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钙和维生素D:骨质疏松的强效治疗

钙和维生素D:骨质疏松的强效治疗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则主要是由于细胞、组织、器官的老化与功能衰退,特别是肾脏的功能衰退所致。尽管单纯补钙并不能替代其他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然而钙剂的补充却是我们所有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的基础。因此,一方面我们应重视足量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钙在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中是一种基本的、辅助的措施。只有药物与补钙相结合,才能有效治疗骨质疏松症。

钙和维生素D:骨质疏松的强效治疗

尽管骨质疏松症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但是当前人们对骨质疏松症还缺乏认识,在许多方面还存在误区。

例如:许多人以为骨质疏松症就是缺钙,因此只要补钙就能防治骨质疏松症。确实,骨质疏松症与钙有直接关系,人体内的绝大部分钙都储存在骨组织中,骨钙中约有99%是相对稳定的,其余1%是不稳定的。旧骨中不稳定钙不断进入血循环和细胞外液,肠道吸收的钙又不断通过血循环沉积在骨中。如此循环,周而复始,旧骨不断破坏,新骨不断形成。在人的一生中,骨骼系统好像小区重建,不断要破旧立新,旧的要拆,也同时要造新的。正常成年人每年有25%骨小梁及3%骨皮质发生重建。那么又是谁在不断破坏旧骨呢?答案是“破骨细胞”在起作用;又是谁在使新骨不断形成呢?是一种“成骨细胞”在起作用。因此钙的代谢是这两种细胞起作用的结果。在此重建的过程中,成骨细胞分泌蛋白质,用以刺激前破骨细胞,将前破骨细胞转变为功能齐备的破骨细胞,拆掉旧骨,让成骨细胞重建骨骼。这个过程与激素也有着直接联系。因此,当绝经妇女雌激素减少时,常诱发了骨质疏松症。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则主要是由于细胞、组织、器官的老化与功能衰退,特别是肾脏的功能衰退所致。肾脏功能衰退影响肠道钙吸收,加之肠本身吸收功能衰退,进一步影响肠道钙吸收,形成负钙平衡,血钙下降;另一方面,成骨细胞功能衰退,骨形成减少,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于是发生骨质疏松症。其实,影响骨质疏松症的因素还有很多,这些因素包括药物、饮食、种族、性别以及生活方式。打个比方,我们的骨骼如同一个水池,同时有进水管和出水管,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如果单纯补钙,就像单纯补充进水管中的水,有一定作用。但是,光提供进水,而不关掉出水管,池子里的水仍不能增加,这时候抗骨吸收的药物就充当了关掉出水管的作用,可以干预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工作,让“池子里的水”不断增加。因此,抗骨质疏松症,不能单纯地补钙。

那么,又会出现另一误区,就是抗骨质疏松症,是否只需要药物,不需要钙剂呢?答案同样是“否”。尽管单纯补钙并不能替代其他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然而钙剂的补充却是我们所有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的基础。 目前,钙剂越来越为医学界所重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发表的《骨质疏松症预防、诊断和治疗共识》推荐:钙剂是获得骨量峰值和防治骨质疏松症的重要营养素。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在2011年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治指南》中明确指出,钙剂和维生素D是骨健康的基本补充剂。在中国,居民的膳食钙摄入普遍不足,2002年《中国居民膳食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每日钙摄入量约400毫克。而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绝经后妇女和5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天元素钙适宜摄入量为1000毫克,因此,我们需要额外补充钙剂。选择钙剂需考虑以下因素:单剂内含钙量、钙剂中维生素D补充量、钙盐组成纯度以及胃肠道反应等。国内外公认,一般人长期服用钙剂1~2克/天,是安全的,很少见不良反应。只要在进餐后即服,钙吸收不会受到胃酸缺乏或者抑酸药的使用的影响。同样,维生素D在控制钙平衡和骨代谢中也起了重要作用,维生素D不仅能帮助肠道钙的吸收,而且能增加骨骼肌的肌力,从而减少了跌倒和骨折的风险。因此,在服用钙剂时,如果辅以维生素D,更有益于骨骼的健康。在临床应用时,还需定期监测血钙和尿钙。除此以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膳食、合理营养、适度运动同样重要。(www.xing528.com)

因此,一方面我们应重视足量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钙在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中是一种基本的、辅助的措施。只有药物与补钙相结合,才能有效治疗骨质疏松症。

(张 浩 章振林)

○摘编自《大众医学》2012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