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体行为变革:平衡实用与公平的原则

个体行为变革:平衡实用与公平的原则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时,个体一方面开始将公平原则引入“实用和产出原则”的应用当中,避免因满足一己私利而损害他人利益;另一方面,离家独立、承担责任的意愿和能力只是进入后世俗阶段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道德发展并非直线过程,也可能出现停滞和倒退现象。

个体行为变革:平衡实用与公平的原则

发展心理学家拉波维奇-菲夫(Labouvie-Vief,1986)认为成人能更有效地利用过去的经验,在思维上会出现一种整合和多维的倾向,同时还具有实用主义的适应策略,减少了对逻辑方法的依赖。具体表现出对不确定的、矛盾的、不全面的信息进行处理,因为人们在成年早期将频繁地面对包含这些信息的模糊事件,单纯依靠形式运算思维的逻辑推理水平则可能使人陷入窘境,适度地结合经验,运用类比、比喻等方式进行比较,才有助于发展对抗社会谬论和解决矛盾事件的应对方法。

在成年早期的各种生活事件中,如大学中的求学经历往往有利于个体积累更多经验,从而扩展、修正或质疑原有的价值系统,坚持或放弃一些来自家庭的观念和传统并引入新的价值要素。除了重新审视自身价值系统以外,个体同样会开始关注社会对于自身的意义和自己所处的社会位置,加入相应的社会团体、选择适合自身的服务机构和娱乐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精神信仰的发展也是个体探索并完善自身信念系统的重要过程,在探讨人生意义、目标和方向的同时,通过个体承担伦理义务并以符合自身价值、信念的方式行动而得以实现。正是通过精神信仰,自我、他人与社会,乃至“终极存在”的不同层面的价值才有可能获得整合。在实践意义上,可以说我们关于自身和世界的信仰便是精神,它唤起我们的感知并指引我们行动,最终成为我们的个人现实。这就可能引发下面的问题:如果个体在摒弃原有信念体系后未能及时建立新的信念和目标,他很可能陷入消极和迷惘状态,对未来失去信心和前进动力,尤其需要根据个人的价值观和信念对所处境遇和问题进行比较抉择时,后形式思维的存在性更加重要。(www.xing528.com)

道德发展方面,作为认知活动的调节,成年早期的个体进入科尔伯格理论中的后世俗阶段,表现为道德决策更具自主性、更能深入地思考伦理原则、出现内化的“道德良知”、从社会赞许所驱动的顺从行为转向主动的价值完善和行为选择、发展出对于更高层面系统和社会的意识、认识到社会规范的情境及主体特殊性等。此时,个体一方面开始将公平原则引入“实用和产出原则”的应用当中,避免因满足一己私利而损害他人利益;另一方面,离家独立、承担责任的意愿和能力只是进入后世俗阶段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道德发展并非直线过程,也可能出现停滞和倒退现象(科尔伯格,2004)。但也有研究者指出,上述的道德发展理论具有性别偏向:不同性别的社会化过程导致了侧重公正观的男性视角和侧重关爱观的女性视角。换言之,男性的道德思维更多地基于以权利和义务为核心的规范,女性则更为关注人类的幸福(Gilligan,198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