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联援华156项工程:中国汽配业的技术差距和苏联旅行回忆

苏联援华156项工程:中国汽配业的技术差距和苏联旅行回忆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该厂规模和技术力量在全国汽车配件制造业中算是领先的。他向我们介绍了美国汽车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相比之下,我们的技术真是十分落后。在苏联境内,一路上白雪皑皑的原野,一望无垠的西伯利亚森林,茫茫弥漫的贝加尔湖风光和列车上美味的西餐,陪伴我们度过了七昼夜的漫长旅程。大使馆派人接我们,直奔驻地第三小市民街向孟少农同志和商参处报到。

苏联援华156项工程:中国汽配业的技术差距和苏联旅行回忆

1948年我从北平清华大学毕业后,为了躲避国民党的迫害,地下党把我和另两位同学送到河北沧县冀中解放区城市工作部工作。1949年初,天津解放时我随部队作为军代表郭栋材同志(以后任一机部机械设计研究院院长,早年留学日本)的助手接管天津所有机械制造厂。1950年后转业至天津汽车制配厂任技术员和机工部(车间)主任。该厂原由日本丰田公司建立,专门生产汽车发动机的各种维修配件。1951年,我们曾用自制的配件造出几台发动机,并装成一辆吉普车,作为国庆节献礼,送给朱德总司令。当时该厂规模和技术力量在全国汽车配件制造业中算是领先的。汽车工业筹备组副组长孟少农同志曾多次来厂考察和派人前来实习。他向我们介绍了美国汽车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相比之下,我们的技术真是十分落后。如成品曲轴的轴颈居然不经过淬火,万能设备加工不能保证产品精度等,根本不具备制造汽车的能力。他透露在苏联的援助下国家正准备建设一个大型汽车厂的消息,令我十分鼓舞。

1952年初,汽车工业筹备组对我发出工作调令,使我喜出望外。到京后,即将上任的一机部汽车局副局长江泽民同志找我谈话,要我学好俄文,准备和俄文翻译窦英伟同志一起到莫斯科商参处协助孟少农同志工作。窦英伟当年23岁,因急需人才,在中国人民大学俄语系提前毕业,被紧急抽调支援汽车工业,参加一汽项目的设计任务书初步设计的突击翻译工作。他待人热情、诚恳。在他的辅导下,我开始日夜苦读俄文。大约用了半年的时间,我由俄文字母学起,居然已能掌握一般技术词汇和简单的生活用语。同年12月2日,我们俩终于由北京乘火车经满洲里赴苏。在苏联境内,一路上白雪皑皑的原野,一望无垠的西伯利亚森林,茫茫弥漫的贝加尔湖风光和列车上美味西餐,陪伴我们度过了七昼夜的漫长旅程。12月11日安抵莫斯科。大使馆派人接我们,直奔驻地第三小市民街向孟少农同志和商参处报到。(www.xing528.com)

孟少农同志1941年留学美国,是美国名校麻省理工学院的硕士,后在福特、斯蒂贝克(Studebaker)等汽车厂任工程师,对美国的汽车制造技术了如指掌。1946年他回归报效祖国,任母校清华大学的教授,开“机械制造”等课,曾是我汽车专业毕业论文的导师。当时他传授给我很多有关美国汽车制造厂的新设备和新技术知识。他掌握精湛的汽车设计和制造理论,是我党内一位不可多得的高级技术专家。1948年他到冀中解放区工作。1950年至1951年间他作为副组长,协助郭力同志组建汽车工业筹备组,并参与了苏联援建的一汽项目设计任务书、初步设计和厂址的审批工作。1952年,他的工作重点转移至苏联,当年7月,他以重工业部一汽项目的总订货人代表名义来到莫斯科。1952年底,他又被任命为一汽的副厂长。我们小组的另外两位成员是:即将在莫斯科鲍曼大学毕业的陈祖涛同志,以十几年来长期生活在苏联的经历和熟练的俄语,擅于打通在苏联的人际关系;1950年清华大学毕业的潘承烈同志,工作仔细认真,有文字功底,有志于企业管理。我们师生重逢,又是校友相聚,几个青年人志同道合,相互配合,积极、热情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