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货币供应与货币层次划分的研究

货币供应与货币层次划分的研究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是货币理论研究中具有较强政策含义的两个概念。然而,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要受客观经济运行的制约,以及经济社会中其他经济主体的货币收付行为的影响。各国中央银行对本国货币供给量是分层次进行统计的,即货币是有层次的。目前,各国中央银行在对货币进行层次划分时,都是以货币资产的流动性高低作为依据和标准的。

货币供应与货币层次划分的研究

(一)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

货币供给(Money Supply)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注入或抽离货币的行为过程。货币供给首先是一个经济过程,即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注入或抽离货币的过程;其次是在一定时点上会形成一定的货币数量,即货币供给量。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或称内生变量)和外生性(或称外生变量),是货币理论研究中具有较强政策含义的两个概念。所谓内生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亦称非政策变量,是指在经济运行机制内部,由纯粹的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变量,它一般不为政策因素所左右。而外生变量(Exogenous Variable)则与内生变量不同,它也称政策变量,是指在经济运行中易受外部因素影响,由非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变量,它能被政策决策人控制,并成为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变量。

经济学家总是用“货币供给究竟是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来判断货币当局与货币供给之间的关系。如果说“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则意味着货币供给是由经济运行内部因素,如收入、储蓄、投资、消费等所决定,而不是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决定,起决定作用的是经济体系中的实际变量以及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等因素。如果说“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则意味着货币供给这个变量不是由经济因素所决定的,而是由货币当局的货币政策决定,而且货币当局能有效地通过对货币供给的调节影响经济运行。因此,货币供给总是要被动地取决于客观经济运行,而货币当局并不能有效地控制其变动。事实上,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特别是以货币供给变动为操作指标的调节作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由此可见,货币供给首先是一个外生变量,因为中央银行能够按照自身的意图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社会的货币量进行扩张和收缩,使货币供给量在很大程度上被这些政策变量所左右。然而,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要受客观经济运行的制约,以及经济社会中其他经济主体的货币收付行为的影响。因此,货币供给同时又是一个内生变量。当然,货币供给是内生变量还是外生变量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要看货币供给的可控性程度,随着决定货币供给可控性的客观条件和主观认识与能力的不断变化,在具体分析时,应对其进行动态分析。

(二)货币层次及其划分依据

在现实中的某个时点上,一国到底有多少货币量,涉及对货币供给量的统计问题。各国中央银行对本国货币供给量是分层次进行统计的,即货币是有层次的。所谓货币层次(Strata of Money)是指不同范围的货币概念。虽然现金、存款和各种有价证券均属于货币范畴,都可以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但其流动性是不同的。如现金和活期存款是直接的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能随时形成现实的购买力,流动性最强;而储蓄存款一般需要转化为现金才能形成现实购买力,定期存款只有到期后才能用于支付,若提前支取,还要蒙受一定的经济损失,因而其流动性次之;票据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若要变成现实的购买力,则必须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因而其流动性较差。

由于上述货币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能力不同,因而其对商品流通和经济活动的影响是有区别的。目前,各国中央银行在对货币进行层次划分时,都是以货币资产的流动性高低作为依据和标准的。货币资产的流动性即货币资产的变现性,是指货币资产转化为现实购买手段的能力。变现性强,流动性就强;变现性弱,流动性就弱。因此,按流动性的强弱对不同形式、不同特征的货币划分不同的层次,是科学统计货币数量、客观分析货币流通状况、正确制定货币政策和及时有效地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措施。

(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主要国家货币层次的划分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层次划分

目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般将货币层次划分为三个层次。

M0=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包括居民、企业或单位持有的现金,但不包括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

M1=M0+活期存款(包括邮政汇划制度或国库接受的私人活期存款)。

M2=M1+储蓄存款+定期存款+政府债券(包括国库券)。

2.美国的货币层次划分

1970年以后,美国的银行向全能化、综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明显加快,金融创新不断出现。美国的货币层次的划分,有自己的特点,目前美国的货币划分为以下几个层次。(www.xing528.com)

M1=银行体系外的现金+旅行支票+活期存款+其他支票存款。

M2=M1+储蓄存款+小额定期存款+货币市场存款账户+货币市场互助基金份额+隔日回购协议+隔夜欧洲美元。

M3=M2+大额定期存单+长于隔夜期限的回购协议+定期欧洲美元。

L=M3+商业票据+短期国库券+储蓄债券+银行承兑票据等。

3.我国的货币层次划分

我国对货币层次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经过多年的探索、讨论,在划分原则、具体划分方法上,提出了不少有益见解。

(1)划分货币层次的原则。实践证明,划分货币层次要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不能盲目照搬西方国家的做法。要使我国货币划分具有实际意义,应按照以下原则:首先,划分货币层次应把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作为基本标准;其次,划分货币层次要考虑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要求,应把列入中央银行账户的存款同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区别开来;第三,货币层次要能反映出经济情况的变化,要考虑货币层次与商品层次的对应关系,并在操作上有可行性;最后,宜粗不宜细。

(2)我国中央银行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给量统计和公布暂行办法》将货币划分为以下层次。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存款其他存款。

M3=M2+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我国目前只测算和公布M0、M1和M2,M3只测算不公布。

需要说明的是,各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都是动态的、相对的。随着各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产品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的金融工具具有了不同程度的“货币性”,使货币的外延越来越大,货币供给量的统计口径越来越宽,货币层次也将会随之调整。而且,在金融制度发达、金融产品丰富的国家,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将被纳入货币的统计范畴,如国库券、商业票据、金融债券等,与此同时,货币层次也会相应增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