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影观影行为与做梦的症候特征对比研究

电影观影行为与做梦的症候特征对比研究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症候上分析,影院观影行为与做梦十分相似。它们的共同前提是关闭日常行为,进入与世隔绝的黑暗所在。陌生是替代现实、逃避现实的填充物和遮蔽物。从目的上看,二者都是潜意识欲望的表达和假定性满足。在身体姿势上,二者的肌肉和关节都处于放松的休息状态。在影院看电影具有做梦的行为特征,为诠释电影是否流行、传世打开了一扇窗口。

电影观影行为与做梦的症候特征对比研究

从症候上分析,影院观影行为与做梦十分相似。它们的共同前提是关闭日常行为,进入与世隔绝的黑暗所在。正如事先不能预测梦的内容,影片的内容对观众是陌生的。陌生是替代现实、逃避现实的填充物和遮蔽物。在陌生情境中,观众被超我关押的本我得以释放。从目的上看,二者都是潜意识欲望的表达和假定性满足。无论因旁人介绍、媒体广告推荐,还是突生念想等而选择了观看一部电影,其中必定照应了内心深处的某一个可言或不可言的欲望。当这个欲望恰切地在影片中被显影,并得以完满宣泄,观众就因感激涕零而被电影感动,认为电影是好电影。当这个欲望被隔靴搔痒或干脆搔不到痒处,观众的欲望出泻不畅或堵塞,就像美梦被无端打断,再有修养的人,也会满脸不悦。在工作的器官上,都是眼睛和大脑。做梦时,眼睛虽然闭着,但眼动与醒时一样。这是由于欲望指使眼睛看想看的东西,眼睛的运动刺激跳过视网膜,通过神经传输,直接激活相应的中枢视皮层细胞,从而使梦中景象如亲眼看见一般。看电影时,欲望同样指使眼睛看想看的东西,大脑对收到的图像符号进行编码和解码,与欲望符码比较,如果两种符码应合,则欲望得到指认和抚慰,观众产生满足感;如果不匹配,则欲望仍然被悬挂,压力得不到缓解,观众产生烦躁感和厌恶感。另外,这两种眼动都没得到肌体的配合,眼睛送达大脑的信息和其他感官送达的信息发生冲突,这时,梦中人产生噩梦,观众就会感到眩晕。在身体姿势上,二者的肌肉和关节都处于放松的休息状态。贪图安逸是人的本性,梦者和醒者皆如此。观众厅的座椅虽不及床的感觉舒服,但也是综合所有人的身高、骨骼、肥瘦,考虑到绝大多数观众的舒适度之后制成的。如,椅子多为软座,靠背长过一般人的头颈,靠背与坐板成100°左右的钝角,这就使座位形如小床,可供人安适的休憩。这也是影院里常有人打瞌睡的原因之一。与梦一样,电影的梦中物象,也是眼之所见,只不过前者来自潜意识信号,后者来自银幕画面。

在影院看电影具有做梦的行为特征,为诠释电影是否流行、传世打开了一扇窗口。当电影疏导了某一个人的梦想,它是“作者电影”,或为“二十一世纪拍的电影”,如《边走边唱》《盗马贼》等。当电影实现了某一时段、地域观众群的欲望,它就成为流行电影,如《上甘岭》《红粉》等。当电影触摸了跨越历史时期、民族界限、观众浮沉于自我与本我之间的需要和诉求时,它就成为经典。(www.xing528.com)

有声电影诞生以来,声音也成了观众的思维工具,但图像语言的作用在影院比在其他放映场所要大。如果说在居室电影间或可以被当成听觉艺术对待,那么,它在影院则偏向于视觉艺术,甚至是像无声电影或日本电影《裸岛》那样完全的视觉艺术,画面是影院电影思维的主要材料。这就要求把视觉思维当作制作和欣赏影院电影时的主要思维方式,以顺应图底关系的规律。虽然目前图象语言还没有发育成完整、系统、精确、严密的语法体系,但其组织与选择作用、记忆的持久深刻性、能指与所指的合一等已知用法一直在没被识别的状态下发挥作用。在中国电影已经百岁的今天,在电影界对中国电影出路慷慨激昂的众声喧哗中,从视觉思维的角度,冷静地对电影作为图像语言进行追根到底的探讨,也许更有长远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