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层面人才流动理论的影响

区域层面人才流动理论的影响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效率性人才流动理论。效率性人才流动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定量化指标判别人才流动的必要性。这一重要指标就是边际劳动生产率,其计算公式如下:在公式(2.1)中,P表示边际劳动生产率,Δω表示人才变动数量,Δq表示由于人才变动所带来的产量变动。边际劳动生产率下降,说明该区域人才的增加所带来的单位产出下降,需要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过剩的人才流出该区域以保证产出效率。

区域层面人才流动理论的影响

(1)配第—克拉克定理。

配第—克拉克定理揭示了就业人口随经济发展在三次产业中的演变规律。17世纪,威廉·配第在对英国的社会生产结构和就业情况进行统计研究后发现,社会生产结构随着经济发展悄然发生变化,有形资产生产比例逐渐下降,无形资产的创造比例逐渐上升。与此同时,劳动力也逐步由农业流向工业,进而又由工业流向工商业。在此基础上,1940年科林·克拉克应用英国20个国家部门的时间序列数据测算了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分布的变动趋势,分析了劳动投入和总产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理。其内容具体表述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相对比重不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相对比重不断上升,最终第三产业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相对比重将超过第一、第二产业。同时,该定理还指出这种演变发生的原因是三次产业间的相对收入差异。第一产业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原因是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和对农产品的相对需求下降。第二产业劳动力向外转移的原因是第二产业劳动产出是三个产业中最快的,但是第二产业产品的需求是比较稳定的,因此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会减少。而第三产业的情况与第二产业的情况相反,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第三产业产品需求的增长大于第三产业劳动生产效率,所以劳动力会由第二产业流向第三产业。有学者用配第—克拉克定理对照印度的产业结构演化过程,分析印度产业结构变化和劳动力流动的规律,这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和劳动力合理流动有一定启示作用,我国应该注重制造业等实体经济,不能盲目地过于注重发展服务业(孙晓华,2020)。还有学者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从产业结构的角度,运用时间序列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了湖北产业结构变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第三产业对湖北经济增长的影响最为显著,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湖北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相关政策建议(Wang,2017)。

(2)效率性人才流动理论。

效率性人才流动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定量化指标判别人才流动的必要性。这一重要指标就是边际劳动生产率,其计算公式如下:(www.xing528.com)

在公式(2.1)中,P表示边际劳动生产率,Δω表示人才变动数量,Δq表示由于人才变动所带来的产量变动。边际劳动生产率下降,说明该区域人才的增加所带来的单位产出下降,需要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过剩的人才流出该区域以保证产出效率。反之,边际劳动生产率上升,说明该区域人才的增加所带来的单位产出增加,可以通过采取相应措施引导人才流入该区域以高效地提高产出。因此,效率性人才流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决策者应该从提高“投入—产出”效率的角度出发,采取措施引导人才由边际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流入边际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部门。

(3)库兹涅茨的选择性理论。

库兹涅茨(1958)从经济发展和人才内部流动的相互作用角度论述了人才流动选择问题,这一理论可以从宏观角度解释人才流动趋势的变化。该理论首先假设人才是喜好风险的群体,这一群体具备足够的能力和素质与过去所处的环境进行快速分离,并且能够迅速适应和融入新的环境。因此,当出现更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及个人收入诱惑时,这一群体便选择流动到经济增长的中心。人才群体的涌入促进了经济的持续增长,进而不断吸引人才选择流入该区域。这一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工作移民这一群体,同时较好地阐释了人才集聚和经济发展的内在作用机理。根据库兹涅茨的理论,这种由经济发展和人才相互作用所催生的自发的流动模式是最有效的。当然由于假设条件的局限,该理论还存在一定的缺陷,于是后继的研究者引入人口无限性的概念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完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