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筵宴:主要形式概述

中国筵宴:主要形式概述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聚餐式聚餐式筵宴是中国筵宴在形式上的重要特征。(二)规格程式化规格程式化是中国筵宴在内容上的重要特征,主要指筵宴上的饮食品、服务与礼仪等都有一定的规范与程序。而餐巾的摆放、使用则体现出中国人对意趣美的追求。

中国筵宴:主要形式概述

(一)聚餐式

聚餐式筵宴是中国筵宴在形式上的重要特征。筵宴是隆重的餐饮聚会,当然是重在聚和餐。中国传统的筵宴讲究多人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谈,在高桌大椅尤其是八仙桌、大圆桌出现以后,最普遍、最习惯采用的进餐方式是合餐,因为这种进餐方式对聚餐有很好的促进和强化作用。此外,筵宴的就餐者有主有宾,主人是办宴的东道主,负责对筵宴的安排、调度,而宾客则包括主宾和一般宾客,其中,主宾是筵宴的中心人物,常常处于最显要的位置,筵宴的一切活动大多是围绕主宾进行的,换句话说,筵宴是围绕主宾进行的一种隆重的聚餐活动,因此它的一个重要特征必然是聚餐式。

(二)规格程式化

规格程式化是中国筵宴在内容上的重要特征,主要指筵宴上的饮食品、服务与礼仪等都有一定的规范与程序。筵宴的饮食品包括菜肴点心及茶酒饮料等,在组合上并不是随心所欲地进行,而是要求品种丰富、营养合理、制作精细、形态多样、味道多变等,常常有一定的格局同时按照一定原则成龙配套。仅以四川筵宴为例,清朝末年,受满汉全席的影响,筵宴的格局较为复杂;辛亥革命以后,其格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努力接近经济实惠,为顾客节省了开支,深受顾客的喜爱和称赞。后来,四川筵宴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形成了三段式的基本格局,即冷菜酒水,热菜与小吃、点心,饭菜与水果。筵宴采用三段式的基本格局确实简洁、实惠,却很容易显得单调、乏味,因此人们又对三段式的基本格局作了补充,在冷菜上常常采用不同的形式,或用5个至13个不等的单碟,或用中盘带6至10个围碟,或用5至13格的攒盒,或用拼盘、对镶碟等;在热菜上也常常有5至12道菜肴,即头菜、酥香菜、二汤、行菜、鱼肴、素菜、甜菜、座汤等,如此一来,筵宴既简洁又不简单,虽实惠却不乏味,做到了简与丰的和谐统一。

筵宴的各种服务与礼仪包括环境装饰、台面布置、座位安排与迎宾、安坐、祝酒、奏乐、上菜、送客等,都有相应的规范和程序。如在台面布置上,餐具和布件的选择与摆放大多讲究一物多用,并追求意趣美。其中,筷子是一物多用的典范。最初,它与形似今日羹匙的匕同时使用,以匕食用饭粥和羹汤,以筷子夹食羹汤中的菜肴。后来,匕的名称逐渐消失而统一称“匙”,其用途也逐渐缩小,多用来食羹汤,而筷子的用途则逐渐扩大,几乎能够取食餐桌上所有的菜肴和饭粥、面点,即使在有上百个菜点的满汉全席上,也常常是摆一双筷子来完成进餐的全部任务。而餐巾的摆放、使用则体现出中国人对意趣美的追求。餐巾在中国古代称作巾,主要是用来遮盖食物,但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周礼·天官》载:“幂人:掌共巾幂。祭祀,以疏布巾幂八尊,以画布巾幂六彝。凡王巾皆黼。”唐代贾公彦的《周礼义疏》解释说,周朝时期,周天子在日常筵宴上使用绣有黼的巾,这是因为黼是一种黑白相间如斧行的花纹,有“断割之义”,而周朝以武力得天下、尚武。可以说,餐巾在中国一开始使用就有独特的意蕴。到清代时,餐巾又称作“怀挡”,主要是就餐时使用,它的一角有扣襻,便于套在衣扣上,但是仍然具有独特的表情达意功能,只有皇帝才能使用明黄色绸缎制作绣有龙和福寿图案的餐巾。时至今日,餐巾很少绣花,却较多地根据筵宴的主题和目的折叠成相应的生动、有意蕴的形象。如在迎宾的筵宴上,常把餐巾折叠成迎宾花篮、孔雀开屏的花形,表达欢迎、友好之情;在结婚与祝寿的筵宴上,又把餐巾折叠成鸳鸯、仙鹤等形状,表达美好的祝愿等。此外,在筵宴进行过程中,先上什么菜肴、后上什么菜肴,有比较固定的规范和顺序;什么时候饮酒、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吃水果等,也有一定的程序和节奏。(www.xing528.com)

(三)社交娱乐性

社交娱乐性,是中国筵宴在功能作用上的重要特征,常常通过筵宴上的语言、行为以及各种娱乐活动等表现出来。筵宴上的语言、行为较多地体现出它的社交性。《礼记》言:“酒食所以合欢也。”所谓合欢,是指亲和、欢乐。中国的筵宴从开始到结束,基本上是欢声笑语贯穿其中,人们不仅通过相互交谈而且通过夹菜敬酒等言行,结交朋友、疏通关系、增进了解、表达情意以及获取帮助、解决问题等,使其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与社交性。在筵宴上,主人常常率先殷勤地给宾客夹菜,接着宾主之间、宾客之间都开始夹菜,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虽然有时一个“好菜”被几双甚至十几双筷子传递后又物归原主,出现了卫生等问题,但人们却从中得到了情感的交流与满足。敬酒以及劝酒,在中国古今筵宴上似乎比夹菜还不可缺少。主人常常采用各种方式千方百计地给宾客尤其是主宾敬酒、劝酒,宾客则频频回敬、劝让,在觥筹交错之中各种感情得到表现和加深,以至于一些地方、一些人把饮酒的多少与感情的深浅联系在一起,出现了“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的说法,这虽然不够正确、全面,却也表明敬酒、劝酒是筵宴体现社交性的重要手段。

筵宴上的各种娱乐活动更多地体现了它的娱乐性。其中,历史最悠久且延续至今的娱乐活动是“以乐侑食”。它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开始。《周礼·天官》记载“以乐侑食,膳夫授祭,品尝食,王乃食。卒食,以乐彻于造”,即君王在宴会上,用音乐相伴进餐,剩下的菜点还要在乐曲声中撤下。《诗经》中的《宾之初筵》更描绘了人们在筵宴上翩翩起舞、热闹而快乐的情形。从周代以后,观赏音乐和歌舞表演,或自歌自舞、自娱自乐,成为宴会上一种经久不衰的风俗。唐代是筵宴上“以乐侑食”的鼎盛时期。从唐太宗开始,宫廷大宴上就推出了《九部乐》,包括汉族传统的乐曲和天竺、高丽西域的外来歌舞。唐玄宗时,除了最著名的《霓裳羽衣曲》,还有拓枝舞、健舞、软舞、字舞、花舞、马舞等,让人目不暇接。皇帝大臣们在宴会上常常情不自禁地离席起舞。在民间宴会上,也处处飞扬着音乐之声王维诗歌《送元二使安西》被配上曲子,成为《阳关三叠》,在宴会上尤其是送别的宴会上广为传唱。唐代以后,宴会上的歌舞大多由技艺精湛的专业人员表演,而且以歌曲为主、舞蹈为辅,但是进餐者在情绪大受感染时也会唱和。张岱的《陶庵梦忆》卷七记载了一次气势恢宏的宴会:“在席七百余人,能歌者百余人,同声唱《澄湖万顷》,声如潮涌,山为雷动。”百人同唱一首歌,除了自娱白乐,更有一股撼人心魄的力量。可以说,中国人在筵宴上把音乐发挥到极致,不仅观赏,还积极参与、一展才华,参与性、娱乐性都非常强。为了更多地增加其娱乐性,中国人还在筵宴上加入了其他游戏娱乐活动,如武士的射箭、舞刀、舞剑,文人的“曲水流觞”、吟诗作赋,大众化的投壶、划拳、猜谜语、讲笑话行酒令等。林语堂先生在《生活艺术》中详细叙述了划拳、行酒令的方法和类别,同时指出,“宴集的目的,不是专在吃喝,而是在欢笑作乐”,“因为中国人只有在这个时候,方露出他的天生性格和完美的道德。中国人如若不在饮食之时找些乐趣,则其他尚有什么时候可以找寻乐趣呢?”为此,他甚至认为中国人的食酒方式中,可以赞美的部分就在声音的喧哗;在一家中国菜馆中吃饭,就好像是置身于一次足球比赛中,划拳声如同足球比赛时助威呐喊一般,韵节美妙。其实,不只是划拳、行令,任何一种娱乐活动,都是为了把快乐推向更高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