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京剧欣赏:面具与脸谱的联系

京剧欣赏:面具与脸谱的联系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具与中国古代的“傩”有着内在的联系。傩是一种宗教形式,傩的面具多表现鬼神,鬼神是什么样子,谁也没有见过,所以傩的面具基本上属于想象。据资料证明,净行脸谱出现于元代。而且,此时中国戏曲的大面(净)、二面(副净)、三面(丑)三个人物行当已经初步形成,人物行当分工的明确化,非常有利于各行当人物特点、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京剧欣赏:面具与脸谱的联系

最早的脸谱形式可以追溯到北齐兰陵王所使用的面具。面具与中国古代的“傩”有着内在的联系。傩是一种宗教形式,傩的面具多表现鬼神,鬼神是什么样子,谁也没有见过,所以傩的面具基本上属于想象。虽然很丰富,但所展示的画面是静止的,只能表现一种表情,用于驱鬼等场合还可以,用于戏曲演出就显得很单调、贫乏。所以到了唐宋时代,戏曲人物就有了涂面化妆。涂面化妆开始是用于滑稽人物,画面、线条都很简单,追求的是幽默、滑稽的效果,这种涂面化妆后来就发展成了丑行人物的丑扮。

据资料证明,净行脸谱出现于元代。从元杂剧开始,中国戏曲由滑稽、调笑走向正剧化。元杂剧剧目丰富,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塑造了一大批性格豪放、严正或粗犷的人物形象,如《单刀会》中的关羽、《陈州放粮》中的包公、《李逵负荆》中的李逵等。这些人物如果按照俊扮的化妆方法,难以展示其不同于常人的性格特征;如果按照丑扮的化妆方法,又会对人物形象有所歪曲。由此,艺人们创造了这种全新的脸谱式的化妆方法,与其他的人物形象有了根本的区别。在山西洪洞县明应王殿的戏曲壁画上,就保留有这样一个脸谱,这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早期戏曲脸谱。与现在的脸谱相比较,手法是相当简单的,脸是粉色,主要是在眉、眼处做了重点描画,使人物有一种威严感,但与现代脸谱的渊源关系是非常明确的。(www.xing528.com)

脸谱得以全面发展是在昆山腔、弋阳腔盛行以后,因为明代传奇剧目增多,涌现出大量的传奇性人物,给这些人物以脸谱式的化妆可以与其他人物区别开来。而且,此时中国戏曲的大面(净)、二面(副净)、三面(丑)三个人物行当已经初步形成,人物行当分工的明确化,非常有利于各行当人物特点、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到京剧时期,净行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明确、细化,有了唱功与做功之分,推动了脸谱艺术的多样化和精致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