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策略: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探讨

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策略: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探讨

时间:2023-08-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上述特点、功能看,小学德育课程的实施需要运用好以下几方面策略。要改变小学德育课程沦为摆设的局面,首先需要大力转变教师和学校领导的思想观念。(三)战略性策略小学德育课程贯穿于小学6年,品德与生活在小学一、二年级实施,品德与社会在三至六年级实施,作为一种德育途径,如此全面、持久、深入的实施必须着眼于全程,要有全程发展观,要有全局战略观。

小学德育课程实施策略: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探讨

如何实施小学德育课程,不仅关系到小学德育育人的成败,从德育途径看,也关系到小学德育工作的整体成败。从上述特点、功能看,小学德育课程的实施需要运用好以下几方面策略。

(一)观念性策略

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校由于普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德育课程被严重虚化,从教师到学校领导普遍不重视德育课程,诸如课时被挪用、缺乏专任教师、教学随意性大、教学检查不力、教研处于空白等现象相当普遍。要改变小学德育课程沦为摆设的局面,首先需要大力转变教师和学校领导的思想观念。

(1)深入认识小学德育课程与教育目的之间的相互关系,把培养什么人的问题认识清楚。

(2)重新理解小学德育课程与国家民族命运、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未来公民的品德素养问题认识清楚。

(3)讨论研究小学德育课程与学校发展命运之间的相互关系,把学生合格、优秀、成才与学校声誉、发展的关联问题认识清楚。

(4)讨论研究小学德育课程与学生应试科目之间的相互关系,把小学德育的育人质量对小学生的学习绩效和应试能力的影响问题认识清楚。

(5)摆正身位,切实牢记教育宗旨,自觉抵制应试教育之风的侵袭,把自己的教学行为摆到正当的教育轨道上去,不弄虚作假,不盲目跟风,不抛弃专业良知,切实履行课程职责,认真落实课程要求。

(6)矫正角色,树立以育人为根本、以学生生活为基点、引导学生体验认知和实践历练的课程意识,正确把握思品课程与语数课程的区别联系,培养提高思品教师的专业素质。

(二)方法性策略

小学德育课程是综合课程,并与学校德育活动、文体活动有着密切联系。如何把德育课程延伸到校园文化活动、社区文化活动中去,如何同后两类文化活动结合起来以避免重复性浪费,这是小学德育课程在教学实施上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1)整体把握。安排小学德育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既要从时间、季节、地区特点、环境条件、学生家庭条件等多方面考虑综合实践活动的可行性、必要性、有利性和不利性,又要从学生的准备程度、发展状态考虑实践活动的轻重缓急,还要从课程的前后衔接、左右关联、重要程度、深广程度等方面考虑实践活动的优化架构。(www.xing528.com)

(2)一体化设计。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在客观上要求匹配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习活动、学习载体,而这些多样化在实施上又要求必须组织在时间系列中来相继展开。目前能满足这一需求的设计,就是一体化设计。一体化设计,在本质上是一种整体设计,它要求综合考虑各种需要被设计的因素,并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然后对各种因素进行组合、修缮,进一步明确各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接下来才按照一定的关联性、时间性、情境性,把这些因素组合到一个确切的时间系列之中,以便于实施者有步骤地操作。

(3)混合实施。混合是一种学习思想,认为混合学习的学习效果优异于单一学习的学习效果。混合的因素很多,如:按一定比例的内容混合,按一定方式的学习活动混合,按一定价值取向的目标混合,按一定技术手段的信息、资源、载体混合,多重环境的混合,多类主体的混合,多种教学节奏的混合,等等。

(4)主体参与。这一策略,首先要明确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变教师中心为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信息交流、思想情感互相感染、角色互相变换、行为互相促进的双边活动过程。学生通过在活动中的自主参与、自我感悟,激发相应的道德情感,内化相应的道德认识,从而完成认知与人格的双向建构,实现自我发展。其次要建立平等友好、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走下讲台,与学生展开平等的对话,从而使课堂形成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

(5)感悟导行。该策略是指学习主体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和情境的感染,领悟道德知识,接受道德观念,践行道德规范。学生是在有真情实感的前提下实践道德行为要求,是在活动中真正实现了道德的内化,真正把课堂上所感受的道理和激发的情感转变为自身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信念,从内心产生履行道德准则的自觉性,形成道德动机。只有通过这样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学生才能形成持久的道德动机和行为。正如《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实验稿)所说:“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这就是说,教学一定要为学生提供充分感悟和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三)战略性策略

小学德育课程贯穿于小学6年,品德与生活在小学一、二年级实施,品德与社会在三至六年级实施,作为一种德育途径,如此全面、持久、深入的实施必须着眼于全程,要有全程发展观,要有全局战略观。

(1)把6年的德育课程视为一个整体,找出其中内在的关联性、顺序性、阶段性、生发性,掌握课程所能提供的心理触发机制和潜在生长机制,全面梳理德育课程与学生心理的联系点、契合点、交汇点

(2)把小学生学习德育课程的过程视为一个内化过程,持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以增强内化的心理动力,持续不断地给学生提供可内化的生成契机以增强内化的操作能力。

(3)把德育课程的实施视为德育网络的一部分,全面厘定德育课程与德育活动、相关课程、学生生活、社会网络、教育系统等之间的相互关系,既要充分利用这些相关途径来深化、拓展德育课程,又要善于把这些途径的信息、成果融入课程教学中来。

总之,小学德育课程的实施不能简单了事,它比一般的普通课程更复杂,任务更艰巨,困难更多,有关研究需要加强,实施起来任重道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