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授课导入策略的重要性与实践

新授课导入策略的重要性与实践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授课的导入对一节课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授课的导入策略有多种。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平移与旋转”一课时,通过播放游乐园录像来引入。例如,“圆的认识”一课,一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教师根据学生心理活动的特征,选择了启发性强、直观形象的实验演示导入新授课,效果较好。

新授课导入策略的重要性与实践

新授课是以传授新知识、形成新技能为核心,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课型,是一种最基本的课型,在课的体系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新授课的导入对一节课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劳动带来疲劳。”

新授课的导入策略有多种。如在导入内容的处理上,教师们会用学生喜闻乐见的、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知识,或者用一些学生平时虽然不太了解,但却富有吸引力的、能很快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新的信息等,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将要接受的学习内容中。

(一)教师独导策略

教师独自导入(简称教师独导),即以教师为操作主体的课堂导入,指在开始教学时,教师独自一人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动作表演等方式,直截了当地揭示本节课的主体,阐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常用的独导方法有以下几种:

1.讲述式导入法

讲述式导入法,即以讲述的方式引入,教师通过讲故事或讲相关知识点的背景,以言语的形式导入。

例如,讲解“圆的认识”一课时,一位教师给学生讲了这样的故事。

教师:同学们今天上新课前,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位数学家,他就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阿基米德(这时在课件中出现一幅阿基米德的图片,如图3-6)。他为了研究我们今天的知识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图3-6

之后教师讲述阿基米德专心研究圆,直至被士兵残忍杀害前还在潜心研究的故事,教师一边讲故事,一边展示图3-7。

图3-7

教师:在那个年代,为了追求真理而献出宝贵生命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可能我们学习的每一个数学知识,在形成的过程中都充满了曲折与艰辛。所以我们在学习数学时,要带着一种崇敬的心理来学习,因为数学中的每一个符号、每一个公式的背后都可能包含着一段感人的故事。

就这样,引入了圆的知识。教师通过叙述和描述故事的方法讲解知识产生的背景,在学生心中起到震撼作用,原来我们要学习的知识不是来自书本那么简单,还有有血有肉的历史,还有那么波折的形成过程,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使命感

2.展示导入法

展示导入法是指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图表、幻灯、投影、电视等教具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新问题,从解决问题入手,自然地过渡到新课学习的方法。此法有利于形成学生生动的表象,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因此,展示导入法在小学各年级数学教学中运用较广。

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平移与旋转”一课时,通过播放游乐园录像来引入。

随着优美的旋律,吴老师播放游乐园录像,引领孩子们一起进入游乐园参观,并请孩子们跟着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把看到的表演出来。屏幕上展现出各种游乐项目,有观览车、激流勇进、波浪飞椅、弹射塔、勇敢者转盘、滑翔索道等。一张张小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同学们时而发出“嗖嗖”的声音,时而高举手臂摇摆身体,尽情地表演着。

录像一停,吴老师开始了与学生的交流。

吴老师:刚才我们看到这么多的游乐项目,能按它们的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

这位老师通过录像再现生活中的实例,带领同学们参观表演,在观看中发现了游乐园里的平移与旋转的现象,为引出旋转与平移的直观分类埋下了基础。运用此导入法应当注意:第一,直观演示的内容必须与新教材有密切的联系并能为讲授新教材服务;第二,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掌握观察的方法;第三,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提问式导入法

提问式导入是最常用的导入方式,它是通过提出一些与新课内容有关的、学生已了解的有趣的问题,借助问题在学生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将学生置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的境地,利用问题来激发学生想要了解该问题的好奇心,进而导入新课。

例如,“圆的认识”一课,一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

(1)(课件播放石子入水的声音)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倾听,猜一猜这是什么声音,想象一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课件播放水滴入水面荡起一圈圈水纹动画)问学生看到了什么。

(3)为什么平静的水面滴入水滴荡起的波纹是一个又一个的圆形呢?引发学生的思考。

(4)揭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圆”。(板书:圆)

平静的水面滴入水滴荡起的波纹为什么是一个又一个的圆形呢?以这个大家都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来提出问题,给学生平静的心激起了一些涟漪,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为什么,而这正是本节课需要研究和探讨的核心——圆的本质属性(平面上到一个定点的距离都相等的点的集合就构成了圆)。可见,有效的提问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情不自禁地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提问导入要求所提问的问题必须科学、有趣味、有意义,具有激发兴趣、发人深思的作用,为引出新知做准备。

4.实验演示式导入法

这种导入方式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先做好一个小实验让学生观察,通过提问或指导学生观察,使学生看到某一现象,然后通过分析归纳,以得出的结论或观察到的现象导入新课的方式。这种导入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操作,多种感觉器官并用,也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体积”的概念时是这样导入的。

教师:同学们,这里有一个盛了水的杯子,老师把一个石头(用小绳子系着石头)放到杯子中,你们发现什么结果了吗?

教师根据学生心理活动的特征,选择了启发性强、直观形象的实验演示导入新授课,效果较好。运用此导入法主要注意两点:首先,实验的设计要巧妙、新颖、有针对性;其次,要善于根据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和结果来提问和启发,以促使学生去思考和探究。

(二)师生共导策略

师生共同导入(简称师生共导),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到过程中的导入,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师生互动设计导入环节。如通过问答法、谈话法等方式引入。

1.以旧引新,衔接导入

“数学教材是遵循知识的新旧交织、螺旋上升的原则而编排的。”新旧知识有着紧密联系,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旧知识对新知识起迁移作用,但也干扰或束缚着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教学时,教师应找准新知识的支撑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出发,把学生引入新知识的学习探索中去。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基本性质”的基本性质时,是这样以旧引新的。

教师:数学课就要和数打交道。在1~9这9个数中,你最喜欢哪两个数?

学生1:我最喜欢8和9。

学生2:我最喜欢5和8。

学生3:我最喜欢6和9。

学生4:我最喜欢8和9。

教师:这位同学最喜欢5和8,那我们就从5和8入手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

(教师板书:58)

教师:如果老师在5和8中间加上一个除号(教师板书:5÷8)就成了一个除法算式。不计算,谁能很快说出一个除法算式,使这个算式的商与5÷8的商相等。

学生:10÷16,15÷24(教师随便选取两个写在黑板上)

教师:你们是根据什么想到这些算式的?

学生:我是根据“商不变的规律”想到的。

教师:你具体说一说“商不变的规律”的内容。

学生: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者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教师: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这三个算式还可以写成分数形式。谁来说一说应该怎样写?

教师:根据这三个算式的关系,你们说一说这三个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这三个分数大小相等。(教师在三个分数中间添上等号)

教师:这就奇怪了,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发生了变化,但是它们的大小不变。在除法中有商不变规律,看看这组分数,想一想,在分数中会不会也有“不变的规律”呢?如果有的话,又该怎么说呢?

学生: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它们的大小不变。

教师:其他同学看看对不对?(稍作停顿后,教师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刚才同学们根据这组分数,猜到这样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成立不成立呢?(www.xing528.com)

接着,教师列举“”,引导学生采取画线段图、折纸等办法进一步验证,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

这位教师在导课时,遵循教材的编排体系,紧紧抓住新旧知识连接点,采用迁移类推的办法,唤醒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再认识,让学生初步感知“分数的基本性质”,为学生进一步探究未知领域,起到顺水推舟的作用。这样的导入,使新课“不新”,难点“不难”,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了探索事物之间联系的基本方法。

2.创境设疑,引人入胜

数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好教,学起来索然无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数学问题转化成学生关心的问题。创设情境就是按照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设计适合学生学习某一内容的情境,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有目的地去探索,从而使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发展智力的一种引入方法。

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数”一课中,有位教师设置了一个魔术盒的情境来引入。

教师:大家喜欢魔术吗?今天我们来玩个魔术,好不好?大家看,这里有一个神奇的数学魔盒多媒体显示一个金光闪闪的魔盒)。

教师:这个魔盒神奇在哪儿呢?你随便说一个数,我把它输入进去,经过魔盒的加工,出来的就会是一个新的数。想不想试一试?

(学生报数,伴随着神奇的乐声,教师随机输入,点击鼠标。经过魔盒加工后,果然变成了一个新的数。学生争先恐后,跃跃欲试)

输入的数    出来的数

12       22

28       38

38       48

(输入38时,有学生已经猜出输出的应该是48)

教师:好像已经有人发现了魔盒的秘密?你怎么知道输出的是48呢?

学生:输出的数和输入的数差10。

(教师点击鼠标,输出的果然是48)

教师:刚才我们输入的都是整数,输入小数行不行?

再试几次。教师继续板书:

0.8    10.8

4.5    14.5

教师:很多同学都想说,如果我们一直这样写下去,写得完吗?

学生:写不完。

教师:对,我们学过那么多数呢,确实写不完。那大家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复杂的问题变简单。把输入的数用一个比较简单的方式写出来,能把所有同学想说的数都包含进去,然后再把跟它对应的数也写出来。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写出。教师巡视时挑选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

这位教师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运用多媒体创设魔盒的情境,提出疑问,导入新课,营造了活泼的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此时,教师已成功地为学生创设了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迫切地探求新知识,开启了学生的思维。

3.设置游戏,激趣导入

游戏导入是指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做一个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活动或游戏,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强烈愿望,自觉地投入学习过程。

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执教“面积和面积单位”时,为让学生真切感受面积的存在,是这样设计导入的。

教师:同学们,上课开始,我们来进行个比赛游戏。请同学们听清游戏要求。

(1)男女生各自推选一名代表参加涂色比赛;

(2)当场选题(课前已经画在黑板上,并用黑卡纸遮住,并标上序号),题目有2个;

(3)涂色一定要涂完整,不然为不合格。

(学生当场推选代表并选题。结果,女生选的是小树叶,男生选的是大荷叶

教师:比赛开始后,当冠军产生时,比赛结束。

(学生各自为自己队呐喊加油。很快女生涂色完毕,而男生还只涂了一小部分。于是教师宣布女生获胜。但是,男生有话要说)

学生1:老师,这样不公平,荷叶大,树叶小。

教师:不错,确实是这样,还有要说的吗?

学生2:我也认为是这样,其实是荷叶表面大,树叶表面小。

(教师示意学生上前指出荷叶、树叶的表面)

教师:感谢你说出了男生要说的话。确实是荷叶的表面大,树叶的表面小。同学们提到了表面的大小,那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大,哪些物体的表面小呢?

在开始试教时,该老师凭着想当然,安排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只是通过口头说了下荷叶和树叶谁的面积大,但发现高估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其实学生对面积的理解只是表面的、模糊的,所以才设计了此涂色比赛让学生感受到面积的存在,通过游戏的形式把面积变“实”了。游戏操作让学生感受到不公平的真正原因是两个图形的面积不同,虽然学生说不出“面积”一词,但能感受到面积的真正内涵,为接下来引出“面积”的教学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4.动手操作,探究引入

没有亲身的体验,没有积极的动手活动,很多知识便如同“过眼烟云”,很难扎根在学生脑海中。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把“模糊的数学”变为“清晰的数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去体悟与理解知识,是新课标大力倡导的理论,也是导入中值得提倡的。

例如,有老师在执教“角的初步认识”,是这样导入的。

教师:(呈现三角尺)同学们,这是什么?

学生:三角尺。

教师:为什么叫三角尺呢?为什么不叫四角尺、五角尺、三十八角尺呢?

学生:因为它有三个角。

教师:它的三个角在哪里?谁能指给老师看一看。

(一学生上台指着顶点)

教师:角就在这儿吗?

学生:是。

教师:别动,大家注意看了,老师将刚才这位同学指的这个角描到黑板上来。

(教师在黑板上描出同学所指的三角形的一个顶点)

教师:这是角吗?要是回家,你跟妈妈说,这是一个角,你妈妈会同意吗?

学生:不会,妈妈会说这是一个点。

教师:看来,我们暂时还没真正找到三角形上的角,再找找吧!(学生找角)

教师:请同学们再上来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学生上台指出完整的角)

教师:你们认为这是角吗?(学生都说是)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学中的角。(板书:角的初步认识)

低年级学生对角的辨识容易受视觉或直观经验的影响,产生几何直觉错误,认为角就是那尖尖的点。这里,安排“指角”的操作环节,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体验活动,借助直观和形象的教学手段,“紧逼”孩子自出其力,自致其知,完成知识的最初建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