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货币的本质:金融学理论与实训中的重要角色

货币的本质:金融学理论与实训中的重要角色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其基本的含义来看,货币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或物质,它存在各种不同的形式。从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可以确定货币的本质。与货币的需求量相比,货币的供给应处于短缺状态。但为了在支付中被接受,货币本身需具有价值或较为稀缺。这是货币的基本特征,即货币必须为公众普遍接受。这表明尽管货币作为交易媒介,是价值的单位标准,但它本身仍是一种商品,其价值也会波动。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本质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

货币的本质:金融学理论与实训中的重要角色

货币的本质即货币“质”的规定性,实际上就是要解决“什么是货币”的问题,并对货币的本质做出理论说明。

一个普遍的错误概念是将货币的含义仅局限于通货——纸币与硬币上。今天,任何人实际理解的“货币”,可能更多的指纸币和硬币。然而通货只是货币的实际数量的一小部分。所以货币的经济学含义,要远比人们口袋中和追求的货币更加宽泛。从其基本的含义来看,货币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或物质,它存在各种不同的形式。在货币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硬币和纸币只是近期才出现的。从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可以确定货币的本质。

(一)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在任何社会形态下,货币都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是货币的本质特征。首先,货币本身是商品,是从普通商品中分离出来的。作为商品,货币也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物。正因为货币本身具有价值,所以货币才能用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能和其他商品相交换。

此外,货币是特殊商品,它与普通商品相比虽有共性,但也有根本的区别,这个区别表现在使用价值上,货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的二重性。就其自然属性,货币有专门的使用价值,如黄金可以制成首饰,这点同普通商品是一样的。但是,货币还具有社会属性,是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的使用价值,这是普通商品所不具备的,也是货币商品区别于普通商品的根本点。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它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和价值形式长期演变的产物,当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来表现时,货币就独占了价值形态的位置成为商品社会价值的天然代表。同时货币有流通性、普遍接受性、社会垄断性和排他性,这些为一般商品所不具有的基本特性,就是马克思在货币起源的理论分析中让我们看到的,即商品的价值表现是“怎样从最简单的最不显眼的样子一直发展到炫目的货币形式”。

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还必须具备以下一些必要条件。

(1)价值的稳定性。这是货币的先决条件。历史上的普遍情况是,货币的实物形态本身也应具有内在的价值,如金银。然而,内在价值的要求也可能会发生变化。现代货币的实物形态(纸币和硬币)只是纯粹的价值象征,它们不再由贵金属铸造,但这种情形也只是近期才出现的。

(2)数量上的有限性。与货币的需求量相比,货币的供给应处于短缺状态。这似乎与有效的交易媒介的基本条件相矛盾。但为了在支付中被接受,货币本身需具有价值或较为稀缺。正是由于其数量上的有限性,货币才成为人们持续追求的对象。

(3)普遍接受性。这是货币的基本特征,即货币必须为公众普遍接受。原则上,可接受性是通过法律强制执行和加以保证的,没有哪个社会成员会坚持使用其他支付形式。如果人们对官方货币的价值失去信心,那么禁止他们拒收官方货币的做法也没有了合法性。他们可能需要其他商品或币值更稳定和更方便交易的货币作为支付手段。

(4)供给富有弹性。这是指货币必须能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需要而有弹性的伸缩。货币能否满足此条件,关系到币值的稳定与否,这是货币能否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重要条件之一。若流通中的货币量超过了需求量,其价值就会下跌。这表明尽管货币作为交易媒介,是价值的单位标准,但它本身仍是一种商品,其价值也会波动。(www.xing528.com)

(5)分割性。这是为了适应交易的需要。交易数额有大有小,货币应有分割的特性,如货币除有各种不同面值外,还有各种小额辅币。

(6)易于辨认与携带。这是保证货币被普遍接受的前提条件。如果很容易被仿制,则必然引起流通界的混乱;同时货币也要容易携带和运输,即易于从一个地方携带到另一个地方,或从一个人手中转移到另一个人手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众愿意接受它。

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本质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

(1)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在商品交换中,商品的价值是通过商品同货币的交换体现出来的。商品能交换到货币,就使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这样商品的价值就有了实际体现。如果商品不能与货币相交换,那么商品就不能被社会承认,商品的价值也就无法实现。货币成为体现社会劳动的材料,也是体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

(2)货币对任何人都具有一般的使用价值,即具有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能力。其他商品并不一定能交换成货币,而货币可以交换到任何其他商品,持有货币就等于握有任何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货币具有了直接交换的能力。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两个本质特征,实质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切普通商品都要把自己的价值体现在货币上,货币才成为体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才成为社会劳动的直接体现者;同时,也正是由于所有的普通商品都要以货币体现自己的价值,货币才具有与其他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的能力。

(二)货币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货币本身不具有阶级性,并不是有了货币才有生产关系,而是先有生产关系才有货币的职能。货币可以反映经济关系,但货币本身不是经济关系。自从货币产生以来,商品交换的社会过程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制度,由于社会经济条件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货币反映的生产关系也不同。

从历史角度看,交换发展的过程可以浓缩为价值形态的演化过程。货币的价值形式从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或总和的价值形式到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经历了一个历史沿革的变迁。从这一发展过程可以看出:首先,货币是一个历史的经济范畴,是随着商品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产生的。其次,货币是商品经济自发发展的产物,而不是发明。再次,货币是交换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矛盾发展的结果。

货币之所以能够体现出一定的生产关系,是因为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存在的条件下,生产决定交换,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了产品的生产和占有关系,决定了生产的性质,并通过商品的交换过程,体现出特定的生产关系。一定社会制度下的商品生产,都带有该社会形态中的生产关系,并通过交换反映出来。货币是商品交换中的重要媒介,属于交换领域,因此,该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也必然在货币交换中得到反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