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金融学理论与实训

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金融学理论与实训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的分析是以19世纪金属货币流通为前提的。针对纸币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流通下货币量对价格的影响,马克思在货币流通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纸币流通规律,其内容和要求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

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金融学理论与实训

马克思货币需求理论又称为货币流通规律,集中表现在其货币流通规律公式中,即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即流通中商品数量×商品价格)/

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

这一规律也可以表述为“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量决定于流通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的平均速度”。如果以M表示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量,以P表示商品价格水平,以Q表示流通中商品数量,以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则货币流通规律可以表示为:

上式既表达了货币需求量的决定因素,即流通的商品量、价格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同时也表达了这三个因素的变动与货币需求量变动的关系。这些关系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货币需求量与商品数量、价格水平即商品价格总额呈正比。商品价格总额越大,需要的货币量越多,反之就越少;当价格水平一定时,商品价格总额取决于商品数量,商品数量越多,商品价格总额越大,需要的货币量越多,反之则就越少。

第二,货币需求量与货币流通速度呈反比。货币流通速度是单位货币一定时期内在商品交易者之间的转手次数。在商品交易过程中,商品被卖出后就退出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而货币则不会退出流通领域,仍在买者与卖者之间不停地转手运动,为实现商品的价值服务。这样,在一定时期内,单位货币可以实现多倍的商品价值。在商品价格总额一定的条件下,货币的流通次数增加,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减少;货币的流通次数减少,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增加。

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的分析是以19世纪金属货币流通为前提的。针对纸币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流通下货币量对价格的影响,马克思在货币流通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纸币流通规律,其内容和要求包括三个层次的含义。(www.xing528.com)

第一,纸币无论发行多少,都能被商品流通吸收。这是由纸币的性质决定的。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不具有内在价值。纸币如果在流通界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它就能够代表相应的价值,具有与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若纸币处于流通之外,就因失去交换价值而成为一文不值的废纸。因此,纸币只要投入流通,就必然被商品流通所吸收,不会轻易退出流通界。

第二,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决定于流通中的纸币数量。一方面,纸币无论投入多少,都会被商品流通吸收;另一方面,商品流通只能吸收一定量的金属货币,而纸币又代表这一定量的金属货币流通。于是就产生了矛盾,这一矛盾是通过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的自发调节来解决的,用公式表示为:

即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等于流通中所需的金属货币量除以流通中的纸币总额。

第三,纸币的发行限于它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这是纸币流通规律的基本要求。纸币无论发行多少,在流通中总是被压缩为它所代表的那种金属货币在实际流通中能够吸收的数量。因此,当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能吸收的同名金属货币量时,就会导致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例如,假定国家投入的纸币数量是1 000亿元,而当时流通中吸收的同名金属货币量为800亿元,则这1 000亿元的纸币只能代表800亿元的金属货币流通,此时

单位纸币所能代表的价值量=800/1 000=0.80(元)

可见由于纸币多发行了20%,单位纸币就贬值了20%。因此,这就要求国家发行的纸币量仅限于流通中吸收的同名金属货币的流通数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