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货币起源研究与货币本质的认识

货币起源研究与货币本质的认识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货币的起源是正确理解货币本质的关键。马克思认为货币的出现是与交换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依据“货币根源于商品”的理论用以下两种方法阐述货币的起源。但是,由于他们不能透彻地弄清楚劳动价值论,不能从价值关系的角度、从价值形式的发展去考察货币的起源,因而也就不能真正认识货币的本质。通过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考察,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货币的起源及其本质。

货币起源研究与货币本质的认识

研究货币的起源是正确理解货币本质的关键。对于货币的起源,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经济学家都看到了其与交换发展的联系。他们对于物物交换的困难及向媒介交换的转化,引述过很多生动的事例并做了多方面的剖析,得到的结论是: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货币只能是进入交换的多种商品中的一种。

在对货币起源的论证方面,马克思用最完整的劳动价值论揭示出推动这一进程的本质矛盾,那就是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角度揭示劳动作为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统一体,进而揭示价值的实质及其表现形式,通过价值形式的发展推导出货币这一范畴出现在经济生活中的客观必然性。马克思认为货币的出现是与交换联系在一起的。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商品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它的表现形式就是商品的自然形式。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与其他商品的交换才能证明其存在,并在其他商品上相对地表现出来。马克思依据“货币根源于商品”的理论用以下两种方法阐述货币的起源。

第一,抽象的逻辑分析法。马克思运用抽象的逻辑分析法,说明货币本身也是一种商品,而且这种商品是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形式。在商品交换发展的过程中,价值形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有过四种价值形式。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这种价值形式可用如下等式来表示:2只羊=1把斧子,1担谷=1头牛。这是商品交换处于萌芽阶段的价值表现形式。商品交换最初是在原始公社之间发生的。原始部落都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由于自然环境不同,生产条件不同,偶尔会发生互相交换余缺产品的行为。例如,内陆的人拿粮食同沿海的人交换食盐,平原地区的人拿牲畜同山区的人交换石刀石斧。由于原始公社自给有余的产品不多,原始部落之间的这种商品交换,只是偶然现象。所以,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交换从另一种商品上体现出来,也只是偶然发生的,1把斧子只是偶然地成为2只羊的交换价值,1头牛只是偶然地成为一担谷的交换价值。

2.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

这种价值形式可用如下等式来表示:2只羊=1把斧子,2只羊=1担谷,2只羊=1包盐,等等。这一价值形式反映了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条件下日益扩大的商品交换关系。在出现了农业畜牧业的分离以后,尽管畜牧部落和农业部落基本上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自给以后可以用来交换的产品已较前增多了。交换成为比较经常的事情,交换的范围也扩大了。一种产品已经不是只能偶然地同另一种产品相交换,而是可以同多种产品相交换了。因此,商品的价值表现形式扩大了,2只羊的价值,现在有了1把斧子、1担谷、1包盐等一系列的交换价值,即一系列的价值形式。

3.一般价值形式(www.xing528.com)

这种价值形式可用如下等式来表示:1担谷=2只羊,1头牛=2只羊,1包盐=2只羊,等等。这一阶段商品交换的特点,就是出现了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一般等价物。前两个阶段的商品交换都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交换,不借助于任何中介物。而到了第三阶段,一般等价物成了商品交换的中介。一切商品都首先同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发生价值关系,然后借助于一般等价物的中介,完成交换过程。例如,在羊成为一般等价物的情况下,谷物与牛的交换便是通过“1担谷=2只羊=1头牛”的形式来实现的。一般等价物出现以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它来表现。千千万万种商品的价值,有了一般的即统一的表现形式,因此,称作一般价值形式。直接的物物交换有很大的局限性。交换双方必须恰巧互相需要对方的产品交换才能进行,而这样的情况是不容易碰到的。一般等价物便是适应商品交换发展的需要,为克服直接物物交换的困难而产生的。

4.货币价值形式

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往往带有地域性和时间性。在各国历史上,羊、布、贝壳、兽皮、公牛等都曾充当过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的地域性和不稳定性,限制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必然要突破一般价值形式的这种局限性。在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中,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一般等价物的职能逐渐固定在贵金属金、银身上。这种稳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金或银便是货币。自从出现了货币,一切商品首先同货币相交换,用货币表现自己的价值,从而出现了价值的货币形式。它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最高阶段。

以上四种价值形式的发展,解决了“商品怎样、为什么、通过什么成为货币”的问题,使货币从商品中脱离出来,成为一般等价物。价值形式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虽然在他们的著作中曾对货币做了大量的论述,有些人还企图去探索货币的起源。但是,由于他们不能透彻地弄清楚劳动价值论,不能从价值关系的角度、从价值形式的发展去考察货币的起源,因而也就不能真正认识货币的本质。马克思第一次对价值形式的发展做了历史考察,穷本溯源,揭示出上述这种富于神秘色彩的货币形式,原来就是从最简单、最不显眼的偶然的价值形式发展过来的。通过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考察,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货币的起源及其本质。

第二,具体的历史分析法。马克思运用具体的历史分析法,通过考察商品内在矛盾的发展来揭示货币的产生,侧重于说明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马克思从商品和商品交换着手进行分析,认为在原始共同体中,劳动产品归整个共同体所有,既不存在商品,也不存在货币。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不同生产者分别生产不同产品,产生了产品品种单一性和消费需求多样性的矛盾,从而出现了相互交换劳动产品的要求。但私有制的存在使劳动产品的交换变成了商品交换关系。在商品交换中,用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表现另一种商品的价值,这种商品就成为另一种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在交换不断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出现了作为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或者说作为其他一切商品等价物的商品,这种商品就是货币。

马克思运用上述两种分析方法,科学地揭示了货币之“谜”,从中可以得出:(1)货币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为了适应交换的需要而自发地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的。(2)商品变成货币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发展的产物。(3)商品变成货币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经历了四种价值形态),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总之,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根源于商品,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自发地产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