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有理数减法案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研究

有理数减法案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研究

时间:2023-07-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教学内容分析有理数的减法是在介绍了有理数、数轴、绝对值以及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以后出现的。(三)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在小组充分展开讨论的基础上发表意见,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教师将法则板书在黑板上。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教师只是做了一些必要的引导和疏通。

有理数减法案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研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有理数的减法是在介绍了有理数、数轴、绝对值以及有理数的加法运算以后出现的。相对于小学阶段的减法,它的实质性差异在于破除了算术意义上“越减越少”的结论,究其原因,是因为数的范围扩大了,减法不再是“从整体中移去部分”的含义了。对初学者而言,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也有一定的困难,而借助直观背景(如高度差)理解有理数减法的含义往往较为容易。

(二)学情分析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有理数的意义,会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在小学阶段学生对减法的最初理解是“从整体中移去部分”,后期的理解是加法的逆运算,这一点实际上较为抽象。由于数域扩充后的减法含义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对有理数减法法则的理解应重新建立,具体的建立过程是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而活动的起点应当是具体的问题情境。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有理数减法法则的过程,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

(2)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理解减法的法则,使学生能熟练进行整数减法的运算。

(3)让学生在经历探索法则的过程中培养其归纳能力。

(四)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经历探索法则的过程中理解减法法则,感受归纳法则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引入

(1)情境:这段时间天气很凉爽,你们能感觉到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约26℃)现在还吃冰棍吗?昨天我儿子去冰箱拿冰棍时,我用温度计测了一下冷冻室的温度是零下5℃,请问如何表示呢?

(2)数学表示:学生表示冰箱冷冻室的温度。

(3)问题:昨天的室温与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的温差是多少?

2.探索法则

师生以求室温与冰箱冷冻室的温差为载体,探讨减法法则,了解温差的具体数据。

(1)分小组讨论,说明自己得出温差的具体方法或想法。

(2)小组代表交流,师生共同评价,在此基础上归纳得出有理数减法的法则,即减去一个数就是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3.验证法则(www.xing528.com)

完成书中的练习后,再讨论学生得出的结论。学生在书上完成做一做后,交换检查。在小组充分展开讨论的基础上发表意见,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教师将法则板书在黑板上。

4.法则应用

(1)学生口答的形式完成书中的练习。

(2)完成例题。

例1: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其海拔约为8848m,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大约是-155m,那么两处高度相差是多少米?

例2:全班学生分成五个组进行游戏,每组的基本分为100分,答对一题加50分,答错一题扣50分。游戏结束时,各组的分数如表2-1。

表2-1 各组分数 (单位:分)

①第一名超出第二名多少分?

②第一名超出第五名多少分?

(3)请你设计一个情境来表示减法算式(-4)-3和(-4)-(-3)。

5.小结

(1)你怎样理解有理数的加法和减法法则?

(2)对于有理数的加减运算你还有什么困难?

(六)教学反思

利用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进行计算并不难,但让学生理解有理数减法运算的算理是一个难点。因此,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重新建立起“减法”的概念,在小学阶段建立起的“从整体中移去部分”并非减法的实质,具体的建立过程是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而活动的起点应当是具体的问题情境。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有理数的减法法则,教师只是做了一些必要的引导和疏通。教师设计的环节就是让学生说出计算26-(-5)时的想法。下面是一些学生的想法:一个学生认为因为-(-5)=5,所以26-(-5)=26+5;另一个学生认为-5在数轴原点左边5个单位,26在原点右边26个单位,所以它们之间相距31;还有一学生说可以用26和-5的绝对值相加得到温差(从数学上看,两者之间的“距离”与两者“相减”等价——所以学生借助绝对值、数轴来理解减法);还有一学生的算法是将被减数和减数各加上5得到(26+5)-[(-5)+5]=31-0=31,真是绝妙的想法!

在数学运算法则、规律的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数学过程,只有经历了过程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法则。

案例分析:本节课的设计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突破以往在“数学公式、法则”一类的教学中只重视掌握结果和熟练计算的做法。为此,教师在开始上课时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温差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了探索问题的“抓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以求室温与冰箱冷冻室的温差为载体,进行减法法则的探讨,从而经历了法则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共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生感性地得到温差的具体数据;第二个阶段是分小组讨论,说明自己得出温差的具体方法或想法;第三阶段是小组代表交流,师生共同评价。在此基础上归纳得出有理数减法的法则:减去一个数就是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从提出有理数“减法”开始到归纳得出减法法则,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教师转换了自己的角色,以引导者、参与者的形象介入学生的学习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有利于改善课堂上对“间接知识”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无疑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习惯,使其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