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交谈:情感丰富的直接碰撞

交谈:情感丰富的直接碰撞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交谈的距离和空间交谈通常是为了与别人沟通思想,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当然必须注意交谈的内容,其次也必须注意交谈时声音的轻重,使对话者能够听明白。这一距离适用于情人或夫妻间谈情说爱,也适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或是很要好的朋友之间的谈话。造作的谈话易引起听者的厌恶和轻蔑,从而破坏交谈的效果。交谈中的“脱”是指如何结

交谈:情感丰富的直接碰撞

没有比与一个人交谈更能了解他的了,通过交谈我们可以知道对方的性格、爱好及对待事情的态度,所以人们寻找心中的爱人也是“谈”来的。我们经常要面临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亲切自然的交谈,可以为个人或组织带来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所以应该注意交谈的礼仪,也就是注意交谈的距离、言语、对象、语气、举止、神态等。

(一)交谈的距离和空间

交谈通常是为了与别人沟通思想,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当然必须注意交谈的内容,其次也必须注意交谈时声音的轻重,使对话者能够听明白。这样在说话时必须注意保持与对话者的距离。

说话时与人保持适当距离也并非完全出于考虑对方能否听清自己的说话,另外还存在一个怎样才更合乎礼貌的问题。从礼仪上说,谈话时与对方离得过远,会使对话者误认为你不愿向他表示友好和亲近,这显然是失礼的。然而如果在较近的距离和人交谈,稍有不慎就会把口沫溅在别人脸上,这是最令人讨厌的。有些人,因为有凑近和别人交谈的习惯,又明知别人顾忌被自己的口沫溅到,于是先知趣地用手掩住自己的口。这样做,形同“交头接耳”,样子难看也不够大方。因此,从礼仪角度来讲,一般保持一两个人的距离最为适合。这样做,既让对方感到有种亲切的气氛,同时又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在常人的主观感受上,这也是最舒服的。

距离小资料

空间距离 有人称它是“空间语言”,在社会生活中,尤其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世界”,也可以说是“领土范围”,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个体空间”。一个人对空间需求的欲望是有限的。当一个人的个体空间大于他所需要的空间时,他就会感到孤独和寂寞;反之他就会感到烦躁不安。美国人类学教授爱德华·霍尔把人们的个体空间分为四种距离: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

亲密距离 是指两个人的身体很容易接触到的距离,一般间距在15~46厘米之间。这一距离适用于情人或夫妻间谈情说爱,也适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或是很要好的朋友之间的谈话。这种距离只有最亲近的人才彼此允许进入,人们会像保护自己的财产一样保护着这个区域。

个人距离 在0.46~1.22米之间。其特点是伸手可以握到对方的手,但不容易接触到对方的身体。这是较熟悉的人之间进行交往的区域。在社交场合,有些人为了向对方表示亲近感也会采用这种距离。

社交距离 在1.22米~3.66米之间。这是不太熟悉的人或从事公务活动的人们之间进行交往的区域。例如,在小型招待会上和大街上,双方隔几步打个招呼或寒暄几句便分开了,这表明双方都认为对方与自己的关系一般。

公共距离 是3.66米之外的区域。这是人们在公共场合的空间需求,如公园散步、路上行走等,教师授课、政治家演讲等也遵循这样一个距离要求。

特别提示: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中、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空间距离的要求会有所差别。

(二)交谈的语言和对象

1.选择语言和对象

一般来说与人交谈要用热情、大方、诚实的语言进行,不要用过分华丽的辞藻胡乱恭维别人,要开诚布公地说心里话,诚恳坦率地与人对话,要使语言有声有色,情真意切,具有逻辑性、感染性和启发性,这样才能使人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用什么样的语言与对方交谈还要估量自己与他的交情。如果交情没有到相当程度,你的说话方式虽合对方的个性但说话是否发生效力还是一个疑问,话是说对了,你的交情资格还是不对,交情资格不对,你就易犯“交浅而言深”的错误

谈话还要看对方的性格。对方喜欢婉转的话,你就该婉转地说话;对方喜欢直率的话,你就该说直率的话。总之,谈话的方式要与对方的个性相符,不然就会形成“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尴尬场面。

2.注意态度和语气

初次交谈给人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它决定今后双方关系的发展方向。所以与人初次交谈时,说话要婉转客气,要尊重对方的意见。相反,与关系比较好的人讲话时不必过于婉转和客气,这会削弱彼此之间的信任感。

无论与什么人交谈,我们都应该注意自己的态度和语气。谈话时要诚恳、真挚,不能装腔作势。造作的谈话易引起听者的厌恶和轻蔑,从而破坏交谈的效果。也不要用傲慢的态度与人交谈,过于傲慢会伤害他人的自尊心,引发人的自卑感和怨恨情绪。

有几种语气是交谈时要尽量避免使用的:生硬的语气、命令的语气和夸张的语气。生硬的话语会让人感到潜藏着敌意;命令的话语是堵住别人耳朵的最好方法;谈话时经常使用夸张的语气会降低谈话内容的可信度,使别人感到你是个夸大其辞的人,从而对你缺乏信任感。

3.选择内容和话题

谈话时叙述事理要条理清楚。要把一个话题讲清楚,并给听者一段理解的时间,不要东扯一句,西扯一句,一会儿换一个话题,让听者不知道你到底要说什么。如果发现别人不能理解你的谈话内容或对你所谈的内容不感兴趣,不要一味谈下去,应该及时换个话题或者结束谈话,否则会使谈话失去乐趣。与交往程度不同的几个人谈话,应尽可能谈一些与大家都有关的话题,让每个人都能参与谈话,避免出现冷落感。

当你面对一个从未谋面的陌生人时,选择话题就显得十分重要。你可以从下列话题中选择两至三个与他交谈:

1.对方可能感兴趣的事;

2.令对方感动的经历;

3.称赞的话;

4.新闻、时政

5.对方的工作或学习

6.服装美食、住房、娱乐、爱好;

7.家庭、家人;

8.旅行

9.一些人生经验、人生经历;

10.气候变化

一般情况下,交谈中应该尽量回避以下的话题:

1.对方深以为遗憾的缺点和弱点;

2.别人的隐私;

3.荒诞离奇、黄色淫秽的事情;

4.个人恩怨和牢骚;

5.一些尚未明辨的是非;

6.上级、同事以及一些朋友们的坏话;

7.自己经济窘迫;

8.对方的婚姻状况、家庭财产;

9.令人不愉快的疾病详情;

10.自己的成就和得意之处。

(三)交谈中的“时”与“脱”

交谈中的“时”是指交谈的时间和时机。

交谈中应该注意掌握时间。当你滔滔不绝地讲话时,听者常出于礼貌而不去打断你,所以,谈话的时间长短往往掌握在讲话人的手里。我们应该把握好时间,适可而止,不要絮絮叨叨,让人感到厌倦。

谈话还要注意时机。对方正在紧张工作的时候,你不要去与别人开始谈话;对方正在为某事焦急的时候,你不要去说话;对方正在发怒的时候,你不要去说话;对方正在悲伤的时候,你也不要去说话。

交谈中的“脱”是指如何结束交谈和摆脱交谈中的窘境。

许多人在与他人交谈时不知道该如何结束谈话。你在生活中是否碰到过这样的情形呢?

有一位教授说,他最怕和不懂如何结束谈话的学生打交道。有个学生,每次到办公室找老师,问完问题就坐在沙发上,一坐就是三十多分钟。等老师忙完其他事后,才发现他还在那儿,问他是否还有其他事,他却难为情地站起身来说没有什么,然后转身就走。

实际上,交谈的结束并不是简单地停止说话,只有在适当的时候或某个话题已经没有可以延续的内容的情况下,你和谈话对象行告别礼之后,你们的交谈才结束了。行礼的目的一是为了让双方明确谈话已经结束,二是感谢对方与你进行了交谈。特别是你的谈话对象在与多人进行谈话的时候,为了结束你和他之间的谈话,你应该礼貌地打断他们的谈话,向他致意离开。

有时,我们在交谈中由于话题选择不当或其他原因,往往会让自己陷入窘境。这时,如果处理不好就难以把交谈继续下去。等待别人把自己拉出来是非常冒险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救自己。如何来营救救自己呢?常用的方法是自我解嘲。

林肯的容貌不算英俊,他自己对此深信不疑。有一次,他和道格拉斯谈论政治,道格拉斯说林肯是两面派,而林肯把话头一转,以幽默处之,他泰然自若地说:“现在请大家来评评看,要是我有另外一副面孔的话,我还会戴这副丑陋的面具吗?”

林肯把政治上的问题转换成生理上的问题,寓抽象于具体直观中,用自我嘲讽的方法巧妙地避开了自己与谈话对象的认识差异,这样就避免了针锋相对时有可能纠缠不清的问题。

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以幽默而著称,而他妻子却是出了名的泼妇。

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待客,妻子为了一件小事大吵大闹起来,他好言相劝,她都不听,竟然当着客人的面,将半盆凉水劈头浇在苏格拉底的身上。客人非常尴尬,以为苏格拉底一定要发火了,苦恼自己是走还是不走。然而苏格拉底却心平气和地对客人笑笑说:“我就知道,雷霆过后,必有大雨。”客人听他此言,一下子就放松了情绪,继续和苏格拉底交谈。

如果我们的交谈对象陷入了窘境,我们理应尽快帮助他脱离。我们可以转换话题,装作没听清刚才的谈话,或者插入其他话题,引开其他谈话者的注意力。当然,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幽默来化解尴尬就更好。

(四)交谈中的神态和举止

古语云:“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也就是说人的内在情感和思想会通过外在的形体动作表现出来。在礼仪表达中,人们的表情、神态和举止是除了语言的交流之外的重要补充信息,有时甚至是礼仪的主要表达方式。语言学上把这些无声的语言称为非语言。美国的Discovery频道曾做过一个节目,拍摄了大量在街头打电话的人们,发现人们在和另一空间的人说话时也伴随着微笑、手势等非语言。对人际交往来说,非语言交流主要体现为“体态语言”的运用。体态语言又叫人体语言、态势语言。它是通过人的身体的不同形态如面部表情、手势或身体的姿态与动作来表达自己思想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从人的体态语言,可以判断人们内在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在交谈中既要给对方正确的体态信息,又要注意观察对方的体态变化,以调整谈话的内容和节奏。

全世界的人都借助体态动作有效地进行交流,了解那些体态动作,你至少可以辨别什么是粗俗的,什么是得体的。这使你在遇到无声的交流时,更加善于观察,容易避免误解。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中非常重视对人们的体态动作作出特别的规定,中国人也非常善于用“无声的语言”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感谢,这些特定的礼仪动作在人际交往时往往可以实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传播效果,如晚辈在长辈面前行走要“趋行”,交谈时要注意听长辈说话,不能随便插话等。从这里似乎也可以领略到中国文化中的含蓄美吧!

1.交谈的神态(www.xing528.com)

交谈时人的眼神和目光所传递的信息比之动作更微妙、更复杂,也更为深刻。“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就是说眼神最富有心理表现力。瞬息万变的眼神和目光是人类丰富复杂的思想和蕴藏于内心深处的情绪的不自觉流露。人们既可以借助目光来丰富感情表达,也可以借助目光来捕捉对方的心理秘密。

坚定自若的目光本身就会产生一种威慑力,使人不敢藐视,造成对自己有利的气氛。正直敏锐的目光会赢得别人的好感和信赖,能促进沟通。在谈比较重要的工作时,我们应该用眼睛看着对话者脸上的三角部分。这个三角以双眼为底线,上顶角到前额。如果你看着对方的这个部位,会显得很严肃认真,别人会感到你有诚意。在交谈过程中,你的目光如果始终落在这个三角部位,你就会把握谈话的主动权和控制权。

游移不定的目光所传递出来的信息是心神不宁或心不在焉,它会使人对你心存芥蒂,拉大双方的距离。所以在一般的社交活动中,我们同样应该用眼睛看着对方的三角部位,这个三角是以两眼为上线,嘴为下顶角,也就是双眼和嘴之间,当你看着对方这个部位时,会营造出一种社交气氛。这种凝视主要用于茶话会舞会及各种类型的友谊聚会。

中国传统的礼仪中,当长辈或地位较高者和晚辈或地位低微者谈话时,后者要“低眉顺眼”,也就是把目光从对方脸上稍微往下降一些,不要直视。在现代社会的交际中,我们需要用目光来吸引对方的注意,但是不要像猫头鹰那样盯住对方,那会造成对方内心的不安。在一般的场合里,打量对方的时间只要足以表示我们看见他就行了,之后就应马上把目光移开,否则就会被对方认为是不礼貌的。

我们通过微笑,把快乐带给他人,这是融洽人际关系的最基本的要求。在我们的面部器官中,构成微笑的主要因素就是嘴的形状。嘴巴微微张开,上牙微露,形成微笑;唇角呈向上的弧形,但合在一起,牙不露出来,也形成微笑。微笑可以表现出温馨、亲切的表情,能有效地缩短双方的距离,给对方留下美好的心理感受,从而形成融洽的交往氛围。微笑有一种魅力,它可以使强硬者变得温柔,使困难变容易。微笑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是广交朋友、化解矛盾的有效手段。我们的微笑要发自内心,不要假装。

微笑还可以代替有声语言的沟通。握手时微笑,也能代表“欢迎您光临”的话语,同样会使对方感到你的热情;交谈中如果碰到不易接受的事情,可以边微笑边摇头,表示委婉谢绝,这样不会使人感到难堪。

微笑作为一种表情,不仅是形象的外在表现,而且也往往反映着人的内在精神状态。一个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人,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总是面带微笑的。让我们笑对人生!

2.交谈的举止

姿态和举止无时不存在于你的举手投足之间,优雅的姿态举止是人有教养、有素质、充满自信的完美表达。特别是对女性来说,美好的体态,会使你看起来年轻得多,也会使你身上的衣服显得更漂亮。善于用你的形体语言与别人交流,你定会受益匪浅。

正确的站立姿势应该是:抬头,挺胸,收腹,两腿稍微分开,脸上带有自信,也要有一个挺拔的感觉。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站姿,看出他的个性:站立时弯腰驼背,往往是缺少自信、消极悲观、甘居下游的人;站立时胸部挺得笔直,有时还要双手插在腰间的人,显示出其充满自信、乐观豁达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我们还可以通过人们的站姿来推知他们之间的关系:关系友好、有共同语言的两个人会自然地并肩站在一起;关系亲密的两个人面对面的站立的距离会很近,相反,有隔阂、分歧的两个人面对面站立时则会自然地把距离拉大。

坐姿要求端庄、自然、大方。入座时动作要轻稳,入座后,手可平放在腿上或沙发扶手上,也可手托着下巴,但不可手托着脑袋,以免显得无精打采。不论是坐在椅子上,还是坐在沙发上,最好不要坐满,而要只坐一半。上身要端正挺直,不要垂下肩膀。年轻人或身份比较低的人采取这种姿势,还可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和恭敬。时间坐长了,可以靠在沙发上,但不能双脚一伸,半躺半坐,更不可歪斜着瘫坐在沙发上。女性正确的坐姿是将你的腿摆成基本站立的姿态,后腿能够碰到椅子,轻轻坐下,两个膝盖一定要并起来,不可以分开;如果你要跷腿,两条腿是合并的;当上身正面对着对方时,要把重叠的双腿侧向一旁,这种坐姿非常优雅;如果你的裙子很短,一定要小心盖住腿。男性可以跷“二郎腿”,但不要跷得太高,脚尖不要对着谈话者,切忌不时地抖动。

交谈中的手势也非常富于表现力,适当地做一些手势,可以增加语言表达的效果。有的人由于担心自己的手势不够好,或是为了显得很守规矩,就干脆把手一动不动地放着,甚至背在身后,这是不可取的。体态受束缚的情况下,口语表达也会显得不够生动自然,让听者和自己都觉得难受。但是,手势也不宜过多,幅度不宜过大,否则会给人一种指手画脚、不沉稳的感觉。特别是不要用手尖指着别人或自己的脸,这样很不礼貌。有些人在交谈中边说边搔头皮、挖耳屎,显得非常没有教养。有的人总有些下意识的动作:拉耳朵,掰手指,玩衣角,甩钥匙或笔套等,这会分散别人的注意,也显得自己举止不够庄重。

交谈小贴士

续表

(五)交谈中的沉默和禁忌

在和别人交谈时,难免会遇到你不熟悉的话题或不同意的观点。这时,聪明的谈话者一般就选择沉默。这里所讲的沉默有两层含义:一是沉默不语,在默然中蕴藏你的话语和态度;二是静静倾听,在对方的话语中寻找新的话题和信息。

1.无声胜有声

在特定的环境中,沉默往往比论理更具有说服力。试想一下,当我们说服别人的时候,最怕面对的就是一个沉默寡言的说服对象。反过来,如果对方在谈话中大放厥词,你保持沉默的话,他的错误言论也就找不到市场了。不同的沉默方式有不同的作用,运用时必须恰到好处。

张红正在为下午开会的事忙得不可开交,岳铃从隔壁办公室走了进来。

——“张红,听说今天百货商场有打折促销,想不想去?”

——“我很忙,以后再说吧。”

——“去晚了可就没有了。”

……

——“你上次不是想买件羊绒衫吗?这次主要就是服装降价。”

……

——“反正马上就要发奖金了。今年的奖金听说比去年多。我儿子还要叫我给他换个新书包。昨天……”

……

张红脸上挂着笑容,一边听岳铃讲,一边收拾着桌上的文件,不再答话。岳铃似乎意识到张红确实很忙,悄悄退出了张红的办公室。

张红采取的是不应答的沉默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让你摆脱无聊的纠缠。

家里对李明的管教一向很严。有一次,他把同学的玩具拿了,放学后却若无其事地回到家里。殊不知同学先他一步到家来已经告了状。进门后,他仍像往常一样笑嘻嘻的。

——“妈妈,我回来了!”

——妈妈不理他。

——“怎么了?”

——仍就像没有看见他一样。

——“我没做错什么呀?”

——妈妈转过身用眼睛瞪着他。

——“妈,我错了。”(他终于不攻自破)

这位聪明的母亲采用的是冷淡、不理睬的沉默方式,这种方式可以让犯错误的人主动改正。

2.听比说好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积累很多经验,会有许多思考,这些经验思考累积多了,就想和别人共同分享。传播的一个重要功能其实就是信息分享。如果你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你就会在“听”的过程中获得别人的许多经验和思想,这是因为你给了别人向你说的机会。倾听既是我们交谈中的一种行为,更是一种与人沟通的技巧。

但是,我们却常常忘记了去听别人讲话,只顾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言论,或者是在别人说话的时候漫不经心。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一是我们自己确实也有许多想说的话,而且觉得我的这些观点一定是非常不错的;二是我们心里只有我们自己,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最正确的。所以,在耐心倾听他人讲话的时候,你还必须抑制你想要发表有关这个话题的越来越强烈的欲望。这是一种需要持之以恒的自我修炼。在交谈中,我们不仅要限制自己的讲话频率,而且要把我们发自内心的想要倾听对方讲话的真诚感情更清楚地显示出来。

回想一下,你曾经在某些场合说话的情景吧。是否有让你印象深刻的听者:他们时而面带微笑,时而扬起眉毛,时而点头称是,他们的神态和举止都足以证明他们对你的讲话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用言语难以表达的方式清楚地告诉你:“听你讲话很有意思,你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当你再次回忆起他们时,你是不是仍然对他们充满了好感呢?做一个好的听者吧!像他们一样。

3.语言禁忌

为了使交谈能顺利地进行下去,最后我们想谈谈交谈中的语言禁忌。在实际语言活动中人们说话的内容包罗万象,说话的方式各不相同,说话的环境千变万化,想要全面、具体地了解语言禁忌是根本不可能的。我们可从语言内容、语言方式和语言环境的总体禁忌规律来把握。为了使大家便于提醒自己和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收集和丰富材料,我们特别整理了一个表格,作为大家纠正不良语言行为的一个纲目:

续表

上面的实例仅仅是一个开端,你可以继续填充下去。

有的人探病时直言不讳对方病情。这触犯了对方的语言禁忌。

语言禁忌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类众多禁忌中的一个方面。只要我们注意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知识和文化知识,就能成为一个善解人意、受人欢迎的人,因为你不去说别人忌讳的话,与你交往的人在心里会感谢你、接纳你。

假如你有决心提高与人交谈的能力的话,请回想一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谈话的经验,然后针对下面的几个问题检查一下,看看自己的交谈能力如何。

1.是不是在熟人面前有很多话可说,而在陌生人或许多人面前,你就觉得无话可说,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2.是不是常常无意中说了一些犯了别人禁忌的话,当发现自己的话使别人反感时,又不知道怎么办?

3.跟别人谈话时,自己的行为举止是否得当?能不能根据对方的态度来调整自己的态度?

4.是不是东一句西一句地说?是不是很难找到大家都有兴趣的话题?

5.是不是经常和别人发生争执?常常被人说“固执”呢?

6.是不是能很自然地改变话题?是不是能引起别人的发言?

7.能不能把自己要谈的问题,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谈以适应不同的对象?

8.是不是在遇到别人不同意自己的意见时,只会再三地重复自己已说过的话,而不知该在何处结束谈话?

9.你说话的声调是否悦耳?能否让别人听清楚?

10.有没有经常使用一些不文雅的话?

我们不可能做得十全十美,但是我们可以做得更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