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格单元的分类与研究进展

人格单元的分类与研究进展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麦克兰德则将人格单元分为物质单元、图式单元和动机单元。以上两种观点均为从静态的角度研究人格,珀文提出应该更多地从动态角度理解并重视单元间的相互作用,特质、认知和动机应作为人格研究的基本单元。有研究表明,人们身上存在着为数不多的共有的特质成分,即人类共同拥有的人格结构。我国学者指出了情境因素对于理解人的行为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格研究的第四个单元。

人格单元的分类与研究进展

最初,心理学家在研究个体时,一直摆不脱对两个基本问题的追问:人格在哪些维度上是不同的?人格的整合性与连续性在哪儿?[11]心理学家一度认为人的本质正如其他一切本质是由相对稳定的结构构成,心理科学要取得成功就要像其他科学一样具有确立结构和元素的能力,如物理学的量子、化学的元素、生物学的细胞。因此奥尔波特提出: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单元[12]Emmons则认为:人格心理学历史就是寻求恰当的分析单元来研究人格的历程。[13]奥尔波特最早将人格分为智能、气质特点、潜意识动机、社会态度、认知方式和图式、兴趣和价值、表述特点、语体特点、病理倾向,以及从因素分析获得的特质因子集10个单元。麦克兰德(Mc Clelland)则将人格单元分为物质单元、图式单元和动机单元。以上两种观点均为从静态的角度研究人格,珀文提出应该更多地从动态角度理解并重视单元间的相互作用,特质、认知和动机应作为人格研究的基本单元。[14]

1.特质单元。是一种使行为具有持久性(具有时间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具有情境一致性)的内部心理结构成分,它在行为上表现为人们之间的个别差异。有研究表明,人们身上存在着为数不多的共有的特质成分,即人类共同拥有的人格结构。每个人在这些特质成分的表现程度和组合形式不同,又使个体形成独特的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使个体在与社会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表现出独特的行为模式,并与别人区别开来。进入20世纪90年代,“大五”因素理论的产生导致了特质论的复兴。虽然描述特质的词汇是文化相传的结果,但是特质具有深层的意义,它属于社会和生物层次,大量研究显示特质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性,可以促进跨文化的人格研究。

2.动机单元。在行为的激活和调节上,内在的动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动机因素不仅能够引起行为,而且在行为的维持、调节、内容、行为方式的选择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即动机影响着人的活动、思想和行为,可以解释“人为什么如此行事”的问题。动机及其表达方式在人们各自的特性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珀文认为,动机单元的研究应该包含下列成分:一是动机的驱力成分,强调有机体寻求紧张降低的生物力量;二是动机诱因成分,强调有机体预期目的的动机性吸引力;三是动机的认知成分,强调认知的动力性作用;四是动机的成长成分,即自觉进行自我潜能开发的动力性作用。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动机对行为的发动、维持和调节的动力性作用。[15]动机是人格连续性的来源,是赋予行为以意义的力量。与特质取向相比,动机取向将人格“做”什么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也就是说它试图阐释人格的“所有”是凭借何种机制转换为不同情境和时间下的具体行为,并用交互这样的观点来考虑人与情境的关系。

3.认知单元。认知是人们思考自己和世界的方式。与从行为中归纳的特质取向研究和关注人的内在驱力的动机研究不同,认知单元研究更强调人们怎样改变其行为以满足具体情景的需要,既研究人获得信息的模式识别,又涉及信息加工的方式,人的行为过程就是认知过程的外在表现。人的认知过程无论是从认知内容还是认知方式看都是复杂多样的,其直接表现就是认知单元的多样性。认知单元包含图式、归因、信念、心理预期、自我效能感、自我调节等具体因素,通过对个人特殊的认知风格的研究,可以观察人的内在稳定性。(www.xing528.com)

以上三个人格单元比较全面地描述了一个动态的、整体的人格结构:特质单元是个体特定的或习惯的认知方式,也是动机特点的外在表现,特质的生物性基础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的认知和动机;人的动机存在着基本的差异,以某个特定的人来说,其特定的动机受到情景和该人特定的认知倾向的激发,并成为该人为何如此行事的外部行为表现的直接动因;此外,某人通常也会表现出特定的认知模式,形成所表现出的特质的动因。三者交互作用形成了一整套稳定的身心系统,在解释人这一整体系统时缺一不可,也使得人格测评和行为预测成为可能。需要指出的是,用人格单元来解释人格是为了克服各种研究范型在解释人格问题上的不足,是一种整合和功能交互性研究。我国学者指出了情境因素对于理解人的行为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格研究的第四个单元。

4.情境单元。即用情境因素来解释行为过程,用情境差异来解释和预测行为变异。情境单元包括在微观上对个体行为有直接影响的外部情境因素和在宏观上对人格有间接影响的社会文化背景因素。前者在米切尔对人格特质理论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人格情境类型的概念,即对个体的行为反应具有意义的情境因素是概括化的、类型化的、稳定的,特定的情境类型引起特定类型的行为。关于后者,人格是人们在适应文化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行为模式,因此人格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同文化环境造成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人格是文化的“产物”。近来,关于文化对人格的重要作用日益成为人格研究的热点问题。如果把人格看作一个系统,其中由若干人格单元构成,那么,特质就是人格系统的静态结构性单元,认知就是人格系统的动态过程性单元,动机就是人格系统运行的动力性单元,而情境就是人格系统运行的条件性单元。[16]因为在特定情境中,人出现的方式以及情境潜在的规则各不相同,人的行为还会随着环境而不同。这种个体与情境变量发生交互作用的方式非常复杂。

总之,“对人格的理解是一项异常复杂的工作,人格单元的思想虽然还不完善,甚至受到质疑,但它毕竟走出了全面解释人格的重要一步,我们对该领域的未来持谨慎的乐观态度。它正沿着范德(David Funder)的设想和期望——‘将来的任务是把这些人格的不同取向整合(尤其是特质和社会认知的范式),来弥补人—情景—行为之间的失衡问题’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下去。”[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