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获取知识投资经典案例,实现财富增长

获取知识投资经典案例,实现财富增长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蔡志勇可以说是个没有多少本钱的学生,他凭着国际金融知识投资,先后在3个公司供职,业绩不俗。3年以后,根据市场的变化,他突然把“蔡氏公司”卖掉了,个人财富增至3000万美元。经过一番谈判,居然以1.4亿美元将“联合麦迪逊公司”卖给了美国制罐公司。卖公司并不是目的,蔡志勇瞄准的是更大的目标。经商投资,欲寻良机,必须不断尝试,不断搜寻,才能将“掉下的”机遇找出来。

获取知识投资经典案例,实现财富增长

蔡志勇1931 年出生于上海,1947 年到美国读书。他的兴趣很广,尤其对金融学下的功夫最多,因而走出校门没有多久,就加入一家股票行,担任证券分析员,对买进卖出股票做起了“评判”工作。也许正是这种不起眼的工作,为他在华尔街的金融巨头之战中敢冒风险、大获成功打下了扎实的金融实践基础。

蔡志勇可以说是个没有多少本钱的学生,他凭着国际金融知识投资,先后在3个公司供职,业绩不俗。但他仍然难以发挥潜在的能量。于是辞职自立门户,1965年他办起了“蔡氏公司”,出资200多万美元。3年以后,根据市场的变化,他突然把“蔡氏公司”卖掉了,个人财富增至3000万美元。这种“倒买倒卖”的技术令人咋舌。他是靠什么来倒买倒卖,获得高额赢到的呢?

1978年,蔡志勇根据金融形势变化,投入220万美金收购了“联合麦迪逊公司”。这是一家财务公司,很适合他的口味,他认为只要财务管理得法,发展不成问题,于是招兵买马,扩展证券业务,一下就影响到华尔街的一些有声望的金融机构,这时蔡志勇注意到美国制罐公司主动向他接近,他认为是个机会。经过一番谈判,居然以1.4亿美元将“联合麦迪逊公司”卖给了美国制罐公司。这一招被美国人称为“点石成金”之术。

卖公司并不是目的,蔡志勇瞄准的是更大的目标。过了不长时间,他反过来又收购美国制罐公司近67万股的股票,价格是1800 万美元,占该公司全部股权的35%,这个比例表面上看起来不大,其实美国上市公司的股份是很分散的,他占有的份额已使他登上这家公司的副总裁位置。蔡志勇上任后,就像一个多多益善的“将军”,收购了另两家公司的部分股票,3年内增值10亿美元。制罐公司原来在财务处于被动的地位,让他这么变戏法式地一翻手,也就变成大赢家。

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利用金融市场拆借的魔力,争取持股者增强投资信心,使一家公司的经营业绩一年比一年高,这是许多有限公司的经营者惯走的路子。蔡志勇同样是利用金融拆借的手段,但他却敢于收购亏损企业,敢于卖掉业绩不俗的盈利公司,在买与卖的交替中,“点石成金”。当然这种做法同样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一着不慎,全盘皆输。从蔡志勇买卖企业股份的眼光,足可看出他对金融市场风云变幻的过人眼光,这是他战胜竞争对手的重要法宝。

活学活用:(www.xing528.com)

商业不同于工业,它很大部分是靠市场运转来获得利润的,那么,要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目标,抓住机会并非易事,要很巧妙地学会用市场这个手段,借助无形的力量得到利润。

没有从天而降、不请自来的机遇,机遇总是从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中寻找出来的。经商投资,欲寻良机,必须不断尝试,不断搜寻,才能将“掉下的”机遇找出来。

白手起家,终成事业,这听起来很动人,但是每一个白手起家的人都经历了一番磨炼,先在意志上就已经炼成钢了,有了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何愁大事不成呢?

拆借,完全是根据过人的目光,通过市场金融手段低进高出的融资手法,这种技术要求拆借人的素质很高,有灵敏的洞察力,否则就会适得其反,铩羽而归。

无中生有,并不是真得什么也没有,他只是没有钱,但却有知识、健康、精力,如有了这些,加上勤奋和抓住恰当的商机,成功也就不远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