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才流动理论对个体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影响

人才流动理论对个体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影响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场论从系统、整体和动力的角度阐释了人才流动的原因。图2.3勒温场论作用机理库克曲线。库克经过研究后提出,组织应该采取调整员工的工作部门、引入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和任务等措施引导人才流动以维持组织的创造力。图2.4库克曲线资料来源:谢晋宇.员工流动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投资—收益理论。此时,该人才为了改变其经济地位下降的现状便具备了流动的动机。

人才流动理论对个体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影响

(1)场论。

该理论是勒温借鉴磁场理论提出的,主要用以评价个体绩效。其数学表达式为:

在公式(2.3)中,B代表人才绩效,f代表协调度函数,P代表能力场,E则代表环境场。如图2.3所示,P不仅包含个体的专业能力,也包含一个人心理环境,例如动机、意志、价值观及兴趣等;E不仅包含个体所处的外部环境,也包含个体的心理环境。由此可见,个体的工作业绩不仅取决于其自身能力,而且取决于其所处的综合环境。一个人一旦处于一个不合适的环境(例如工作条件恶劣、专业不对口、不公平的组织环境、上下级关系不和谐、知识才华不被尊重等),他的能力难以发挥、才能难以施展。此时,个体为了更好地发挥个人才能、实现自身价值,唯有选择流出现有的环境,流入更适合自身的新环境。场论从系统、整体和动力的角度阐释了人才流动的原因。

图2.3 勒温场论作用机理

(2)库克曲线。

美国学者库克(Kuck)在经过走访调研和对经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后绘制出一条毕业研究生参加工作后的创造力曲线,如图2.4所示。相关人才在经过研究生期间的学习和实践后,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实践技能,因此在步入工作岗位时,该个体的创造力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经过磨合、培训及不断的探索和学习,加之对于新工作的新鲜感和新环境所带来的挑战和激励,该个体的创造力在参加工作后的1.5年里进入了快速增长阶段(AB段);在随后的1年里,随着该个体工作经验的日益丰富,从而进入了成果产出的黄金阶段,但是伴随着重复性工作所带来的乏味感,其创造力也在逐渐下降(BC段);之后1.5年里伴随着工作不能带来挑战、组织激励不能激发该个体的积极性,其创造力进入衰退期(CD段),最终稳定在较低水平(DE段)。库克经过研究后提出,组织应该采取调整员工的工作部门、引入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和任务等措施引导人才流动以维持组织的创造力。同时,人才个体也应该通过更换新的工作环境、尝试挑战性的新任务来保持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www.xing528.com)

图2.4 库克曲线

资料来源:谢晋宇.员工流动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3)投资—收益理论。

1961年,舒尔茨(Schultz)在其代表性论著《人力资本投资》中系统地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阐述,该理论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将个人和家庭为适应就业机会所进行的迁移和流动活动视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舒尔茨的这一观点能够较为合理地解释人才流动的原因:将人才流动前所能获得的收入和所产生的一切现金和非现金费用视为投资,而流动后所获得的纯收入视为收益,那么人才是否选择进行流动取决于流动后的收益是否大于其选择流动行为的投资。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对人才流动行为进行量化研究,Da Vanso(1990)通过文献梳理和走访调研,在对人才流动成本和人才流动收益的构成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后得出:①人才流动成本主要包括人才流动所发生的交通成本和心理成本、获得流动所需信息的信息成本、由于流动所放弃的原工作的收入以及在流出地区的财产损失等;②人才流动收益主要包括流动后所带来的工资收入的提升、福利待遇水平的提高、更好的医疗公共设施以及更适宜生活人文地理气候环境等。这一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在流动人才里青年人才所占比重较高的原因,因为青年人才流动的成本相对较低,并且流动后有较长的时间可以用来提高人才流动收益。

(4)相对经济地位变化理论。

相对经济地位变化理论综合了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指出经济个体不仅根据其内在期望生活标准,而且还会以周围平行个体的经济状况作为参照,从而对比衡量自己的经济地位(谭清美,2000)。因此,当人才做出其相对经济地位下降的判断时,这种判断不仅是反映在经济层面,同时也是反映在其心理感知层面。此时,该人才为了改变其经济地位下降的现状便具备了流动的动机。美国著名人口经济学家伊斯特林最早应用该理论解释了城乡之间人口的流动现象。后来斯塔克应用相对经济地位变化理论阐释了收入与人才流动的关系,他认为那些按照当地标准导致相对经济地位下降的人才更容易发生流动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