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宁夏黄河文物保护现状及研究成果

宁夏黄河文物保护现状及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统计,宁夏黄河流域现存不可移动文物3818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0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3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34处。

宁夏黄河文物保护现状及研究成果

1.传承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与区域文化红色基因

宁夏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据统计,宁夏黄河流域现存不可移动文物3818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0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13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34处。同时,包括各种不断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代留存的古籍文献资源。主要有古人类文化遗址遗迹、墓葬遗迹遗存、古城池遗址、引黄古灌渠、长城文化遗址、丝绸之路文化遗迹、黄河水运渡口、红色革命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移民文化、古籍文献等,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依黄河开发建设宁夏的历史见证,彰显着宁夏黄河文化的独特内涵。新时代,我们应大力保护、传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使其在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升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尤其是要把红色文化作为传承的重点。

宁夏是一片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1926年,宁夏就建立了党组织。红军长征和西征都曾转战宁夏,在宁夏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红色记忆。宁夏人民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区建设,为抗日战争、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应该铭记革命历史、传承革命传统,系统地整理发掘宁夏红色文化资源,并用以教育广大干部群众,教育一代又一代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2.传承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部宁夏历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史。千百年来,宁夏各族人民沿黄河繁衍生息,在这里交往交流交融,共同治黄兴黄用黄,造就了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塑造了开放包容的精神品格,留下了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厚重恢宏的黄河文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的伟大革命斗争中,民族地区无一例外参与其中,涌现出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志士,他们是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生动的历史写照。“三线”建设时期,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共聚宁夏,为宁夏的工业发展、城市建设、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新时代,我们要传承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激发各民族的自豪感和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光荣感,特别是能够彰显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基因,更要重点发掘传承。(www.xing528.com)

宁夏作为民族地区,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建设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的文化主题,在全区各族人民中强化同根同源的文化认同,激发爱国情怀。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全区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3.传承自强不息、团结奋斗、“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革命精神

传承黄河文化最重要的是对各民族在生产生活、革命和开发建设宁夏的实践中形成的精神进行准确的把握与弘扬。概括提炼宁夏黄河文化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团结奋斗、“不到长城非好汉”等精神标识,进一步形象地阐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好“宁夏故事”,展示宁夏形象,总结宁夏各族人民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所形成的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借鉴的包容性,传承宁夏人民不畏艰险、艰苦奋斗、发愤图强、追求卓越的精神面貌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壮志豪情。增强全区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为打造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凝心聚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