的隐者——读〈渔父〉有感》

④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就是说君子的友谊淡得像清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泊却心地亲近,小人甘甜却利断义绝.

因君子有高尚的情操,所以他们的交情纯得像水一样。这里的“淡如水”不是说君子之间的感情淡得像水一样,而是指君子之间的交往不含任何功利之心,他们的交往纯属友谊,却长久而亲切。朋友之间的友谊是一种相互的信任和生活所带来的平淡后的宁静和幸福,“淡”是生活的味道,也是时间验证的朋友味道;最主要的是“淡”如平静的水,而不是汹涌的波涛。真正的朋友之间不需要有大风大浪一样的日子,能够和气、平安健康、快乐、珍惜、信任,像水一样的清澈透明的友谊足矣!

——钱叶萍《解读“君子之交淡如水”》

⑤展开历史的画卷,一个诗人背着双手站在船头,望向远方,眼神一片凄迷。这不是那个淡妆浓抹、乘风归去的苏轼,也不是密州出猎的苏轼,而是被贬黄州大难不死的苏轼,他没有了文坛的春风得意,有的只是自省: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是的,他到底做错了什么?连在被官兵押解的途中他还不知道为什么要被抓,不知半点起因。他当然不知道,在他背后有那么多妒忌他的才华,想置他于死地的小人,从他的诗入手抓他的罪名:“道旁苦李”是说他自己不被朝廷重视,“小人”是讽刺当朝大人,去钱塘江看潮写下“吴儿生长狎涛渊”,竟说是在影射皇帝……一切都是那么荒诞无稽。如此大胆联想的目的只有一个:在苏轼与皇帝之间挑拨离间,制造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强加于苏轼身上。于是,他知道自己错在哪了,或许才华不该外露。如此,只能把错归结于自己的才华横溢,这是他的无奈也是他的悲哀。脱去官服,回归清纯和空灵,驻足于黄州这个穷乡僻壤,过一种自然艰苦但淡泊的生活,便是他唯一的选择。

他去了,以被流放的身份。在这么一个没有人烟的地方,有的只是寂静相随,却是静定的,远离了尘世纷扰,独自在黄州这个小镇,沉浸于自然之美,深入体会。黄州成了他的驿站,为他洗净了内心的浮躁嘈杂,洗净了他的灵魂,脱胎换骨之后的他真正成熟了,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

原以为这是一个多么凄惨的悲剧,一个大文豪就此埋没。但是,否极泰来,恰是这次磨难造就了一个脱胎换骨的苏轼,他的艺术才华更上一层楼,在自然与宁静中得到了升华。可喜可悲啊。看来“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一点儿没错。

感谢黄州,在这样一个历史的暗角中为他开辟了这方天地来避难;感谢黄州,如果没有你,就没有《赤壁怀古》与《赤壁赋》的诞生。

天妒英才,所以才让东坡经历了如此多的磨难。但话说回来了,如果没有这些经历,他也许成不了苏轼。

人生的不幸是东坡的不幸,却是文坛的大幸!

——王浅雨《历史的暗角——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有感》

上述这些片断都来自学生的随笔欣赏。无论是对李煜词的赏析,对楚辞《渔父》的理解,对明代散文的解析,还是对《论语》的解读,都体现出学生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尽管分析不是很深入,观点不是很新颖,表达也不是很老练,但不管怎么说,是“写出了自己的诚实的话”。这是他们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这种理解与感悟证明了他们是在用心读书,用心分析,用心思考,用心写作。而且,这种用心已经从课内走向了课外,从被动走向了主动,从浅层走向了深层。从文章的体例看,不仅有欣赏文章,还有读后感等。这样的结果是我所梦寐以求的,这让我非常欣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