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 金融学理论与实训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 金融学理论与实训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货币供给模型的推导可以看出,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商业银行活期存款与存款总额的比率。现实生活中,人们持有的现金和存款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变化会影响货币乘数,使二者呈反向变动。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 金融学理论与实训

货币供给模型的推导可以看出,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商业银行活期存款与存款总额的比率。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之间呈反向变动关系。当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货币乘数减小,若基础货币数量不变,则货币供给量减少;反之,当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货币乘数扩大,若基础货币数量不变,则货币供给量增加。一般情况下,中央银行都是依据经济金融的发展状况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加以调整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之一。

具体来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1.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向

如前文所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首先取决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向。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因此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与经济运行态势呈反方向变动。在经济过热时,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紧缩银根;在经济衰退时,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放松银根。

2.商业银行的存款构成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向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的主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决定因素。因为即使是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商业银行存款结构发生变化,实际的存款准备金率也会变化。在商业银行的存款中,央行对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准备金率要求是不同的,如果定期和储蓄存款比率相对上升,活期存款比率相对下降,则实际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下降;反之,实际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上升。

3.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和处所

中央银行通常对商业银行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除了前述存款的差别外,商业银行经营规模的大小、商业银行距离中央银行的远近等,都可以作为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的条件。如果这些因素发生变化,即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向与商业银行的存款结构不变,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实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也会发生变化;如果存款在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和不同地区的商业银行之间流动和转移,那么也会引发实际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

(二)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乘数之间也呈反向变动关系。当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上升时,货币乘数就会变小,货币供给量下降;当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下降时,货币乘数就会变大,货币供给量上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存款准备金的意愿,而这一意愿又主要取决于其持有超额存款准备金的成本与收益。具体来说包括以下方面。

1.市场利率的高低

市场利率相当于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存款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市场利率越高,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存款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就越高,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就会减少,该比率便会下降;反之,当市场利率降低,商业银行持有超额存款准备金的机会成本也就下降,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就会增加,该比率就会上升。

2.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导向

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再贴现率,就意味着货币政策趋紧,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增加,持有超额存款准备金的收益上升,因此商业银行会增加超额存款准备金的持有,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就会上升;反之,中央银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或再贴现率,这就意味着货币政策宽松,商业银行借入资金较为容易,持有超额存款准备金的收益下降,因此商业银行会减少超额存款准备金的持有,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就会下降。

3.存款外流的程度

存款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存款的数额和稳定程度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商业银行存款外流数额越多、不确定性越高,其持有超额存款准备金的收益就越高,商业银行就会增加超额存款准备金的持有,提高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反之,如果商业银行存款外流数额少,存款外流的不确定性低,持有超额存款准备金的收益就低,商业银行就会减少超额存款准备金的持有,从而降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

4.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

如果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属于激进型,其资金运用强调获利,则其持有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就比较少,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就低;如果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属于稳健型,其资金运用强调安全,则其持有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就比较多,超额存款准备金率就高。

(三)现金漏损率

现金漏损率也称现金比率或通货比率,其高低水平体现了社会公众持有金融资产的偏好。现实生活中,人们持有的现金和存款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变化会影响货币乘数,使二者呈反向变动。若现金漏损率提高,货币乘数会变小,在基础货币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量减少;若现金漏损率降低,货币乘数会变大,在基础货币数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供给量增加。影响现金漏损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1.财富变动情况

财富较少、收入较低的社会阶层习惯使用现金作为支付工具,而财富较多、收入较高的社会阶层则偏好把既方便又安全的支票作为支付工具。因此,随着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社会公众会减少现金持有从而使现金漏损率降低。

2.存款利率高低

社会公众在进行金融资产配置时,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就是各种金融资产的相对收益情况。当存款利率上升时,社会公众会增加存款,减少现金的持有,从而使现金漏损率下降;反之,当存款利率下降时,社会公众会减少存款,增加现金的持有,从而使现金漏损率上升。

3.风险变动情况

风险变动情况也会影响社会公众对现金的需求。如果金融业经营出现不稳定因素、通货膨胀较为严重、消费品供不应求时,社会公众就会减少存款,增加现金的持有和现金消费,这样就会提高现金漏损率;反之,则会降低现金漏损率。

4.金融业的发达情况

金融业越发达,转账结算越广泛,各种电子支付工具越普及,社会公众越会减少现金的使用,从而使现金漏损率降低。

5.季节性因素

每逢节假日,居民消费热情高涨,公众需要更多的现金用于消费支出,所以会大量提现,现金漏损率也会相应提高。

(四)商业银行活期存款与存款总额的比率

商业银行活期存款与存款总额的比率与货币乘数呈正向变动关系。当商业银行活期存款比率上升时,货币乘数增大,货币供给量增加;相反,当商业银行活期存款比率下降时,货币乘数减小,货币供给量减少。在存款总额中,活期存款所占比率的问题本质上指的是存款结构的问题,该比率的大小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可支配收入水平的高低

社会公众可支配收入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存款结构的主要因素之一。可支配收入水平提高,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金融资产数量也会相应增加。但就商业银行所提供的金融资产来看,由于活期存款不支付利息或支付较低利息,所以,当公众可支配收入增加时,虽然活期存款也会增加,但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会增加更多,从而使存款结构发生变化,活期存款占存款总额的比重相对降低。

2.存款利率的结构

存款利率结构是影响存款结构的重要因素。当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之间的利差扩大时,活期存款占存款总额的比重会降低;相反,如果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储蓄存款之间的利差缩小,则活期存款占存款总额的比重会提高。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货币乘数的影响因素并不能由中央银行完全控制,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和活期存款与存款总额的比率是受经济内部因素影响的变量。从这一意义上说,货币供给具有内生性,是内生变量。

1.货币供给是指货币供给主体向货币需求主体供给货币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2.货币供给量是一个货币区在某一时点上由非银行部门持有的货币总量,即为社会经济运行服务的货币数量。

3.外生变量,又叫政策性变量,是指在经济机制中易受外部因素影响、由非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变量,它是能够由政策决策人控制、并用于实现其政策目标的变量。

4.内生变量,又叫非政策性变量,是指在经济机制内部由纯粹的经济因素所决定的变量,不为政策所左右。

5.基础货币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之和。

6.货币乘数就是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量 内生变量 外生变量 基础货币 货币乘数

1.货币供给量一般是指( )。

A.流通中的现金量 B.流通中的存款量

C.流通中的现金量与存款量之和 D.流通中的现金量与存款量之差

2.基础货币是由( )提供的。

A.投资基金 B.商业银行

C.中央银行 D.财政部

3.内生变量是由( )。

A.政策因素决定的 B.经济因素决定的

C.非经济因素决定的 D.人为因素决定的

4.基础货币包括( )。

A.现金 B.存款货币(www.xing528.com)

C.存款准备金 D.原始存款

E.派生存款

5.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由( )环节构成。

A.货币供给量 B.基础货币

C.利率 D.货币乘数

E.再贴现率

1.为什么说货币供给既有内生属性又有外生属性?

2.什么是基础货币?

3.货币乘数如何推导?

4.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有哪些?

根据下列资料完成实训项目。

资料一 2018年1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

一、广义货币增长8%,狭义货币增长1.5%

2018年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181.32万亿元,同比增长8%,增速与10月末持平,比2017年同期低1.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为54.35万亿元,同比增长1.5%,增速分别比10月末和2017年同期低1.2个和11.2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为7.06万亿元,同比增长2.8%。当月净投放现金457亿元。

二、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5万亿元,外币贷款减少177亿美元

11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为140.8万亿元,同比增长12.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35.21万亿元,同比增长13.1%,增速与10月末持平,比2017年同期低0.2个百分点。

1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25万亿元,同比多增1 267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6 56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 16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 391亿元;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增加5 764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40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 295亿元,票据融资增加2 341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增加277亿元。

11月末,外币贷款余额8 058亿美元,同比下降3.3%。当月外币贷款减少177亿美元,同比多减281亿美元。

三、1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9 507亿元,外币存款减少72亿美元

11月末,本外币存款余额为182.5万亿元,同比增长7.3%。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为177.43万亿元,同比增长7.6%,增速分别比10月末和2017年同期低0.5个和2个百分点。

1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9 507亿元,同比少增6 148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7 406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7 335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6 643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增加3 125亿元。

11月末,外币存款余额7 315亿美元,同比下降6.8%。当月外币存款减少72亿美元,同比多减129亿美元。

四、11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同业拆借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49%,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为2.46%

11月份,银行间人民币市场以拆借、现券和回购方式合计成交103.53万亿元,日均成交4.71万亿元,日均成交比2017年同期增长30.5%。其中,同业拆借日均成交同比增长86%,现券日均成交同比增长69.5%,质押式回购日均成交同比增长21.5%。

11月份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为2.49%,比10月末高0.07个百分点,比2017年同期低0.43个百分点;质押式回购加权平均利率为2.46%,比10月末高0.07个百分点,比2017年同期低0.54个百分点。

五、当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4 843.3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发生2 016.7亿元

2018年11月,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跨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分别发生35 67.5亿元、1 275.8亿元、464.9亿元、1 551.8亿元。

注1:当期数据为初步数。

注2:2018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完善货币供应量中货币市场基金部分的统计方法,用非存款机构部门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取代货币市场基金存款(含存单)。

注3:自2014年8月份开始,转口贸易被调整到货物贸易进行统计,货物贸易金额扩大,服务贸易金额相应减少。

注4:自2015年起,人民币、外币和本外币存款含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放款项,人民币、外币和本外币贷款含拆放给非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款项。

资料二 2018年1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统计数据报告

初步统计,11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199.3万亿元,同比增长9.9%。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133.76万亿元,同比增长12.9%;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为2.31万亿元,同比下降7.3%;委托贷款余额为12.58万亿元,同比下降9.6%;信托贷款余额为7.9万亿元,同比下降4.9%;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3.7万亿元,同比下降15.3%;企业债券余额为19.79万亿元,同比增长7.6%;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余额为7.23万亿元,同比增长34%;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为7万亿元,同比增长6.5%。

从结构看,11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7.1%,同比高1.8个百分点;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余额占比1.2%,同比低0.2个百分点;委托贷款余额占比6.3%,同比低1.4个百分点;信托贷款余额占比4%,同比低0.6个百分点;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余额占比1.9%,同比低0.5个百分点;企业债券余额占比9.9%,同比低0.2个百分点;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余额占比3.6%,同比高0.6个百分点;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余额占比3.5%,同比低0.1个百分点。

注1: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是指一定时期末(月末、季末或年末)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余额。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部门。

注2:2018年7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方法,将“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在“其他融资”项下反映。

注3:关于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的说明: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是指地方政府为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发行的、约定一定期限内以公益性项目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还本付息的政府债券。今年8月份以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进度加快,对银行贷款、企业债券等有明显的接替效应。为将该接替效应返还到社会融资规模中,2018年9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按照债权债务在托管机构登记日统计。

资料三 2018年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统计数据报告

初步统计,11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52万亿元,比2017年同期少3 948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3万亿元,同比多增874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787亿元,同比多减985亿元;委托贷款减少1 310亿元,同比多减1 590亿元;信托贷款减少467亿元,同比多减1 901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127亿元,同比多减142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3 163亿元,同比多2 310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净融资-332亿元,同比少2 614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200亿元,同比少1 124亿元。

注1:社会融资规模增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额。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等部门。

注2:2018年7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完善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方法,将“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和“贷款核销”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在“其他融资”项下反映。

注3:关于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的说明: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是指地方政府为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发行的、约定一定期限内以公益性项目对应的政府性基金或专项收入还本付息的政府债券。今年8月份以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进度加快,对银行贷款、企业债券等有明显的接替效应。为将该接替效应返还到社会融资规模中,2018年9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纳入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按照债权债务在托管机构登记日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

实训项目:

1.调查2018年我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结合2018年11月各类统计数据报告和货币供应量表(见表8-2)分析我国货币供给情况,分组讨论货币政策取向。

表8-2 货币供应量 单位:亿元人民币

注:2018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完善货币供应量中货币市场基金部分的统计方法,用非存款机构部门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取代货币市场基金存款(含存单)。完善后2017年各月以来M2增速如下:

2.已知A国公众持有现金500亿元,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为400亿元,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为200亿元,超额存款准备金为100亿元,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6%,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为8%,现金漏损率为10%。

(1)该国基础货币是多少?

(2)该国货币供给量是多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