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古典文献研究下卷成果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古典文献研究下卷成果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庭堅《跋東坡寫老杜岳麓道林詩》:書真印僞,不可解也。[60]按此詩爲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詩,根據黄庭堅的鑒定,此卷當爲蘇軾親筆書寫,只可惜上面蘇軾的印章是僞造的。另外其書《屏迹三首》其一、其二,書《負薪行》,書《寄韋有夏郎中》及《後出塞五首》其五,先録杜詩而後題尾之體例與所書《堂成》一詩正同,亦可爲蘇軾“書”杜詩之一證。[6]《蘇軾佚文彙編》卷五《題杜子美榿木詩後》。

《岳麓山道林二寺行》古典文献研究下卷成果

黄庭堅《跋東坡寫老杜岳麓道林詩》:

書真印僞,不可解也。若有人捕得,可於子瞻處請數枝竹木充賞。[60]

按此詩爲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詩,根據黄庭堅的鑒定,此卷當爲蘇軾親筆書寫,只可惜上面蘇軾的印章是僞造的。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文學院)

【注释】

[1]基金項目:2014年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科研項目“歷代書目著録杜集彙考”。

[2]張志烈等主編《蘇軾全集校注》卷六九,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7892—7893頁。

[3]《蘇軾全集校注》卷七○,第7908—7909頁。

[4]《蘇軾全集校注》卷六七《辨杜子美杜鵑詩》、《記子美八陣圖詩》、《記子美陋句》、《記子美逸詩》、《評子美詩》及卷六八《書參寥論杜詩》諸題跋,亦爲蘇軾專門評論杜甫之詩,但觀其體例,恐怕不是蘇軾有意書寫杜詩的,故爾從略。本文叙録蘇軾所書杜詩,除了下文前四首有明確的著録外,其他則以《蘇軾全集校注》中專門提到杜詩並標有“書”字者方爲東坡書翰杜詩的作品。從實際情况來看,如東坡書《江畔獨步尋花七絶句》其六云:“此詩雖不甚佳,可以見子美清狂野逸之態,故僕喜書之。”書《寄韋有夏郎中》云:“廣州舶信到,得柴胡等藥,偶録此詩遣悶。”書《寄贊上人》云:“定國求余爲寫杜子美《寄贊山人詩》,且令李伯時圖其事。”書《秋雨歎三首》其一云:“余偶至其齋中,書杜子美《秋雨歎》一篇壁上。”這些杜詩確爲東坡書寫,正與標題中的“書”字對應。另外其書《屏迹三首》其一、其二,書《負薪行》,書《寄韋有夏郎中》及《後出塞五首》其五,先録杜詩而後題尾之體例與所書《堂成》一詩正同,亦可爲蘇軾“書”杜詩之一證。

[5]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第33卷《蘇軾》,榮寶齋出版社,1991年,第140—144頁。

[6]《蘇軾佚文彙編》卷五(《蘇軾全集校注》第二十册,第8708—8709頁)《題杜子美榿木詩後》。

[7]臺北故宫博物院編《蘭千山館法書目録》,1987年。

[8]蕭滌非主編《杜甫全集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年,第1926—1930頁。

[9]《大觀録》云“惜胡(長孺)、王(執謙)、黄(玭)三跋僞迹”,今人徐邦達《古書畫過眼要録》認爲“可信”(徐邦達《古書畫過眼要録》,湖南美術出版社,1987年,第214頁)。

[10]《古書畫過眼要録》,第213—214頁。

[11]《杜甫研究學刊》2007年第2期,第75—76頁。

[12]馮至《杜甫傳》,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第95頁。

[13]〔唐〕杜甫撰,〔清〕錢謙益箋注《錢注杜詩》,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400頁。

[14]〔宋〕胡仔纂集,廖德明校點《苕溪渔隱叢話前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第94頁。

[15]《中國書法全集·蘇軾卷》,第461頁。張龍飛主編《蘇東坡黄州書法集》(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年,第22—25頁)收録此帖。曹寶麟《中國書法史·宋遼金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107—109頁)、趙權利《蘇軾》(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44—145頁)等均將此帖歸爲蘇軾被貶黄州時書寫。

[16]《錢注杜詩》卷十一《堂成》引宋子京《益州方物記》:“慈竹别有一種,節間容八九尺者,曰籠竹。”第373頁。

[17]《蘇軾全集校注》卷六九《題自作字》:“東坡平時作字,骨撑肉,肉没骨,未嘗作此瘦妙也,宋景文公自名其書‘鐵綫’,若東坡此帖,信可謂云爾已矣。”第7880—7881頁。

[18]《中國書法全集·蘇軾卷》,第185頁。

[19]劉奇晉認爲:“此帖用意精到,同於《書杜甫堂成詩帖》、《前赤壁賦》等,當爲黄州時作。”(《中國書法全集·蘇軾卷》,第470頁)。張龍飛主編《蘇東坡黄州書法集》收録此帖,第78—79頁。

[20]《中國法帖全集》第六册,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第152—153頁。

[21]《杜甫全集校注》卷十九,第5571—5574頁。

[22]《全唐詩》卷八十二,中華書局,1985年,第883頁。

[23]《杜詩詳注》卷二十二繫此詩於公安時期,《宋本杜工部集》卷十七、《錢注杜詩》卷十七將此詩繫於《移居公安縣敬贈衛大郎》前,從版本角度看此詩當歸於荆州詩内。

[24]《中國書法全集·蘇軾卷》,第231頁。

[25]《中國法帖全集》第六册《宋東坡蘇公帖》,湖北美術出版社,2002年,第152—153頁。

[26]《杜甫全集校注》卷十一,第3293—3299頁。

[27]《蘇軾全集校注》卷五九《與鞠持正書》:“蜀人蒲永昇臨孫知微《水圖》,四面頗爲雄爽。杜子美所謂‘白波吹素壁’者,願掛公齋中,真可以一洗殘暑也。”第6530頁。

[28]《中國書法全集·蘇軾卷》,第489頁。《蘇軾全集校注》卷六八《題憩寂圖詩》云:“元祐元年正月十二日,蘇子瞻、李伯時爲柳仲遠作松石圖,仲遠取杜子美詩‘松根胡僧憩寂寞,龐眉皓首無住着。偏袒右肩露雙脚,葉裏松子僧前落’之句,復求伯時畫此數句爲《憩寂圖》。子由題云:‘東坡自作蒼蒼石,留取長松待伯時。只有兩人嫌未足,兼收前世杜陵詩。’因次其韻云:‘東坡雖是湖州派,竹石風流各一時。前世畫師今姓李,不妨題作輞川詩。’文與可嘗云:‘老夫墨竹一派,近在徐州。’吾竹雖不及,石似過之。此一卷公案,不可不令魯直下一句。”後有黄庭堅跋語:“或言子瞻不當目伯時爲前身畫師,流俗人不領,便是詩病。伯時一丘一壑,不減古人,誰當作此癡計。子瞻此語是真相知。魯直書。”(第7647頁)此當是東坡諸人題畫論藝之真实寫照,劉奇晉將此詩繫於元祐二年左右比較可信。(www.xing528.com)

[29]《雲煙過眼録》,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二册,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年,第151頁。

[30]《杜甫全集校注》卷二,第549頁。

[31]《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十四,第94頁。

[32]《蘇軾全集校注》卷六七,第7526頁。

[33]《杜甫全集校注》卷十八,第5274頁。

[34]又案此詩,《宋本杜工部集》卷六,《錢注杜詩》卷五正文亦作“宫中”,注云:“一作中宫,一作中官。”《杜詩詳注》卷二十據此正文改作“自平中官吕太一”亦過,蓋東坡書此詩並未作“中官”,其用意在於辨析“吕太一”爲中官之人名而已。

[35]《蘇軾全集校注》卷六七,第7527頁。

[36]《杜詩詳注》卷十四引《西湖志》:“宋孝宗時有蜀士新選縣令,帝問以蜀中風景,令對云:‘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帝大稱賞。次日,宰相召問所對之語從何得來,答云:‘夢中所記。’宰相云:‘子當速去。倘再召,恐無以復應。’數日後,帝果宣召,而令已出國矣。”(第1252頁)

[37]參見《杜甫全集校注》卷十二,第3498頁。

[38]《蘇軾全集校注》卷六七,第7528頁。

[39]《杜甫全集校注》卷六,第608—614頁。

[40]《蘇軾全集校注》卷六七,第7529頁。

[41]《杜甫全集校注》卷八,第2227頁。

[42]《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十四,第94頁。

[43]《蘇軾全集校注》卷六七,第7530頁。

[44]《杜甫全集校注》卷九,第2530—2537頁。

[45]《蘇軾全集校注》卷六七,第7536頁。

[46]《蘇軾全集校注》卷六七,第7575頁。

[47]《杜甫全集校注》卷十二,第3550—3552頁。

[48]《蘇軾全集校注》卷六七,第7579頁。

[49]《杜甫全集校注》卷十二,第3583—3586頁。

[50]《蘇軾全集校注》卷七○,第7928頁。

[51]《杜甫全集校注》卷六,第1498頁。

[52]《蘇軾全集校注》卷七二,第8222頁。

[53]《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卷六,第38—39頁。按引杜詩“皆”,《杜甫全集校注》卷二作“秋”。

[54]《秋雨嘆》其二、其三:“闌風長雨秋紛紛,四海八荒同一雲。去馬來牛不復辨,濁涇清渭何當分。禾頭生耳黍穗黑,農夫田父無消息。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許寧論兩相直。”“長安布衣誰比數,反鎖衡門守環堵。老夫不出長蓬蒿,稚子無憂走風雨。雨聲颼颼催早寒,胡雁翅濕高飛難。秋來未曾見白日,泥污后土何時乾。”見《杜甫全集校注》卷二,第465—471頁。

[55]按此條又見蘇軾《答賈耘老書》:“老杜云:‘張公一生江海客,身長九尺鬚眉蒼。’謂張鎬也。”《蘇軾全集校注》卷五七,第6323頁。

[56]《蘇軾全集校注》卷六七,第7537—7538頁。五詩依次爲:《悲陳陶》、《北征》、《洗兵馬》、《遣興五首》其三、《後出塞五首》其五。

[57]三詩分别見《杜甫全集校注》卷四第946頁,卷五第1253、1398頁。

[58]《杜甫全集校注》卷三,第645页。

[59]〔唐〕杜甫著,〔清〕仇兆鰲撰《杜詩詳注》卷四,中華書局,1999年,第291頁。

[60]〔宋〕黄庭堅著,劉琳等校點《黄庭堅全集》,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1583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