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民俗研究:问题与类型

城市民俗研究:问题与类型

时间:2023-07-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接下来,还有两位学者对日本都市民俗学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分类。在日本民俗学的学术脉络中,都市民俗学严格来说只是一个热潮,而不是一个研究方向。这应该是都市民俗学的未来走向之一。都市民俗学不是关注民俗事象本身,而是探讨其背后的都市市民的实际生活及其生活目的。

城市民俗研究:问题与类型

福田亚细男按照具体的研究内容,将日本都市民俗学分为四个类型,即在都市发现民俗、都市形成了特有的民俗、传统都市中的民俗事象、都市形成了新的民俗。

第一到第三类型有共同点,研究对象是近代形成并传承下来的民俗事象,调查地点是都市(包括传统都市),理论支撑是柳田国男所说的“城乡连续体论”。除了这三个类型之外,还有第四类型,就是口头传承文艺应对社会环境变化的新类型,就是对“现在”的讲述,比如学校流行的怪谈、“世间话”(有关事象百态的闲聊)等。

接下来,还有两位学者对日本都市民俗学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分类。大月隆宽提到“都市”还是“变化”的观点。他说有些学者过于看重都市及其空间,在他们看来,都市是与村落迥然不同的空间,在其空间里是否存在民俗?这是他们的关注点。另外,还有些学者注重于都市空间里的社会变化,如何变化、变化什么,他们认为这些问题都是民俗学的研究范围。具体而言,包括都市市民的生活规范、社会观念如何变化,等等。对此,岩本通弥也提到了两个分类。其一是所谓以往的民俗学研究,就是从都市发生的各种现象来把握民俗,其目的是探讨民俗事象的原型和变迁。另一个,是把在都市发生的各种现象和都市社会、都市化过程中产生的特征联系起来加以考察,这一点与大月教授提到的“变化”观点有相似之处。

在日本民俗学的学术脉络中,都市民俗学严格来说只是一个热潮,而不是一个研究方向。其原因究竟在哪里?高桑守史认为,首先,民俗学者对都市社会的特征、结构等把握不足。虽然有些学者参照美国学者罗伯特·芮德菲尔德提出的“民俗社会”(folk society),却很少人提到都市社会学的研究,比如罗伯特·帕克路易斯·沃思等芝加哥学派的研究,还有曼纽尔·卡斯泰尔等人的研究。这导致民俗学对都市研究的视角狭窄,继而对都市社会的把握不足。(www.xing528.com)

其次,都市民俗学者在研究都市时延续了以往以村落为对象的民俗学的概念与方法的局限性。如果按照以往的方法和范式,那就只能关注都市社会中的与村落社会相同的民俗事象。所以,高桑教授认为需要关注当下社会的现代性侧面,有必要通过观察传承的创造过程、结构及领域,阐明作为都市市民的现代日本人的日常行为模式或者生活状况。这应该是都市民俗学的未来走向之一。

大月隆宽也提到一些问题,即在日本民俗学界“都市”“都市民俗”的“乱用”导致都市民俗学的复杂性和模糊性,所以都市民俗学的问题,不仅仅是都市民俗学这一研究领域本身的问题,也是整个日本民俗学的学科属性的问题,其背后有即将丧失学科属性的危机感。因此,大月教授指出,我们还要回到一个根本性问题,就是作为现代科学的日本民俗学的学科特性何在?此外,岩本通弥也对都市民俗学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岩本教授认为只是在都市进行研究,并不是都市民俗学,而是要立志于搞清楚与都市的特性、现状有关系的东西。都市民俗学不是关注民俗事象本身,而是探讨其背后的都市市民的实际生活及其生活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