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走在教学语文之路-行走在语文教学的路上

行走在教学语文之路-行走在语文教学的路上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感情地朗读”是阅读教学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但在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不注意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精雕细琢,不注意从文字中品味刘伯承将军的坚强品质,而是急于让学生去朗读,想通过朗读烘托课堂气氛,因而学生的朗读过于技巧,过于形式,言语中缺少了情感,多了些提前训练好的程式化的表演。朗读,是促进学生理解文本的一种手段,也是对文本理解内化的一种外在表现。

行走在教学语文之路-行走在语文教学的路上

“有感情地朗读”是阅读教学过程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也都很注重朗读指导,课堂上无不呈现朗朗的读书声。但我们知道,朗读要真有感情,源自于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与剖析,它不是外在形式的表演,而是内在情感的抒发。

可现在看到的许多语文课,朗读的过程很虚,似乎都是以空洞的形式代替所谓的真情,让听者不但得不到美的感受,反而感到矫揉造作、毛骨悚然,那种大张旗鼓的作假让人极为不适。

如《小珊迪》一文中,可怜的珊迪在马车轧断双腿、窘迫生活的悲愤与痛苦中即将失去年幼的生命,却丢不下自己的小弟弟。那种凄惨的、痛断肝肠的情愫怎能不让深入课文意境读者潸然泪下。可是,有的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却是面带微笑,虽然声音低沉,语调悲切,但很明显那是做出来的,那写满脸上的笑意怎么也与课文的情境融合不到一起,一下子破坏了整个课堂气氛,对作者的语言文字、对小珊迪的善良,都是一种让人痛心的亵渎。可见,学生根本没有进入文本,没有与作者产生共鸣,这种情况下,绝对不适合集体朗读。

再如《军神》一文中沃克大夫对刘伯承的敬佩之情表现在他丰富变化的神态上,表现在他简短有力的语言中。学生应从内心产生一种敬畏,应该情不自禁地表达敬意,通过朗读来抒发自己对刘伯承将军不打麻醉剂缝72针的惊叹与敬佩。但在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不注意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精雕细琢,不注意从文字中品味刘伯承将军的坚强品质,而是急于让学生去朗读,想通过朗读烘托课堂气氛,因而学生的朗读过于技巧,过于形式,言语中缺少了情感,多了些提前训练好的程式化的表演。(www.xing528.com)

观潮》一文教学中,当钱塘江气势磅礴的宏伟景象通过录像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惊呆了,那万马奔腾、山崩地裂的巨大声响让他们神情专注,似乎来到了江边。此刻,学生们把文字与画面相结合,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在这种氛围中朗读文字,眼、耳、嘴、心产生了共鸣,他们不需要任何指点,不需要外在形式的表演,读得心领神会,读得激情澎湃。

朗读,是促进学生理解文本的一种手段,也是对文本理解内化的一种外在表现。要想达到情感朗读,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品读与领悟是根基,只有这样,感情朗读才可以进入更高的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