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的从众经典研究及其重要结果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的从众经典研究及其重要结果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阿希的从众经典研究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在20世纪50年代做过多次关于知觉方面的从众实验,获得一系列重要的研究结果。谢里夫的实验表明,一个人对于外界的认识或见解,是会受到别人的、众人的见识和见解所影响的。谢里夫认为,他围绕着群体规范的形成过程的研究结果不仅适用于小群体,而且适用于大群体,如组织、城市,乃至整个国家或民族。这种情况下的从众类型最为普遍。26个被试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从众行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的从众经典研究及其重要结果

(一)谢里夫的诱动错觉研究

社会心理学家M.谢里夫最早利用“诱动错觉”研究个人反应如何受其他多数人反应的影响(1935年)。所谓“诱动错觉”,是指在黑暗的环境中,当人们观察一个固定不动的光点片刻后,感觉到光点在来回移动的视错觉(Sherif,1961,见金盛华等,1995)。

他要求被试者在暗室里各自独立估计一个实际上是静止的光点的移动范围。实验反复了几次之后,被试就都形成了各自所估计出的光点移动范围。在第一天的实验里,被试要单独在黑屋子里对光点“移动”的距离进行判断,比如甲第一次说移动15厘米,第二次说12厘米,第三次说14厘米,那么他所估计移动范围就是12~15厘米。被试单独估计的移动范围各不相同。在后几天的实验中黑屋子里的被试增加到三人,需要他们同时对光点移动的距离进行判断,结果发现他们个人之间互有影响,判断的结果趋向一致了。谢里夫的实验表明,一个人对于外界的认识或见解,是会受到别人的、众人的见识和见解所影响的。

谢里夫通过实验也揭示了群体规范形成的过程,当一个群体面临模糊不清的事态时,会出现可供了解和把握事态、采取适当方式予以处理的共同判断标准——群体规范,并且各个成员会依据这一规范采取相应的行动。谢里夫认为,他围绕着群体规范的形成过程的研究结果不仅适用于小群体,而且适用于大群体,如组织、城市,乃至整个国家或民族。

(二)阿希的从众经典研究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阿希(S.Ashi)在20世纪50年代做过多次关于知觉方面的从众实验,获得一系列重要的研究结果。实验材料是18套卡片,每套两张(见图7-5),分为标准线段与比较线段。例如在阿希的一次实验中,共有7名被试,其中6人是实验者的助手(即假被试),只有1人是真正的被试,而且总是安排在倒数第二个回答。几个被试围桌而坐,面对两张卡片,依次比较判断A、B、C三条线段中的哪条线段与标准线段等长。

图7-5 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

18套卡片共呈现18次,前几次判断,大家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从第7次开始,假被试故意做出错误的选择,实验者观察被试的选择是独立的还是从众的。面对这一实验情境,被试在做出反应前需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www.xing528.com)

(1)是自己的眼睛有问题,还是别人的眼睛有问题?

(2)是相信多数人的判断,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

在确信多数人作了错误判断时,能否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实验者记录被试的每一次选择,然后加以统计分析。阿希在1951年开始实施这一实验,在1956年、1958又重复了这项实验,发现:(1)大约有1/4到1/3的被试保持了独立性,每次选择反应无一次发生从众行为;(2)约有15%的被试均做了总数的3/4的从众行为,即从众反应平均每12次中就有9次:(3)所有被试平均做了总数的13次的从众反应,即每12次中就有4人发生从众行为。

实验结束后,实验者个别访问被试,询问其发生错误选择的原因,从被试的回答中,可以将错误分为:(1)知觉的扭曲。被试确实发生了错误的观察,把他人(假被试)的反应作为自己判断的参照点,根据别人的选择辨认“正确”的答案。但是当错误十分明显时,很少有人发生知觉歪曲。(2)判断的歪曲。被试虽然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与他人不同,但却认为多数人总比个人要正确些,发生错误的肯定是自己。这种情况下的从众类型最为普遍。(3)行为的歪曲。被试确认自己是对的,错的是其他多数人,但在行为上却仍然跟着多数人作同样的错误选择,这实际上是顺从行为的一个例子。

为了比较从众行为有无文化因素的差异,验证阿希实验的可靠性以及在我国的适用情况,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学生于1982年重复了阿希的实验,被试是30名大学生,实验情境仿照阿希实验。研究结果与阿希实验的结果相类似,表明中国人同样表现出感知方面的从众反应,获得以下几个结果:(1)有44%人次发生了从众行为,56%人次未发生从众行为。(2)有两个被试从头至尾都表现出从众反应,另两个被试自始至终未发生从众行为,表现出独立性。26个被试不同程度地发生了从众行为。(3)实验观察表明,开始时表现从众行为的人次较少,随着实验的进行,从众行为随之增加,反映出从众行为的人次数与实验次数有一定的函数关系。

实验过程中研究者还观察了被试的表情:(1)表现出独立性行为的被试回答果断,毫不犹豫;(2)每次都表现出从众行为的被试,表现为不加思索地人云亦云;(3)其余被试表现为犹豫不决。实验开始时。有的认真地用手比划卡片上的线段,有的还抹抹眼睛,也有的先表示怀疑,越往后发生从众行为的人越多。

进一步的调查发现,坚持自己意见、表现出独立行为的两个被试,是家庭中的长子长女;而缺乏独立性、每次都表现出从众行为的两个被试,家庭中都有长姐。这可能也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生活条件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不同,长子长女在家庭中独立自主地处理事务及问题的机会较多;而家庭中有兄姐的人,经常处于随从地位,容易随波逐流。

背景人物

Solomon E.Asch:阿希(1907—1996),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他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特质的因素分析、测验编制以及文化因素和团体差异对测验分数的影响等方面。196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3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来在纽约社会研究学院和拉特格斯大学任教。他是格式塔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 是M.威特海默的密友和同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