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求真、求实、求本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求真、求实、求本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就是要通过以上历史含义中的“二”和“三”,使学生头脑中的“过去”更逼近“一”,并在此过程中发蒙和学习智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要实现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重视史料教学,毕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其次,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实现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是教学过程,而课堂更是主阵地。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求真、求实、求本

湖北省襄樊市第五中学 张吉炎

笔者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对于平常教学的低效乃至无效性深有感触,但同时,更多的是困惑和无奈。随着探讨的进行,我突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那么,我眼中的有效教学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在平常的教学实践中又怎样体现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以下就是笔者就这些问题进行的初步探讨,希望能得到专家同仁的指正。

教育的本质不是思辨,而是行动,必须讲效果。关于什么是有效的历史教学,虽然说法不少,但大多数比较认可这样一种观点,即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历史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这其中包含了两个关键要素,一是在教师的学科教学之后,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二是学生的进步或发展主要是通过有效的教学来实现。因此,在我看来,要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要努力做到“三求”:求真,就是要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并按照其特征进行教学;求实,就是要切实提高教学的效率并以其作为评价标准;求本,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以其发展为终极目标

首先,既然是学科教学,就必然要考虑学科特征,有效的历史教学必须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我们所说的“历史”,一般有三层含义:一是不可重演的过去的事情,是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二是我们今天所知道和认识的过去,是随着认识的深入不断演化的;三是今人和古人的对话及其沟通的过程,其实这才是通常意义上的史学。既然史学涉及的是已经发生的现象以及人们认识这些现象的过程,因而史学最大的特征是客观,因为已逝而不可重复而客观。但同时,史学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它既是科学,具有与其他自然科学相似的特征,它又不是科学,因为它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通过实验来验证其科学性,甚至有些东西由于缺乏证据而永远也搞不清楚,其真理性是非常有限的[1]

我们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就是要通过以上历史含义中的“二”和“三”,使学生头脑中的“过去”更逼近“一”,并在此过程中发蒙和学习智慧、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实现教学目标,必须考虑学科特征。从务实的角度看,任何时候的课程标准都有知识、思想和技能三维目标(新课标的提法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且其中的任何一维都源于历史学科及其特征;从务虚的角度说,历史教育和课改的终极取向,就是用整体历史观,帮助人们认识自己,做好自己,也就是服务人生,而这一终极取向的实现,仍然是以历史知识和历史教学为载体的。因此,要实现和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重视史料教学,毕竟“史由证来,论从史出”。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告诉学生历史是这样的不是那样的,可我们不一定想过是否有充足的理由,比如说金字塔是不是奴隶建造的、山西丁村人遗址发现的石球是否是狩猎的工具、奴隶制度是不是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焦点问题等等。而理由是否充分的关键,就在于有没有详实、正确的史料,我们不仅要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史料,而且还要教学生学会查寻、辨别、使用史料,学会用证据说话。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真理性是有限的,很多对历史的描述是一种尽可能客观、合理的推理和解释,原因在于缺乏作为证据的史料。还有,正如教材讲的不是历史本身一样,老师讲的也不一定是历史本身,是我们认识中的历史,这就难免受时代和个人主观意识的局限而影响其客观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本着“求真”的原则,尽可能地还历史本来面目。不然的话,学生轻则将信将疑、一知半解,重则不买账甚至不再相信你和你的教学,这对我们来说,都是不愿意看到的。(www.xing528.com)

其次,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实现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是教学过程,而课堂更是主阵地。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做过很通俗的界说:“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实际上,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的心理意向基础上展开;二是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怎么学更有效”,要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具体到我们教学实际中的流程来说,也主要是三个重要步骤:课前准备、课堂教学和课后反馈。这其中,准确理解教学目标、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恰当选择教学方法显得较为重要,特别是要按照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来优化教学过程,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观。一方面,我们要纠正过去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但并不是淡化基础知识,相反要重视历史知识的地位,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对历史过程最低限度的讲授和具体历史知识的传授,进一步的探究和活动只能是空中楼阁,这样的历史教学只能是无效的,至少是低效的。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意识到“让学生积累最基本的历史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要用新的视野去审视历史知识,要区别哪些是最基本的、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要懂得用什么方式使学生获得知识。只要是有利于学生高效获得需要的知识的方法,无论其新旧都应该肯定,实效是唯一的标准。因此,那些所谓的带有作秀味道的公开课和言不及义的课堂讨论、忽视历史知识而空谈能力的教学互动,都应该摒弃。

教学效果的取得绝不是教师单方面的“独角戏”,它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而且学生的参与程度决定着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作为教师,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效果的反馈,都需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本”。

无论是史学也好,教育也罢,其本质都是人文,是人学。历史教学更是如此,因为历史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我们要把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的东西人性化地传授给他们,不仅是要传授学生需要的东西,还要选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我们应大力倡导有生命的历史教学,生命是鲜活的、生动的,而且是成长着的,必须尊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卢梭有句名言:“大自然塑造了我之后,就把模型打碎了,所以我正是这世界上第一个‘我’,也是最后一个‘我’。”如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训导多于鼓励,批评多于赞赏,长期处于这种环境的学生只能养成一种唯书、唯师的心态,不敢怀疑传统、质疑书本和挑战权威,从而失去了独立性和自主性,没有个性可言,更谈不上主体作用的发挥。掌握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更新知识,掌握规则的最终目标是突破规则。充分尊重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敢于向既定规律挑战,向权威挑战,批判地对待人类的认识成果,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正是历史教学追求的目标,也是历史教学有效性最本质的体现。因此,有效甚至高效的历史教学应是动态促成学生智慧的教学,应是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教学,还应是彰显学生、学校、班级个性和特色的教学。我们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在标准中有变化,在规范中有自由,一致中有特色,统一中含个性,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缺少的养分。

长期以来,“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的现象已成了广大历史教师心中的隐痛,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过去我们的教学是多么的低效甚至无效。每遇这种境况,辛苦的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埋怨学生。如果我们换位思考一下,难道更辛苦的学生就不希望高效的教学?显然不是。诚如赵亚夫先生所说:“单纯的知识减量,解决不了知识结构问题;盲目地选择学习主题或改变学习方法,同样也解决不了学生厌史的问题;利用无专业支持的变换教学或学习方式的办法,更是解决不了学校历史教育的价值问题。”所以,有效甚至高效的历史教学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广大师生的共同心声。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怎样才能实现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如果我们在平常的历史教学中能本着“求真”、“求实”和“求本”的原则,我想有效的历史教学就会在你我的身边,古老的历史也会焕发出迷人的青春光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