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目的性阅读:提升阅读、写作、翻译能力的教学模式

目的性阅读:提升阅读、写作、翻译能力的教学模式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泛阅读是译者提高自身修养、增强翻译水平的必要、长期途径,而针对目前的写作任务还要进行目的性阅读。这所依靠的就是对于同类型语篇的大量阅读,对汉译英而言,就是对英语同类型语篇的大量阅读。所有这些都可以依靠和手头翻译任务类似的目的语语篇的阅读来获得。

目的性阅读:提升阅读、写作、翻译能力的教学模式

广泛阅读是译者提高自身修养、增强翻译水平的必要、长期途径,而针对目前的写作任务还要进行目的性阅读。目的性阅读则是做好手头翻译任务的必要前期准备工作。目的性阅读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相同文体目标语语篇的集中阅读,另外一种是原文文本的背景性阅读。

5.4.2.1 相同文体目标语语篇的集中阅读

阅读不仅是指将要进行的翻译任务中原文语篇的阅读,还包括了同类语篇的阅读。比如要将一篇商务书信翻译成英文,那么译者在翻译之前要多读些英文商务书信;如果要将一篇散文翻译成英文,那么译者在翻译前要多读些英文散文;如果这个作者写过不止一篇散文,那么这个作者所写的散文都要拿出来阅读。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三个:

1.了解文章的文体法则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进行分类的,文章也不例外。“凡有文章,倘若分类,都有类可归。”(鲁迅,1980:932)裴显生认为:“世界上千千万万的文章按照一定的角度和层次被归到一个个类别之后,便能抽取、概括出个体的特征,这个特征若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便得到了公认,便成了法则。”(裴显生,1987:299)这些法则也就是文体法则。文体法则和写作之间的关系被认为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文体法则是从千千万万的文章中提炼出来的法则,这种法则可以应用到写作实践中。对于翻译写作,文体法则同样适用。比如需要将一篇汉语法律文书翻译成英文,译者必须事先从大量的英文法律文书中了解法律文书的文体特征是什么?翻译出来的译文必须要符合这些特征,如果译得如散文般声情并茂恐怕就不太合适了。我们通常夸某个善于模仿他人的人学谁像谁,这里之所以学得像无非是因为抓住了主要特征。如果要译啥像啥,那最首要的就是了解目标语中同类型语篇的文体特征。这所依靠的就是对于同类型语篇的大量阅读,对汉译英而言,就是对英语同类型语篇的大量阅读。只要读得多就可能能译得像。日常生活中随意的一段话学生们可以轻松将它们变成“甄嬛体”,有模有样,可谓信达雅,十分形象。但要让他们翻译某政治语篇,无论汉译英还是英译汉却往往不尽如人意。文体、风格、语言往往全失或失大半,究其原因无非是《甄嬛传》看得多,政治语篇看得少。因此,做好阅读是做好翻译的前提条件。

2.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

(1)写作技巧的重要作用

汉语的写作学除了阐明写作的本质和过程外,还强调写作的技巧。翻译是一种写作,那么翻译也要讲究写作的技巧。汉语中传统的写作技巧也就是西方写作理论中的修辞手段。“技巧之于写作,有如影随形。作者的全部创造性只有通过表现技巧才能充分地富有光彩地显示出来。文章和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只有通过艺术技巧,最终才能获得物质化的诗意表现。”(裴显生,1987)一般认为,好的写作离不开生活、思想和技巧这三方面的条件,三者缺一不可。没有生活的素材和体验,缺少正确的、深刻的思想,便不能开始一篇作品的写作过程;具备了生活和思想的条件,而缺少熟练的写作技巧,最终还是写不出好的文章和好的文学作品。在一篇具体的文章里,生活是材料,思想是观点,技巧是表现形式与形体。“技巧集中地表现为个人写作的艺术性。从一篇作品来说,构思的孕育、主题的提炼、材料的选取、情节的组织、线索的贯穿、人物的描写、诗情的脉动、语言的修炼等,无一不连接技巧,无一不充满了技巧。它是文章构成的不可缺少的形式因素。”(裴显生,1987)技巧之于写作相当于理论之于实践的关系。技巧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反作用于文章的内容,可以使文章平实的内容得到夸张和修饰,它成为概括、凝结、表现内容的虎虎有生气的艺术形式,使文章获得了整体的审美价值。就某种技巧而言,它也可以单独地从美学意义上加以鉴赏。因此,技巧是可以为我们所提取使用的。技巧的独立性还表现为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一种技巧可以在这篇文章中使用,也可以在那篇文章中使用,可以在现在的文章中使用也可以在将来的作品中使用。相同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技巧去表现,相同的技巧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总之,技巧一经形成,便可以在文章和文学作品里不断反复使用。另外,技巧还具有主体性,“陈陈相因的技术,并不体现作者的创造意识,而千变万化的技巧却凝聚着不同作者的社会观、哲学观和美学情趣,总是表现出作者所独有的千差万别的艺术匠心”(裴显生,1987)。

学习技巧的途径首要一点就是大量阅读,向文章学习与借鉴技巧。提炼、借鉴古今中外优秀文章的写作技巧,是学习、使用写作技巧的重要手段。前人的技巧是宝贵的经验结晶,是一个代代相传、不断丰富发展的艺术传统。开启前人留下的艺术宝库,便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起点自然也就高了起来。如果割断了写作的艺术传统,学习技巧便是盲人摸象,无所适从,这样是很难掌握艺术技巧的。借鉴写作范文的技巧,尤其是借鉴古今中外文章常用的技巧,是学习艺术技巧的一条重要途径。

对英汉翻译写作而言,就是需要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写作技巧(修辞手段)以及如何在译文中将这些写作技巧表现出来;如果是目标语中缺失的技巧,应了解如何用其他的技巧进行弥补。所有这些都可以依靠和手头翻译任务类似的目的语语篇的阅读来获得。比如要将一则广告翻译成英文,译者就要大量阅读英语广告文本,学习这些广告文本中常用的修辞手段,以便在进行翻译任务时借鉴使用。这些写作技巧提炼得多了、使用得多了便可以内化为译者进行翻译写作的能力,翻译写作能力便在这种过程中自然而然得以提升。

(2)翻译技巧和写作技巧的差别

笔者在前文提到过度强调翻译技巧的危害,在此处却又要强调写作技巧的重要性。同为技巧,为何一个遭轻视,而另外一个却受重视呢?两者有何差别?(www.xing528.com)

首先,写作技巧和翻译技巧的导向不同。写作技巧是从千变万化的文章中提取出来的有规律性的修辞手法,作者在使用时必然会使其个性化,那这些手法就可以丰富作者的文章内容,使文章虎虎有生气。比如隐喻这一写作技巧,两个作家使用隐喻的手法、方式、内容绝对不可能一模一样。写作技巧不仅影响作者个性的体现,并且使这种个性得以彰显。翻译技巧则恰恰相反,虽然也是从译文中提取出来的,但是它却压制了译者的创造性,使译文僵化。例如,前文提到的一个翻译技巧“同义反译法”(黄邦杰,1990)。

其次,写作技巧和翻译技巧所促成的境界不同。老作家巴金深有体会地说:“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技巧”(转自川上月)。没有任何技巧的文章和文学作品是不存在的。所谓的“无技巧”,不是真的没有任何技巧,而是指运用技巧已经达到“化境”,熟练异常,出神入化,游刃有余,使读者看不到作者运用技巧的任何痕迹。学习与掌握技巧,有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有一个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程,具体地说,必须经过“生”、“熟”、“化”三个阶段。所谓“生”,是初学阶段,对技巧开始认识,在写作中一般是模仿地运用各种技巧。所谓“熟”,是对技巧初步熟悉,能够在写作中比较熟练地运用各种技巧,具备了运用技巧的基本功力。所谓“化”,是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技巧,在写作中没有任何矫作的痕迹,达到熟能生巧的阶段,进入技巧的“自由王国”即“无技巧”境界(裴显生,1987)。翻译写作也是如此,写作技巧烂熟于胸,再加上笔耕不辍的勤奋练习,必然可以达到“化”的境界。翻译技巧的存在则是对“化”的一种阻碍,本来思路畅通、情感饱满的翻译过程反而会因为翻译技巧的牵绊而变得磕磕绊绊、机械化。

再次,翻译技巧和写作技巧的适用范围也不相同。写作技巧好像是一个大型的语料库,写作者只需从中提取适合自己写作目的的手段即可。翻译技巧的适用范围却较为有限,一般的翻译技巧只适合某些句式类型,然而每个句子都是千变万化的,不一定每个句子都可以使用到翻译技巧,哪些可以用、哪些不可以用都需要甄别,而一一甄别既浪费时间且效果不佳、影响思路。

当然,两者也有类似之处:

首先,两者在翻译过程中都发挥作用。写作技巧对写作、翻译的重大作用上文已经点明。虽然翻译技巧的使用有局限性,但是它在提醒学生英汉差异方面有一定的正面作用。

其次,翻译技巧和写作技巧都是可以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无论哪种技巧,在翻译和写作理论不断扩展的今天,都有进一步丰富、发展及优化的可能。

再次,虽然写作技巧有着更大的适用性,但是和反对过度强调翻译技巧相同,我们也反对唯技巧论,没有真情实感只有技巧的文章,只是形式的堆砌,算不得好文章。

3.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

翻译标准中的“信”,并不简单地指对作品内容的忠实,同时也是指对作品风格的忠实,此处的风格一般除了指文体特征之外还指作者的写作风格。写作风格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尤为突出。同样是散文家,冰心萧红的散文特点却各不相同。冰心的作品既具有白话文的流畅又有文言文的简洁凝练,她的抒情散文笔调轻盈、文字隽丽、感情细腻。巴金曾经评价道:“我们喜欢冰心,跟着她爱星星,爱大海,我这个孤寂的孩子在她的作品里找到温暖,找到失去的母爱。”她的散文大多通过景物描写,抒发内心的情思,表达对自然、母爱的赞美。冰心的前期作品有些许迷茫和淡淡的惆怅,但是在1949年以后取而代之的是明朗和乐观的基调。萧红和冰心是同时代的作家,但是她的作品风格和冰心却有很大的差异。可能是由于萧红的身世影响,她的散文大部分都具有自传的性质。在她的作品里,或是抒发她对个人身世的自怜、自爱与感叹,或是抒发她对生活在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悲悯与同情,或是抒发她对理想境界的憧憬和追求。和冰心的作品相比,萧红的作品则显得悲情得多。译者在进行文学翻译之前,就要翻阅同一作者的同类别作品,找出这个作者这一时期的写作风格,而且要展现出这种风格,使读者即便是读英文也能区别出冰心和萧红的差别。将外国作品翻译成汉语也是同样的道理。罗斯福的清新晓畅、肯尼迪的精炼遒劲、伍尔夫的堆砌繁缛、罗杰斯的泼辣尖锐在译成中文时都要有所体现才算是尽了译者的职责,而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在译前对这一作者的风格有所了解,了解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对其作品的大量阅读。

5.4.2.2 原文文本的背景性阅读

翻译和创作的一大区别就是写作的素材大部分来源于生活,是作者对生活、实践的一种感悟;而翻译则主要是来源于间接经验,即对原作的阅读。但是在进行翻译之前,仅仅阅读原作是不够的,特别是对一些小说、散文等文学文体的翻译,在翻译前需要了解原作产生的历史背景,在当时产生的影响。有时需要读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甚至还要去读这个作品的各种译本。因为所有这类阅读都可以帮助译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原作。比如青年译者范晔翻译《百年孤独》时为了使翻译能够达到理想的状态,不仅认真研究《百年孤独》这部巨著,还尽可能去读原作者马尔克斯的其他作品,只要和其创作有关系的作品他都去读。在翻译前,他搜集并且细细研读了《百年孤独》的研究著作。由于马尔克斯的影响力之大,对他的各种语言的研究文献非常多,范晔称只是这些文献就可以装满一个中型的图书馆。在翻译完毕后,他还比对了其他前期的译文,在比对中检查自己还有没有未发现的错误。他的翻译之所以成功,受到大家的喜爱和好评恐怕除了和他的高超的语言技能、素质有关外,和前期这些认真、负责的阅读也是分不开的。再比如要翻译萧红的散文,由于萧红的创作素材大多来源于她的真实生活体验,那么要了解她的作品就要了解她的身世,只有这样才能够融入她的作品中,去揣摩她的写作用心。在课堂上,笔者通常按照文体来划分翻译课课时。一名优秀的翻译教师应该知识面宽泛,对每种文体都相当熟悉。但遗憾的是,大部分教师还不能做到样样精通。比如笔者在进行“新闻文体翻译”这一专题的翻译讲解时颇感力不从心,只因对时政不是很感兴趣,对中国的新闻虽稍有了解,但不深入,对外国的新闻所知甚少。在给学生选定政治性新闻英语范例文本时,很多内容都不熟悉,不得不进行大量相关的阅读。这是因为政治文体的前后是有关联性的,例如你不搞明白两个政治人物之前为何事有何纠葛,就不明白这两个人物在文章中为何争吵不休。虽然教师可能会在课堂中将要译的文本背景信息都告诉学生,但是学生将来毕竟要走入社会独立从事翻译这个行业,教师应该想办法培养他们在前期查阅相关资料的能力。做翻译讲究的是能够“融进去”和“跳出来”,“融进去”指的是能够站在原作者的立场,融入原作中,通过文字亲身感受原作者所感受的一切。这“融进去”靠的是对原文文本的背景性阅读,这就像演员开始演戏之前要提前熟悉剧本,要了解剧本所在的年代,了解当时的人、当时的社会,在开拍之前能够将所有的气氛都营造出来,在开拍之后才能够深刻地刻画人物,达到传神、符合角色性格特色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