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融学理论与实训:货币层次的划分及演变

金融学理论与实训:货币层次的划分及演变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时划分货币层次主要是为了便于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根据这一基本原则,各国在编制货币供应量时,主要考虑本国经济和金融的特点,以实证分析为依据。货币供应量的范围和层次划分是动态的,为监测货币对经济的作用,应当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做出适当的修订。(二)我国货币层次划分的演变随着职能的转变,中国人民银行对宏观经济从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由此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推出了货币供应量统计监测指标,并定期公布。

金融学理论与实训:货币层次的划分及演变

发达国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划分货币层次。当时划分货币层次主要是为了便于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在如何划分货币层次的问题上,西方国家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

在西方国家对货币的统计指标中,货币的范围不仅包括流通中的纸币和辅币,而且包括银行存款,甚至包括有价证券等。通常我们把被排除在货币定义之外,但又和货币定义颇为相似的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称为准货币。许多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流通中的纸币或辅币是通货,它们只是货币的一部分,而不是货币的全部。货币包含的范围要比通货大得多,因此货币可以划分为许多层次。

(一)西方国家货币层次的划分依据

不同国家对货币划分的标准各不相同,所以对货币层次的划分也各不相同,但基本思路都是按照货币的流动性或可接受性来划分的。所谓金融资产的流动性,是指这种金融资产能迅速转换成现金,而对持有人不发生损失的能力,也就是变为现实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能力,也称变现力。因为变现能力越强的货币其流动性越强,而流动性越强的货币就越容易被人们接受。一般各国都把M1称为狭义的货币量,M2称为较广义的货币量,M3称为更广义的货币量,M4则称为最广义的货币量。有的国家则简单地将货币划分为M1(狭义货币量)和M2(广义货币量)。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于1996年制定了《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并于1997年、2000年进行了两次修订。在1997年修订手册中指出:中央银行在编制货币供应量统计时,必须依据机构组织和市场特点,以满足政策制定和经济分析的需要。根据这一基本原则,各国在编制货币供应量时,主要考虑本国经济和金融的特

点,以实证分析为依据。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为:

M0:流通中现金

M1:M0+可转让本币存款和在国内可直接支付的外币存款

M2:M1+单位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外汇存款+CDs

M3:广义货币,M2+外汇定期存款+商业票据+互助金存款+旅行支票

2000年版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取消了对货币定义及货币层次的划分,转而从金融资产、货币持有部门、货币发行部门三个方面描述广义货币量。(1)金融资产充当广义货币,必须具有流动性和价值储藏的功能。一项金融资产是否纳入货币,主要由交易成本、可划分性、期限以及收益等基本因素决定。广义货币通常包括本币现金、可转让存款、储蓄存款、旅行支票、外币存款、回购协议、短期证券、CDs、商业票据、中期证券等金融资产。(2)货币持有部门。只有常住企业、居民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持有的上述金融资产,才包括在广义货币的范围内,而中央政府、存款性公司和非常住单位持有的上述金融资产,不包括在广义货币中。(3)货币发行部门。通常中央银行和存款性机构发行的上述金融资产为广义货币,国外发行的外币,政府、企业发行的短期债券也可纳入广义货币范围。

此外,IMF还建议在编制广义货币的同时,编制广义流动性总量。广义流动性的范围要超过广义货币。除广义货币外,广义流动性总量还包括其他被认为具有一定流动性、但还不足以纳入国家定义的广义货币范围之内的负债。

当今世界各国在确定货币供应量范围及层次上,主要从各国实际出发,各国的总原则基本相同,下面介绍美国、英国日本及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统计情况。

1.美国

货币供应量分为M1、M2和M3三个层次。

M1=流通中现金+支票账户存款+旅行支票

M2=M1+居民储蓄存款+定期存款+互助基金存款

M3=M2+货币市场基金存款+CDs+回购协议+欧洲美元

2.英国

货币供应量分为M0、M1、M3和M3H四个层次。

M0=流通中现金

M1=M0+国内私人部门活期存款

M3=M0+国内私人部门所有类型本币存款

M3H=M3+国内居民持有外汇存款

3.日本(www.xing528.com)

货币供应量分为M1、M2+CDs、M3+CDs三个层次,另编制广义流动性。

M1=流通中现金+非金融机构活期存款

M2+CDs=M1+准货币+居民储蓄存款+外币存款+CDs

M3+CDs=M2+CDs+邮政储蓄存款+劳动信贷协会以及农业合作社存款

广义流动性=M3+CDs+信托投资性存款+金融机构签发的商业票据+回购协议+国外政府在日本发行的债券

4.欧洲中央银行

欧洲中央银行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M1、M2、M3三个层次,重点监测M3

M1=现金+活期存款

M2=M1+2年期以下定期存款

M3=M2+回购协议+货币市场基金存款+货币市场票据+2年期以下债券

通过对货币定义及货币层次划分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1)对货币供应量的定义,应从注重理论上的定性研究,发展到注重对经济影响的定量研究。如中央政府的财政存款,从定性方面分析,它具有货币的四个基本职能,但从其对经济的影响来说,它不被划入货币供应量的范围。货币与货币供应量二者不能完全画等号,货币供应量已限定于对本国经济起影响作用的货币量。(2)货币供应量的范围逐步扩大,货币层次不断延伸,从M0、M1、M2发展到编制广义流动性总量。(3)尽管货币供应量可以划分为多个层次,但针对一定时期货币供应量与经济的关系,监测的重点可能是货币供应量的某个层次。比如日本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另外还编制了广义流动性总量,重点监测M2+CDs。(4)货币供应量的范围和层次划分是动态的,为监测货币对经济的作用,应当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做出适当的修订。

(二)我国货币层次划分的演变

随着职能的转变,中国人民银行宏观经济从直接调控转向间接调控,由此中国人民银行正式推出了货币供应量统计监测指标,并定期公布。从我国具体的金融经济运行状况出发,根据国际通用的按货币流动性的强弱进行划分的原则,在1994年12月28日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公布暂行办法》中,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将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M0、M1、M2几个层次,各层次所涵盖的内容如下:

M0=流通中现金

M1=M0+单位活期存款(狭义货币)

M2=M1+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广义货币)

2001年6月份第一次修订货币供应量统计,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M2。2002年年初,第二次修订货币供应量统计,将在中国的外资、合资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业务,分别计入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2011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统计口径进行了第三次正式调整,将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中的存款和住房公积金存款计入广义货币供应量M2。2018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完善货币供应量中货币市场基金部分的统计方法,用非存款机构部门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取代货币市场基金存款(含存单)。经过统计口径调整,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仍划分为M0、M1和M2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现金(包含境外人民币流通量)

M1=M0+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

准货币又可进一步细分为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其他存款。其他存款包括信托存款、应解汇款、临时存款、保证金、财政预算外存款、租赁保证金、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90%)、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中的存款及住房公积金存款等。

(三)货币数量与货币购买力

所谓货币购买力是指单位货币能够交换到的商品劳务数量的多少。在给定条件下,单位货币交换到的商品劳务数量越多,其购买力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在金属货币时期,由于货币本身具有价值,货币数量对其购买力的影响不大。货币数量多了,会自动退出流通,形成储藏;货币数量少了,储藏的货币量又会进入流通。在信用货币时期,由于货币本身的内在价值很小,其购买力与商品劳务的市场价格直接相关。而市场价格又与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相关。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既定情况下,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多了,商品劳务的价格就会上涨,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就会下降;反之,如果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少了,商品劳务的价格就会下跌,单位货币的购买力就会上升。因此,在信用货币时期,要维系价格的稳定,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就要有效地控制好货币数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