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后,在高中历史教科书编写上采取专题式的选修和必修结合,单元由模块整合,选修四定位为“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是重视历史人物教学的重要表现。然而具体到不同类型的人物编写还是存在对科技人物的轻视。实际上能被选入教科书的科技人物都是在历史上有卓越贡献的。近代以来,科技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到现代就更不用说了。历史不只是政治人物的舞台,不同类型的人物都是历史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重视科技人物的编写,不仅仅是相同的篇幅和程序化的导入、正文、辅助栏目、图片就可以了,在编写内容、内容表述和最后审查等具体环节像对编写其他任何一个历史人物一样认真、严谨和客观才行。
1.编写内容要有选择、有侧重
教科书所编写的科技人物都有很多文献资料可供参考,而且科技人物本身的学科交叉性又拓展了人物编写的外延,因此有丰富的内容可供编写。但是由于篇幅字数的限制,不可能全部呈现出来,所以需要编者进行合理的选择。教材主要是教给学生最基础、最主要的内容,而不是越多越好。更丰富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了解,引导“教本”向“学本”的转变。在遵循课标规定和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的前提下,基本文可以选取最基本的内容,简明扼要地编写,在补充文和辅助栏目中编写与基本文相呼应的补充和扩展内容。重点内容需要在不同的文字类型、图片、辅助栏目和问题设计等方面进行突出和强化。
2.全面仔细地核实史实并客观准确地表述(www.xing528.com)
教科书是“依据国家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或者《历史教学大纲》)编纂并经过审查通过的基本教学用书”[22],那么教科书就应当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况且历史是一门求真辨伪讲求证据的学科,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更应该在教学中遵循这一学科精神。也许学生对科技人物的了解不如政治人物,编者出现的史实错误等问题学生不易察觉,但这不能成为轻视科技人物编写的理由。试想如果教科书编写得含混不清,甚至漏洞百出,知识的正确性都遭到质疑,那学生也无法安心学习,教科书编写的意义也就无从谈起。内容表述本是不拘一格的,陈述性或者评论性的表述、详细或者简略都可以,但是要力求客观准确,不可随意更改或主观夸大。历史学科虽然是人文学科,但也是一门科学,也有精确的数据和准确的史实。在史实核准无误后,内容表述也应当坚持客观和准确的原则,这样就能避免之前的考证核实工作成为“无用功”。
3.认真执行教科书审定制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1号《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成立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负责国家课程教材的初审、审定,及跨省(自治区、直辖市)使用的地方课程教材的审定”。审定委员会“由该学科专家、中小学教学研究人员及中小学教师组成”,负责审定教材的委员要“在教材审定过程中按照《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关于教材审定的程序、方式、标准的规定,公正客观地进行审查”。然而目前所见的教科书中仍然存在一些史实错误和表述问题,这与教科书的审定不无关系。既然教科书的审定中有该学科的专家,那么史实性的错误应该是可以被发现的。而中小学教学研究人员和中小学教师是教科书的研究者和使用者,同样也有责任和义务去发现教科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对通过审定的教材进行评价,促进教材及时反映经济、社会、科技的新发展”这一“教材更新的机制”[23]也非常重要,因为对于早已有定论的史实,审定的时候能更正,而在教科书已经发行后史学界新的定论,只有在下一版教材发行时予以修订。只要密切关注史学界的动向,教科书中的问题是可以及时改正的。也只有认真执行教科书审定制度,才能更好地保证教科书编写的科学性,把好最后一道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