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答:关于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常见问题

解答:关于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常见问题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加强或削弱,材料均不能直接体现)。选项要“三思”:①是否符合历史史实;②是否符合题干要求;③与材料有无逻辑关系。题目中的时间信息十分明确——“1937”,这一时期正处于罗斯福新政期间。

解答:关于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的常见问题

(一)问题一:不能从总体上把握材料信息,错误理解材料意思。

1.有些题目是要根据材料的中心思想答题,如果不能准确把握材料的主题与核心思想,就会造成答题失误。

例10:“作为现代宪法的基础的一些原则,即那些为17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难于理解和在当时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的原则,已在新英格兰的法律上得到全部承认,并被订于法律的条款之内。这些原则是:人民参与公务,自由投票决定赋税,为行政官员规定责任,个人自由,陪审团参加审判。所有这些都未经讨论而在事实上确定下来。”该材料反映(C)。

A.《权利法案》确立了现代社会的自由原则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现代法治原则

C.英国式的民主自由在空间上的延伸

D.英国的宪政走在世界的前列

【解析】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17世纪的大部分欧洲人难于理解和在当时的大不列颠尚未获得全胜的原则,已在新英格兰的法律上得到全部承认”。即便我们不知道新英格兰在哪里,从材料也可以判定它至少不在大不列颠,甚至不属于欧洲。

【对策】无论是文字材料,还是图表材料,都应该有一个主题,或反映某一种现象,或表达某一个观点。解析材料的第一步应该是找出这个主题,如同语文课中的总结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

2.有些题目是解读材料中的某一具体信息,如果不能在整个材料的语境中解读这一具体材料信息,就会造成答题偏离方向。

例8:(2011年T24)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C)。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握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解析】很多学生错选成B项。学生不能在“董仲舒认为孔子著《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语境下,理解西周对秦汉统一的影响(而且西周也没有确立君主大权独握的集权意识)。

【对策】材料中的所有信息都不是孤立的。材料中的每一句话在材料中都具有特定位置,与其他信息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对任何信息的解读都不能偏离材料的主题,材料是一个整体。

(二)问题二:不能完整提取材料信息,信息遗漏增加解题难度,甚至造成失误。

例9:宋仁宗曾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为易。”该言论反映出宋代(C)。

A.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强化

B.君主专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削弱

C.君主专制下的理性精神

D.相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君权

【解析】从材料看,宋仁宗认为应该将政事付之公议,而不是由皇帝专断。与A、B两项无关(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宋代的君主专制是加强了,而不是削弱了。无论加强或削弱,材料均不能直接体现)。很多学生错选B或D项,没有发现这段话是皇帝宋仁宗自己主动说的,体现了宋仁宗的理性精神。

【对策】每一道题目都经过了命题人的精雕细刻,它的每一句话都经过了命题人再三斟酌,因此,不能遗漏题目中的每一个信息——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题目中的信息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如果信息遗漏,链条就会断裂。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别忘了有时关键信息还可能出现在材料的首尾,即材料的介绍和出处上,它有时会给解题以一定的暗示和启发。

(三)问题三:不能建立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的联系,造成解题困难甚至失误。

(1)抛开材料信息或题目要求,完全凭记忆答题

例10:著名学者陈国刚在《民主的审判》一文中说:“有人说,苏格拉底死于民主的暴政。……但在解读苏格拉底之死这一事件时,我却宁愿断言,苏格拉底之死不是民主之过,至少不是民主一己之过,苏格拉底死于雅典的司法,死于披着民主外衣的雅典司法。”作者认为杀死苏格拉底的真正“凶手”是(D)。

A.直接民主政治制度 B.公民多数人的暴政

C.决策失误的公民大会 D.不公正的司法制度

【解析】材料中已经明确表示“苏格拉底之死不是民主之过……苏格拉底死于雅典的司法”可知作者认为杀死苏格拉底的真正“凶手”是不公正的司法制度。在学生的记忆里,苏格拉底之死是雅典民主制度弊端的体现。

【对策】客观题审题要做到“三看三思”。题干在从总体上把握材料内容的基础上,要“三看”:

①看时、空和知识范围限定;②看肯定、否定,确定选择方向;③看关键词的内涵外延。

选项要“三思”:①是否符合历史史实;②是否符合题干要求;③与材料有无逻辑关系。

(2)不能利用教材知识解读材料,完全凭材料信息做出选择。

例11:1937年罗斯福总统呼吁法院改革时说道:“当然,这三驾马车即政府的三个部门——国会、行政部门和法院。其中两匹马今天正在协力拉曳;而第三匹却不然……法院的所作所为已不像是一个司法机关,却像一个政策机关了。”由此可见,罗斯福推动法院改革的现实意义在于(B)。

A.改革分权制衡的体制 B.减少推行新政的阻力

C.全面扩张总统的权力 D.反对法院的越权行为

【解析】很多学生错选成D项,部分学生错选C项。题目中的时间信息十分明确——“1937”,这一时期正处于罗斯福新政期间。类似的例子很多,如全国文综Ⅰ卷中的2009年第20题和2010年第18题。乍一看觉得很难,但当将材料置于特定的背景下解读时,材料的指向就很明确了。同学们可以自己体会一下:

【2009年全国Ⅰ T20】法国人达尔让松在18世纪中期写道:“委托给大臣们的事务漫无边际。没有他们,什么事也办不了,只有通过他们,事情才能办成;如果他们的知识与他们庞大的权力有距离,他们便被迫将一切交给办事员办理。”上述材料说明,当时的法国( )。

A.专制王权强化 B.办事人员权力上升

C.国王权力旁落 D.社会等级壁垒森严

【2010年全国Ⅰ T18】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这一现象说明在当时的法国( )。

A.工业基于经济的多元结构 B.工业革命尚未开始(www.xing528.com)

C.工业化带动农业经济转型 D.农村的劳动力过剩

【对策】不管材料多新,必定与课本有不可分割的关联,“貌离神合”。试题必然与课本知识为背景和依托,确定了材料与课本知识的关联,确定题目是考查哪一个知识点,在教材知识的环境中,解题就不难了。在建立与教材知识的联系时,材料中的时空信息是最重要的抓手。而且时间大部分是显性的,但有时候是隐性的,需要通过其他信息转化。

(四)问题四:对史实或概念理解不准确以及疏忽,导致对题目关键信息解读失误。

例12:慎到(约公元前395~约前315)在《慎子》中说:“一兔走街,百人追之,贪人具存,人莫之非者,以兔未定分也。积兔满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也,分定之后,虽鄙不争。”对此的正确理解是( )。

A.儒家反对郡县制度 B.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C.法家主张保护物权 D.墨家主张发展工商业

【解析】很多学生错选成A项。郡县制度出现于秦朝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推行的是县制。郡县制度地方机构分郡和县两级,而县制则只有县这一级。

【对策】対史实和概念理解、掌握要准确。绝大多数问题并不是没有掌握,而是在考试过程中的不仔细。特别要注意专业术语,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人民主权”、“社会契约”、“天赋人权”、“民主思想”、“民本思想”、“天人感应”、“工农武装割据”、“民族资本主义”、“民族资本”、“官僚资本主义”等等,都具有特定的含义。还可以通过材料中的其他信息和教材知识,帮助理解一些比较生僻的概念。

(五)问题五:不认真阅读材料、联系史实,完全凭感觉、靠推理做题。

例13: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誉名为“星火计划”,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B)。

A.适应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B.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状况

C.推动市场经济体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D.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解析】材料中已经明确说明了是“为了促进地方经济振兴”,“必将燃遍中国农村大地”。很多学生看到“星火计划”、“科技项目”就想当然地选择了D项。有些选项孤立地看完全符合历史史实,但却与材料内容无关或与材料及设问不符。

【对策】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材料的阅读理解、信息的采集解析能力,不仅仅是考查对知识的再认再现(或者主要不是考查再认再现)。因此,必须做到认真读材料,联系史实。你做出的任何选择必须有依据,要么根据材料,要么根据教材,绝对不能想当然,尽可能做到你的选择既符合史实、又符合材料、还符合题目设问要求。

(六)问题六:过度解读材料,造成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这类题目多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要求根据材料做出选择。设定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选项与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高度关联,而且选项的表述也没有问题,但不是材料所反映的内容或要表达的意思。

例14:苹果公司(Apple Inc.)是美国的一家高科技跨国公司。下表反映了其主打产品iPhone手机部分零部件的生产情况,分析该表内容可得出的结论是(C)。

①生产资本与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跨国公司的追求方向

②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利润因技术层次的不同而存在明显落差

④国际分工不平衡,存在着两极分化现象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很多学生错选A项,③与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高度关联,也完全符合现实。但材料内容只有成本,既没有售价,也没有利润,仅仅从材料中不能看出。题干部分已明确说明苹果公司是一家跨国公司。其产品零部件和组装分散在全球各地,目的在于通过资本与资源的优化配置,追求利益最大化。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零部件生产在发达国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的组装则分布在发展中国家。这种分工合作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对策】当题目要求按照材料做答时,要完全忠实于材料,你对材料的理解不一定就是材料本身的内容。材料有的才算有,材料没有的就不能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外交文件和政治人物的谈话,因为各种原因比较笼统和原则性,我们对这些话的理解务必慎重。如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和1979年中美建交公报中关于“一个中国”的表述就不一样。《开罗宣言》规定台湾等中国领土归还中国,《旧金山和约》则只说日本放弃台湾。这里面包含太多内容。既要看清本质,又不能过分解读。

①生产资本与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跨国公司的追求方向

②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③利润因技术层次的不同而存在明显落差

④国际分工不平衡,存在着两极分化现象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很多学生错选A项,③与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高度关联,也完全符合现实。但材料内容只有成本,既没有售价,也没有利润,仅仅从材料中不能看出。题干部分已明确说明苹果公司是一家跨国公司。其产品零部件和组装分散在全球各地,目的在于通过资本与资源的优化配置,追求利益最大化。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零部件生产在发达国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的组装则分布在发展中国家。这种分工合作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对策】当题目要求按照材料做答时,要完全忠实于材料,你对材料的理解不一定就是材料本身的内容。材料有的才算有,材料没有的就不能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外交文件和政治人物的谈话,因为各种原因比较笼统和原则性,我们对这些话的理解务必慎重。如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和1979年中美建交公报中关于“一个中国”的表述就不一样。《开罗宣言》规定台湾等中国领土归还中国,《旧金山和约》则只说日本放弃台湾。这里面包含太多内容。既要看清本质,又不能过分解读。

①生产资本与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跨国公司的追求方向

②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③利润因技术层次的不同而存在明显落差

④国际分工不平衡,存在着两极分化现象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很多学生错选A项,③与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高度关联,也完全符合现实。但材料内容只有成本,既没有售价,也没有利润,仅仅从材料中不能看出。题干部分已明确说明苹果公司是一家跨国公司。其产品零部件和组装分散在全球各地,目的在于通过资本与资源的优化配置,追求利益最大化。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零部件生产在发达国家,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的组装则分布在发展中国家。这种分工合作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对策】当题目要求按照材料做答时,要完全忠实于材料,你对材料的理解不一定就是材料本身的内容。材料有的才算有,材料没有的就不能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些外交文件和政治人物的谈话,因为各种原因比较笼统和原则性,我们对这些话的理解务必慎重。如1972年中美上海公报和1979年中美建交公报中关于“一个中国”的表述就不一样。《开罗宣言》规定台湾等中国领土归还中国,《旧金山和约》则只说日本放弃台湾。这里面包含太多内容。既要看清本质,又不能过分解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