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黄梅戏风貌:整理上演古典名剧的特点

黄梅戏风貌:整理上演古典名剧的特点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近几年来,省黄和市黄成功的整理和上演的一系列古典历史名剧,再现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舞台艺术人物形象,为黄梅戏向更高层次的挺进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一)黄梅戏整理上演古典名剧的一般情况《陈州怨》是一部包公戏。省黄整理加工并成功上演的又一部古典历史名剧是感天动地的《窦娥冤》。将唐代的李杨爱情故事搬上舞台,是省黄加工整理古典历史名剧的又一重大举措。

黄梅戏风貌:整理上演古典名剧的特点

黄梅戏虽然是一个年轻的地方剧种,但依靠自身的艺术魅力,已经走出安徽、走向全国、走向海外,知名度与日俱增。黄梅戏的家底并不厚实,能否驾驭重大的历史题材,表现有一定艺术深度和难度的古典历史名剧,是检验其艺术表现能力和艺术魅力的重要窗口。在这方面,省黄为黄梅戏艺术作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最近几年来,省黄和市黄成功的整理和上演的一系列古典历史名剧,再现了一系列有重大影响的舞台艺术人物形象,为黄梅戏向更高层次的挺进作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

最先被搬上黄梅戏舞台的是古典历史名剧《桃花扇》。《桃花扇》是清人孔尚任(1648—1718)的代表性作品。该剧以明末清初改朝换代这一重大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着重刻画了不同人物的政治倾向和表现。通过候朝宗与李香君之间爱情的发生发展和破碎这一主线,通过赠扇、题扇和撕扇等这一象征性情节的戏剧化处理,艺术地表达了作者赋于主人公爱情悲剧中的政治意义。该剧是一曲深刻的富有爱国主义倾向的爱情悲剧,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1959年,为了向国庆10周年献礼,省团首次排演了古典历史名剧《桃花扇》,女主人公李香君由著名黄梅戏演员严凤英扮演。严凤英当时如日中天,她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了创作。她以委婉凄凉的演唱和不温不火的表演,在黄梅戏舞台上首次较好的塑造了爱国胜于爱情的李香君形象。40多年后的今天,省团又复排了《桃花扇》,李香君由吴亚玲扮演。一台新人,满台生辉,并摄制成VCD,使《桃花扇》这一古典历史名剧在黄梅戏艺术观众群中得以广泛的传播。

(一)黄梅戏整理上演古典名剧的一般情况

陈州怨》是一部包公戏。我省戏剧作家陈望久先生加工整理。作者将古典历史名剧《陈州粜米》与另一部反映包公的戏《赤桑镇》即《包公赔情》巧妙的合二为一。整理改编做到了天衣无缝,无懈可击。《陈州粜米》是元杂剧中最为优秀的公案戏之一,也是古代包公戏中的名剧,原作者不详。《赤桑镇》讲的是包拯大人杀了亲侄包勉以后,派王朝马汉约见嫂娘到赤桑镇长亭,为其诉说包勉贪赃枉法以至被杀,以此向嫂娘说明及赔情。加工整理后的《陈州怨》的故事,情节大体未变。故事梗概是这样的:宋仁宗年间,陈州大旱三载,六谷颗粒无收。州官刘德林、杨金吾吞赈贪赃、大斗收银、小斗粜米。包拯之侄,新科探花包勉钦放陈州粮道,主持赈济。但被刘德林、杨金吾暗设圈套,拉拢下水,于是三人合伙违法,并用紫金锤将状告他们的张敝古打死。张敝古之女张娥进京告状,包拯不徇私情、秉公而断,拒绝了王延龄的劝解和嫂娘的求情,大义灭亲,执意铡了包勉,后经包公详细解说和赔情,嫂娘给予了理解。《陈州怨》与《陈州粜米》相比,虽然只是更换了一两个人物姓氏,调整一两条人物关系,但立意更加高远,突出并加重了一个“怨”字,使思想主题更为深刻。《陈州怨》共有10场戏,通过一步步的铺垫交待与发展,到第十场“铡侄赔情”,戏进入高潮,使这一历史悲剧得以透彻的展现。整台戏在生与死、怨与冤、爱和恨、法与情、情与义、官与民的交织交融中,集中表现了一个“怨”字。包勉怨恨叔父六亲不认,嫂娘怨恨夫弟忘恩负义,包龙图怨恨小包勉我行我素、无法无天。张敝古父女怨恨赃官横行,暗无天日。《陈州怨》的整理加工和上演是成功的,它丰富了戏容、强化了戏剧矛盾、拓展了故事情节,从廉洁从政、执法如山到大义灭亲,丰富了包公的形象,使全剧的思想主题更为典型深刻,更有动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墙头马上》是省黄整理加工和上演的又一部古典历史名剧。2001年参加了在西安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戏剧节,并获一系列奖项,扮演李千金的吴亚玲还是梅花奖得主。《墙头马上》是宋元杂剧中的优秀的代表性作品。作品的思想主题是对封建礼教和门当户对婚姻的有力否定,反映和表现了男女自由爱情、自主婚姻等社会现实与主观愿望的矛盾。作者白朴(1226—1312)。整理改编者陈望久先生倾其心血,对原杂剧进行了删繁就简的重新疏理,突出和强化了裴少俊与李千金之间的一见钟情,冲破家庭阻力,从而导致未婚先孕、深院藏子的情爱主线。经多方努力创造更新,做到了黄梅戏艺术化,较好的保持和维护了宋元传奇杂剧的神韵和风貌。值得一提的是,省黄将《墙头马上》搬上舞台见诸观众属首创,没有借鉴余地。经过了大量的艰苦的二度创作,演出获得成功。现已制成VCD,相信会有高论。省黄整理加工并成功上演的又一部古典历史名剧是感天动地的《窦娥冤》。《窦娥冤》是古典悲剧中的著名的传奇大作,其传奇故事千百年传颂。作者关汉卿(元化杂剧作家),是流芳百世名扬中外的大戏剧家,著有杂剧六十余种,《窦娥冤》是其杰出的代表。关氏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将社会与人生悲剧集中于窦娥一身,使窦娥冤及“六月大雪”、“三年大旱”、“血溅白绫”,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宋元杂剧传奇中的绝笔,省黄不畏艰难,成功的将其搬上了舞台。窦娥由年青演员周源源扮演。周小姐的唱念做打,紧扣人物身世和心灵,较好的完成了这一重任,不愧为省黄的后起之秀。将唐代的李杨爱情故事搬上舞台,是省黄加工整理古典历史名剧的又一重大举措。在古代历史名剧中,以唐明皇李隆基与其爱妃杨玉环爱情故事为题材的,较早的有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772—846)的长诗《长恨歌》,戏剧家白朴(1226—1312)的《梧桐雨》,戏剧家洪昇(1645—1704)的《长生殿》。后两者为著名的宋元杂剧。三部作品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以李杨爱情的萌发、发展及结局为主线是共同点。不同点则是有的对李隆基不问朝政、专心女色而导致安史之乱,采取的是批评态度,有的则是歌颂其对爱情的忠贞。省黄整理加工并上演的《长恨歌》,是以白居易同名长诗为基础,进行了再创作。该剧在江山兴废、朝政、战乱、伦理、生死与爱情的矛盾交织中,塑造李杨的人物形象。作品注重将情节写实性与思想倾向的写意性的结合,较好的表现了在更大的社会历史和政治背景下展现李杨的悲剧。该剧紧贴时代要求,属大制作。在舞美、灯光、服饰、唱腔、表演等一系列问题上都有所创新。由省团的扛鼎演员黄新德、李文分别扮演李杨。演出获得成功,在全国第十一届文化节上获文华奖,李文获梅花奖。除以上点评的五部大戏外,黄梅戏还将王实甫(活动于元元贞、大德时期)创作的元杂剧《西厢记》,改编为黄梅戏电视剧。将汤显祖(1550—1616)的《牡丹亭》中的《游园惊梦》一折,搬上黄梅戏舞台。还曾将马致远(1250—1321或1324)的元杂剧《汉宫秋》,整理改编为黄梅戏广播剧。黄梅戏整理上演古典历史名剧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黄梅戏艺术的表现能力和实力水平也得到了检验,但与其丰富的古典历史名剧数量相比,影响和成就还是不够的。作为局外人,笔者衷心地希望有更多的古典历史名剧展现在黄梅戏舞台上。

《琵琶记》,作者高明(约1301—1359),字则诚,号东嘉,又号菜根道人,瑞安(今浙江省)人。《琵琶记》是宋元南戏的重要作品。《琵琶记》与《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并称为五大传奇,其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都很高。千百年来,《琵琶记》在演出传播的过程中不断改换名称,有时叫《赵贞女》,有的地方叫《赵五娘上京》。南陵县和岳西县剧团都演出了这部戏,我们先对它的内容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评析。《琵琶记》的剧情大意是:东汉陈留县秀才蔡伯喈,家境一贫如洗,刚刚完婚6个月,遵父命上京赶考,金榜题名,高中状元。牛丞相为了独女牛桂香的婚姻,依仗权势,强迫招蔡为婿。蔡在坚辞不肯的情况下,只好屈从。此时,陈留县连续3年灾荒,蔡伯喈的妻子赵五娘在家度日如年,想尽一切办法供养公婆,自己吃糠咽菜,省出米来给公婆吃,最后公婆还是活活饿死。赵五娘用手垒坟,埋葬了公婆,怀抱琵琶,唱着小调,沿途乞讨,独自一人上京寻找毫无音信的丈夫。历尽艰辛,几经周折,终于在牛府找到了丈夫。不料丈夫已与牛丞相之女牛桂香结婚。牛桂香得知赵五娘就是蔡郎的前妻,并受尽千辛万苦后,在禀告父亲赵五娘做大房,自己做二房不允的情况下,毅然决然来到尼姑庵削发为尼,以成全蔡伯喈与赵五娘的离散破碎的婚姻,于是使蔡赵得以夫妻团圆。《琵琶记》的作品内容是丰富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剧中赵五娘等人物所共同承受着时代委屈和社会苦难,以及家庭的磨难和“子孝妻贤”的做人伦理,千百年来为世世代代的戏曲观众和文学爱好者所景仰和共鸣。《琵琶记》的艺术成就之一是全力构造了一个把苦情、恋情、悲情、怨情融为一体的情境。使人之常情即同情、侧隐之心在特定的情境中得到了尽情的发挥。全剧所创造的情境的核心是一个怨字,蔡母怨蔡公不该让儿子离家上京赶考;蔡公怨儿子不该3年不归,丢妻弃父母;赵氏怨夫婿;牛氏怨严父;蔡伯喈怨试怨婚怨及第;牛丞相怨女儿牛桂香不理解父母心。在一片怨情怨心怨境中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表达。《琵琶记》的艺术成就之二是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封建社会伦理纲常规范的鲜明人物形象。《琵琶记》尽管带有浓厚的儒家做人思想和旧社会的伦理纲常色彩,但它塑造的人物形象是鲜明的个性化的。蔡伯喈是一个软弱、妥协、动摇、屈服于权势和礼教的知识分子形象,但剧中极力塑造的是一个既忠又孝、又有情愫的形象,他丢妻弃家是在辞试辞官辞婚都不行的情况下发生的,一切都是“三不从”引起。剧中塑造的赵五娘是十分成功的。她善良、勤劳、坚强,敢于承担苦难和富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她对公婆的供养和她自己的悲惨遭遇,深深地引起人们对她的无限同情,她具有我国古代社会妇女的传统美德,是贤妻良母惠媳的典范。作品还成功地塑造了牛桂香、张广才等人物形象。《琵琶记》的艺术成就之三是作品主旨的“高台教化”和“倡风感化”。作品具有鲜明的思想倾向性,就是要弘扬儒家伦理思想和封建社会的道德纲常。作品通过一系列典型情境的渲染,演绎出了一幕幕感人肺腑的事件。通过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达到了吸引人、感染人、教育影响人的目的。总之,《琵琶记》是一部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对后世文学、史学、戏曲文化等都有一定的影响。另外,宋元南戏中的五大传奇之一的《白兔记》,明传奇《鹦哥记》、《红梅记》,元杂剧《萧湘夜雨》等也很值得剖析和品味,这里从略。(www.xing528.com)

以上介绍的是省级文化团体对古典历史名剧的整理和上演。除此以外,我们还欣喜的看到,一些县级黄梅戏专业剧团在整理传播古典历史名剧方面也作出了积极的努力。由南陵县黄梅戏剧团演出,安徽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一批黄梅戏剧目中,就有不少经久流传艺术生命力不朽的古典历史名剧。如《王三姐》(又名《王宝钏》)、《赵五娘上京》(又名《琵琶记》或《赵贞女》)、《李三娘》(又名《白兔记》、《狸猫换太子》)、《风筝情》(又名《风筝误》)、《白灯记》(又名《孙自高卖水》或《小艾铺床》、《彩楼记》)、《罗成招亲》(又名《罗成大战九江口》或《罗成叫关》)等。无独有偶,几乎同时,岳西县黄梅戏剧团也上演了一批古典历史名剧,并由安徽文化音像出版发行。如《萧湘夜雨》、《赵五娘进京》、《梅花魂》(又名《二度梅》)、《玉蜻蜓》、《龙凤环》(又名《龙凤怨》)、《柳玉娘》、《秋胡戏妻》、《李慧娘》(又名《红梅记》)。这些戏尽管是历史的、古典的,但具有广泛的人民性和强烈的世俗性,因而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感化教化功能,深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交口称赞。同时,这些戏多以家庭生活为背景,表现了鲜明的民俗民风,抒发了平民百姓特别是女子的苦情、悲情、怨情、冤情和不幸,在俗而不凡俗中见奇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反映了正直世俗的伦理思想和农家平民的生活理念及精神境界。以戏剧题材、情节情境、人物形象、思想内容和艺术欣赏品位,都既适合中小艺术团体上演和表现,又适应了广大戏迷观众特别是具有传统精神文化气质的中老年观众的欣赏习惯和要求。这些戏一出台或VCD一上市就受到广大戏迷的百倍欢迎,这是可想而知的。黄梅戏剧目在自己家底子并不厚实的情况下,主动积极的整理上演了一批适合本剧种风格特点的优秀古典历史名剧,应该说适应了社会的需要,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和丰富自身的剧目库存都是有积极意义的。我们为两县黄梅戏剧团作出的努力而击节赞赏。删繁就简、去文言以白话、削枝蔓强化主干,尊重古典戏曲审美文化传统,关照现代人的欣赏习惯,根据黄梅戏艺术的文化品位特点,根据现代人的生活理想和对戏曲文化的审美需求,不拘泥于原剧本的细枝末节,突出原剧的主体精神,在保持原剧中的主要人物形象、事件、情节和思想文化主题、总体风貌的基础上,力求促使古典戏剧精神现代化、历史名剧黄梅戏化。这是黄梅戏舞台整理、改编和上演这些古典历史名剧的基本原则和共同特点。

(二)整理改编和上演古典历史名剧的利弊得失

改编上演中国古典历史名剧,省市文艺团体做出了很大努力,县乡黄梅戏剧团虽然条件有限,但也积极性很高。除以上我们已经重点述评过的剧目外,还改编整理上演了许多有影响的优秀剧目。如杨显之的《潇湘夜雨》、石君宝的《秋胡戏妻》、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舍子救孤》)、施惠的《幽闺记》或《拜月亭记》、《乱世姻缘》及《洞房会》、高明的《琵琶记》(《赵五娘上京》)、周朝俊的《红梅记》(《李慧娘》)、朱皠的《十五贯》、李渔的《风筝情》(《风筝误》)等,还有如《李三娘》(《白兔记》)、《游龙戏凤》、《钟馗嫁妹》、《合同记》、《王三姐》(《王宝钏》或《彩楼记》)、《梅香》、《狸猫换太子》、《荆钗记》等等。这些戏在整理改编和上演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呈现出三大要点:其一,是删繁化简,对原剧篇幅和场次进行了大幅度的压缩,使矛盾更为集中、故事情节更为紧凑,使其剧情更加精干显明。如高明的《琵琶记》本为几十出戏,现在上演的《赵五娘上京》一般都截取七八个典型的情节进行演出,以表现赵五娘的忍辱负重性格,以及吃尽千辛万苦的人生经历。其二,是化文言为白话,去词、曲一体化和科介语言文学化。根据现代人可接受和可理解的原剧进行编创,也就是说,运用去古存今的方法,对原剧进行“现代化”。这从对原作进行改名就可以看得出来。例如,把《琵琶记》改作《赵五娘上京》,把《白兔记》称作《李三娘推磨》,把《幽闺记》称之为《乱世姻缘》。这样做既符合原作剧情又便于现代人理解接受。其三,一个最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淡化或削弱了古典名剧对戏曲意境的描写和刻画。说得更明白些,就是现代上演的古典历史名剧,往往只重视故事情节的交待,而轻视复杂情境的渲染,以及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思想感情的抒发。意境是戏曲艺术的精髓。古典历史名剧之所以是中华戏曲文化的瑰宝,就是因为其突出的特点恰恰在于,戏曲艺术是通过诗情画意的情境的创造,来表现此时此刻这一个人物的此情此意。古代许多戏曲作家高手,创造了许多佳境绝情之笔,这是我们最最应该继承的戏曲艺术遗产。如果我们今天将之削弱了、淡化了乃至丢弃了,那是痛心疾首的可惜。也就是说,在改编整理上演古典历史名剧的三种情况中,前二者是适时而必要的。仅仅注重故事情节的交待,从而忽视通过意境的渲染而抒情达意,应引起业内外人士的高度关注。《幽闺记》或《拜月亭记》是四大南戏之一。写书生蒋世隆与尚书家闺秀王瑞兰,在战乱中结成百年之好的爱情故事。根据这一基本剧情,现在有些剧团将此剧改名为《乱世姻缘》或《洞房会》,这是可以的。该剧第三十二出“幽闺拜月”是剧中之精华。昆曲曾作为折子戏,取名为“双拜月”,长期以来独立演出。这一出戏主要表现小姐王瑞兰与公子蒋世隆被迫分离后,小姐对丈夫的深情思念。清静的月夜、冷静的庭院,瑞兰坐在亭间、点起红烛、遥望天边、思绪万千、风情万种,与丫环瑞莲一起倾诉生离死别的哀怨愁思。加上瑞莲的挑逗,这一出戏剧情起伏迭宕,情趣鲜活生动、盎然引人入境深思。这就是创造意境而抒发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功效。现在上演这出戏时,有的剧团在演出时根本没有这一情节,有的虽有则未做渲染一笔带过而已。这就自觉不自觉、有意无意的,削弱了该剧的意境的艺术感染力和影响力。《潇湘夜雨》是著名的元杂剧作品。该剧表现的是主人公忘恩负义、有了新人丢旧人,并谋害前妻,道德良心皆沦丧的故事。剧情的大意是,张天觉携女翠兰赴任,中途翻船落水,父女失散。翠兰被渔民崔文远及其侄崔通救起,后成婚。崔通考取状元后另娶她人,翠兰历经千辛万苦找到崔通。他不仅不认,还诬翠兰在家与人私通,决定将其发配沙门岛,并嘱咐公差解子云中途将其害死。这是一个伤天害理、激起天怒人怨的举动。剧末第三折,作者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表现这种天怒人怨的情景,表现这种狠毒之举给翠兰带来的万般苦难。这是一出以意境取胜,唱功与做功并举的戏。剧本以遮天蔽日的乌云、飞沙走石的狂风、如麻似箭的暴雨、泥泞笞湿的崎岖道路,表现出翠兰沿途跋涉的万般艰辛,衬托出翠兰含悲忍泪、冤海深仇而又吁请无门的伤悲心情。正如翠兰在剧中第三折所唱:“这云啊,你遮天映日掩闭了郊野;这风啊,你走石吹沙折断了树木;这雨啊,你似箭杆悬麻使我十分苦辛”。最后亦唱道:“天意与人心紧相连,使我这啼泪的脸儿摆哪边,天哪天哪,我翠兰的泪点儿就如那潇湘夜雨绵绵”。在这里,翠兰呼天喊地、唱做俱佳、声情并茂,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即舞台艺术效果。但是,有些剧团在上演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一场的艺术特色,及演唱艺术即意境的创造,仅仅是一个公差牵着翠兰在舞台转两圈,示意这是在去沙门岛的路上而已。这就大大的削弱了该剧的精华,使这一剧与那一剧的独到之处难以显现。这是应该引起高度注意的。南陵县黄梅戏剧团在上演古典历史名剧《李三娘》即《白免记》时,刻意的做些添加,是很有新意的。如刘志远在瓜园里看瓜时,得到了一本天书和一把神剑。他便决定离家出走,去边关当兵打仗。李三娘得知后不允,二人难舍难分。在即将离散之际,创造了一个意境,共同抒发了生离死别之感情。这一段唱依《风尘女画家》中的“海滩别”而来。唱词是根据海滩别词曲结构写的,声腔完全就是“海滩别”的曲调。如“失去你我好像风筝断线随风走,失去你我好像离巢孤雁落荒洲,没有你谁来与我共欢乐,没有你谁来与我分忧愁”。由于“海滩别”的演唱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李三娘》一剧仿照它的词曲添加一段唱,以表达刘志远与李三娘离别的万般无奈和牵挂,实在是锦上添花、恰到好处。添加,是整理改编上演古典历史名剧时的另一种情况,笔者认为,只要做到恰到好处,也是应允的。总之,究竟如何认识整理和上演古典历史名剧,以及如何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我想,黄梅戏舞台也与其他剧种一样,其艺术的整合正处在探索和总结历史经验的阶段。

古典历史名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社会认识意义,以及史学、文学和艺术审美价值,其艺术成就对今天的戏剧舞台有多方面的借鉴作用。黄梅戏艺术采取的态度是积极慎重的。若不积极,在古典名剧面前无所作为,不利于本剧种扩大影响和提高艺术品位,不利于在继承的基础上推动发展;若不慎重,乱碰乱撞、急功近利、搞得七象八不象,也会从另一个方面影响本剧种的形象。黄梅戏当前的表现是慎重有余、积极不足。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戏曲是人生的舞台。戏剧艺术是一种载体,是不同的人的情感、志向、渴望、命运、希望、遭遇、追求等,借助剧情进行发泄和寄托。特别是当代人随着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对戏剧寄托人物命运和情感的要求更高。因此,古典历史名剧的整理和上演如何做到现代化和具有现实意义,让当代人乐意接受和理解,就成为一个很重要很具体的问题。黄梅戏在选择、整理和上演古典名剧时,坚持扬长避短的原则,在数以千计的剧目中,坚持选择那些古典名剧中的言情剧,即以家庭、婚姻、爱情的矛盾为主线的宋元杂剧和明清传奇剧,通过删繁就简,反映和表现人物的悲欢离合,以适应黄梅戏擅长表现女人悲情的特点。黄梅戏目前已整理上演的古典名剧数量虽然不多,但推向市场后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桃花扇》、《陈州怨》、《窦娥冤》、《西厢记》、《墙头马上》、《长恨歌》等是古典历史名剧艺术成就最高的。黄梅戏在整理上演古典名剧时,努力发挥自身的清新优美流畅的唱腔特点,充分展现古典名剧的魅力,尽情抒发人物的情感,既保留了古典名剧的精髓神韵,又体现了黄梅艺术的特色和亮点,力求接近和符合现代人的意识。事实表明,黄梅戏艺术驾驭了古典历史名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