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走在语文教学之路,教你让习作生动有趣!

行走在语文教学之路,教你让习作生动有趣!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生明白了方法,于是在观察苹果时就有了层次和目的。同时,我通过对文章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作者在写杨梅的过程中,为了让读者读起来能朗朗上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让没有见过杨梅的人能够通过文章了解杨梅并喜欢杨梅,达到迫切想吃杨梅的程度,写作过程中运用了一些恰当的修辞方法,这样,更便于读者的理解。这就是习作的指导,是把生活经验与习作方法紧密结合后的一种成功的喜悦。

行走在语文教学之路,教你让习作生动有趣!

我们经常教导学生: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注意积累生活素材。我们还会训斥学生,你们不观察怎么能写好作文?那么,作为老师,你告诉学生什么是观察,该怎样进行观察了吗?

记得我刚从师范学校毕业时间不长,担任小学三年级一个班的语文老师。当时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其中有一个单元的习作内容要求学生把自己熟悉的一种水果的特点写出来,要求写清水果的形状、颜色及味道。作为澄城的学生,苹果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因而,我没有过多指导,让学生放开手脚,自由表达。我本以为学生会很容易的呈现出比较理想的作文,但是出乎意料,孩子们写出来的作文三言两语,简单至极,根本抓不住苹果的特点。“圆圆的、红红的、又酸又甜”,这些适用于许多水果的词语是孩子们的普遍描写。可以看出,孩子们虽然熟悉苹果,但他们不知道怎么去写,没有章法。我突然意识到,就是再熟悉的物体,如果没有语言的积累与技巧的运用,也不可能进行具体准确的描述。我明白了,写作是有方法的,有技巧的。那么,该如何把方法和技巧教给孩子们,这就是语文老师的职责所在。记得那个单元刚好学了一课《故乡杨梅》,作者把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成长过程都写得形象而生动,甚至把杨梅生长过程中的变化都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决定抓住这一载体,在作文讲评课上,通过其文本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方法的迁移运用。首先,我让学生将这篇文章读到能够背诵的程度,其目的是为了达成融会贯通、自然领悟。然后再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杨梅写得如此细腻?学生在读文与点拨中明白,因为作者经过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我接着问,作者观察了杨梅的哪些方面,从文章中看出都在什么时间进行观察的呢?和你平时认为的观察有什么不同?学生从文本中去寻找,在它们的细致阅读中找到了用眼睛看,用手摸,用嘴尝,还有长期观察生长的变化等。学生明白了方法,于是在观察苹果时就有了层次和目的。先说形状。有的说,圆圆的,像拳头那么大,有的说,苹果不都是圆圆的,还有椭圆形,不规则形状。有的学生领会到杨梅一课的写法,还写到了苹果花的颜色和香味,写到了花落后苹果从指甲盖大小逐渐变成拳头大小的经过。再说颜色,刚长出来的苹果青绿色,像弹瘤大小,慢慢地,个头越来越大,颜色越来越淡,由深绿变成青绿再渐渐根据品种不同变白,变红,变黄,半绿半红等。味道的描写就更容易了,酸酸的,甜甜的,又酸又甜,直流口水等。我还告诉学生,写苹果,不能局限于苹果的个体,还应该联系到苹果树,联系到农民的辛苦,联系到劳动的光荣。同时,我通过对文章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作者在写杨梅的过程中,为了让读者读起来能朗朗上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让没有见过杨梅的人能够通过文章了解杨梅并喜欢杨梅,达到迫切想吃杨梅的程度,写作过程中运用了一些恰当的修辞方法,这样,更便于读者的理解。当然,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我的引导似乎有些过于深刻,但是,将方法告诉他们,便于他们在写作中灵活运用,起到根据自身能力与水平进行发挥的作用,不是更好吗?这样的引导之后,孩子们的二次习作一下子变得有话可说,立体而丰满。三年级学生,优秀的孩子可以写到五六百字。因为熟悉,加上方法的运用,思考的周密,苹果的特点真实形象地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www.xing528.com)

这就是习作的指导,是把生活经验与习作方法紧密结合后的一种成功的喜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