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京剧欣赏:龙套演员与七科简介

京剧欣赏:龙套演员与七科简介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龙套主要扮演士兵、庄丁等群众演员,表示人员众多,起烘托声势的作用。由于龙套演员的流动变化很大,所以又叫流行。龙套的服装颜色不能与主人相同,要以突出主要演员为原则。七科是京剧团体中非演员部分的七类人员,因时代不同而略有变化,至20世纪初,逐渐形成七科。京剧发展至今,七科的布局亦有很多变化。

京剧欣赏:龙套演员与七科简介

武行:旧时的戏班,为节约开支和行动方便,尽量减少演出人员。武打戏中上台翻扑跌打的演员,一般都是临时约请,招之即来,挥之可去,于是就出现了以武行为固定职业的武打演员。武行演员的负责人叫武行头,武行头既掌握着很多武行演员的名单,又与各戏班的班主有联系,只要戏班需要,马上就可以在约定的时间带着武行演员参加演出。戏班只跟武行头签订演出合同,演出结束后把工资付给武行头,由他进行再分配。

武行演员与戏班里的武生演员不同,武生演员有说有唱,是个角色,而武行演员只是在台上翻扑跌打,不张口说话。但做一个武行演员并非易事,首先是要有武打的技艺,其次要有一个好身体,第三要熟悉各种武打戏。因为旧时的戏班天天演戏,有时甚至一天演两场,没有多少时间排戏,特别是不可能拿出时间来排不太重要的武行戏,所以只能靠熟练的技艺来应付各戏班武打戏之需要。后来京剧发展到鼎盛时期,各戏班为了保证演出质量,开始培养自己的武行演员,特别是大戏班一般都有坐科学戏的学生,就用这些学生担任武行演员,一举两得。武行就慢慢地消失了。

流行:又名龙套,或者说打旗的,也常常说跑龙套的。龙套主要扮演士兵、庄丁等群众演员,表示人员众多,起烘托声势的作用。龙套在舞台上一般不说话,主要是根据剧情上、下场和队形的变化表演,有时要齐唱各种曲牌,或者在特定的场景中大声喊“噢”或者“有”,名曰“喊堂威”,以渲染庄严的气氛。在武戏中,龙套要跟着主帅跑上跑下;双方交战时,手里拿着剧情需要的各种旗帜摇旗呐喊。可以说,舞台气氛、环境变化是靠龙套跑出来的,所以叫跑龙套。由于龙套演员的流动变化很大,所以又叫流行。

龙套在舞台上跑来跑去,是不被重视但又不可缺少的行当。比较讲究的戏班要求四个龙套演员的个子、胖瘦要差不多,这样站在台上才好看。当龙套演员也并非易事,虽然说是跑龙套,但不是简单地跑上跑下,而是要根据剧情的需要,按各种队形来跑。龙套队形大概有几十种,且各有名称,如“太极图”“扯四门”“二龙出水”“倒脱靴”等,如果不熟悉这些队形,有一个人跑错了,全台就会乱套。所以学生进戏班学戏,无论学什么行当,都要从龙套开始。

中国戏曲中的龙套,是世界戏剧艺术中一种独具风格的表现形式。在其他的戏剧种类中,都是一个演员扮演一个角色,唯有中国戏曲中的龙套,是由几个人共同扮演一个集体角色;这个集体角色是不可分的,可以代表几十个人,也可以代表几百个人甚至几千个人。龙套所表演的内容,是其他任何一个角色所无法替代的。

龙套的表演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很复杂,它自身有一套完整的、严格的艺术表演规范,以达到说明剧情、交代人物身份、烘托舞台气氛、体现时空超越等目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首先,以服装的样式来说明龙套本身的身份及其与主人的关系;以服装的颜色来区别对立双方。同一堂龙套的服装必须是相同的样式、相同的颜色,如果龙套穿的是太监衣,那么主人必定是皇帝,这时的皇帝是在内室或休闲的场所;如果龙套穿的是大铠,则表示这堂龙套是御林军,主人一定也是皇帝,而且可能是在重大的军事场面或者是在战场上;如果龙套身穿兵服,其主人一定是一员武将,如果龙套是女兵,那主人也一定是女将。龙套的服装颜色不能与主人相同,要以突出主要演员为原则。

其次,龙套可以完成其他演员无法完成甚至是其他门类艺术无法表现的内容。如龙套手拿水旗,上下翻动,表示波浪滔天;手拿风旗,左右挥舞,表示狂风暴雨;手拿云旗,前后移动,表示祥云东来。这些场面用于战争和神话故事,可以说是易如反掌,而又有出神入化的效果。一堂龙套从上场门上来,又从下场门下去,就表示千军万马从一地到了另一地。龙套是以一个固定的数字代表一个不定的数字,如皇帝的龙套,代表众多的太监和侍卫;大将的龙套,代表无数士兵。《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描写的是诸葛亮周瑜联合,用火攻之计烧掉了曹操八十万将士,这八十万将士,在京剧舞台上仍然是一堂龙套。

第三,龙套永远是以双数出现,并以对称的形式排列队形,无论是走动还是站立,永远是以双数对称的形式排列,绝对不可以一边一个,一边三个。

上、下手:也称筋头人,意思是翻筋斗的人。与武行的区别是,武行扮演武打戏中不重要的军事将领,不分敌我双方,而上、下手则扮演武打戏中的士兵,而且分敌我双方。凡是代表政府一方或者是正确一方的将领所率领的士兵,都是上手;凡是反政府一方或者是不正确一方的将领所率领的士兵,都是下手。如三国戏中,刘备的士兵是上手,曹操的士兵是下手。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刘备被看作是正统的、正确的一方,而曹操被看作是非正统的、错误的一方。据此,上手士兵的化妆比较漂亮,而下手士兵则常常把脸画得丑一些。有时,因剧情的需要,舞台上出现动物,凡是大的动物,都由上手表演;凡是小的动物,都由下手扮演。上、下手们也有自己的负责人,以便与各戏班联系、参加演出。后来,随着戏班规模的扩大,上、下手角色都由本戏班的演员担任,上、下手这一行当就逐渐消亡了。

七科是京剧团体中非演员部分的七类人员,因时代不同而略有变化,至20世纪初,逐渐形成七科。京剧发展至今,七科的布局亦有很多变化。

音乐科:俗称场面,按照乐器的不同,又分为文场和武场,参见“京剧的乐队”一节。

剧通科:又称捡场人,其工作范围是打台帘、搬桌椅等。早期的京剧舞台没有边幕,面对观众有左右两个门,门上挂着帘子,叫上、下场门,所有的演员都要经过这两个门上下,就需要一个人为演员打帘子。这个工作看起来很简单,实则不然。他必须对每出戏演员的上、下场非常熟悉,也必须熟悉锣鼓、音乐的节奏,如果不能在恰当的时候把帘子打开,就会影响到演员的情绪。特别是较有名的演员在出场时,观众要给他叫“碰头好”,打帘子就更加重要了。搬桌椅也并非易事,因为京剧的演出没有很复杂的道具,基本上就是一桌两椅,但这一桌两椅的摆法变化很大又非常讲究,捡场人必须牢记在心。这一行叫做剧通科,大概是要求他们对剧目和演出样样精通吧。

剧装科:即管理戏箱的人。京剧的戏箱按服装的种类共分为三大类,即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蟒、帔、褶等文戏或文职人物所用的衣服,放大衣箱;靠、铠等武戏或武将所用的衣服放二衣箱;彩裤、水衣、胖袄等内衣,放三衣箱。每箱有专人负责。

京剧中对服装的穿用原则是非常严格的,有“宁穿破、不穿错”之说,也有净脸不穿黑、红脸不穿白等讲究。早期的京剧演员除自己挑班的主要演员以外,绝大部分的演员要搭班唱戏,京剧的剧目又非常丰富,什么戏、什么人物、穿什么衣服,并不是每个人都十分清楚,而管箱师傅不但要说清楚,而且要有根据。特别遇到排新戏的时候,戏中的人物没有先例可以参照,就要由通晓服装穿用原则的管箱人来决定每个人物的服装造型。因此,管箱也大有学问,也要专门拜师学习。这类人员目前在京剧团体中仍然存在着。(www.xing528.com)

盔箱科:盔箱的管理工作也很复杂,因为盔头的种类很多,有的从外观上看很相似,一旦戴错了,就是大的演出事故。另外,戴盔头还有一个勒头的问题,特别是武戏演员,他们要在台上翻扑跌打,盔头就要勒得紧一些,不然,上台翻一个筋斗,就掉下来了。但又不能太紧,太紧了演员的头部疼痛难忍甚至会呕吐,无法演出,这就要看盔箱师傅的经验了。所以,管盔箱也要经过学习,才能胜任。这类人员在目前的京剧团体中也仍然保留着。

容妆科:京剧中旦角演员的头部化妆非常复杂,必须有人帮助,这就是容妆科的工作了,所以容妆科俗名又叫梳头的。

旦角的头部化妆主要是贴片子和包头

片子代表头发,通过贴片子,可以改变演员的脸形。特别是比较胖的脸形,通过片子的修饰作用,可以变瘦变长。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认为,女性以鹅蛋形的脸最为漂亮,片子就可以起到这样的修饰作用。

旦角的头形有两种,一种叫作古装头,一种叫作大头。大头是京剧旦角的传统头形,古装头是由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创立的。《望江亭》中谭记儿、《红娘》中的红娘和莺莺小姐梳的是古装头;《断桥》中的白蛇、《铡美案》中的秦香莲梳的是大头。

容妆科在目前的京剧团体中仍然保留着,从业者称为化妆师。

经励科:经励,也可以写成经理,指经办戏班各项事务的人。大约有三类人属于经励科。

一类是总理“角儿”的各项事务的人。“角儿”,是对艺术造诣很高并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著名演员的称谓,这些演员成名以后,因演出事务繁重,与戏班、剧场及社会各方面的事务性的来往,如工资、演出时间、演出剧目等问题,委托经励科代为交涉,类似现在的经纪人。

一类是查堂人。早期京剧的演出场地是茶园,观众自由进场,坐下以后茶园有专人到每个人面前收钱。茶园的座位是长条凳子,一条凳子上可以坐两个人,也可以坐三到四个人。戏院每天的经济收入要与戏班分成,每天有多少人看戏,直接关系到戏班的经济利益,如果戏院少报人数,戏班自然是经济上受损,所以戏班每天派人到观众席上去清点人数,以避免戏院作弊。随着剧场的正规化发展,观众必须先买票才能进剧场,这类人员就自然消失了。

还有一类是因为戏班在正常的营业演出中,常常会遇到官场或黑社会等方面的人员来找麻烦,如果这类问题处理不好,就有可能被停止演出。为此,各戏班都聘用一位熟悉官场、善于应付公事的人,一旦遇到这类问题,就由他们去交涉。目前这类人员也自然消亡了。

交通科:亦名催戏的。为了保证演出正常进行,派专人到演员的家里去催他快点来,所以叫催戏的。这类人员的产生,最早的原因,是早期京剧的演出不贴海报,观众到剧场以后才能知道演什么戏;已经定好的戏码,也有可能临时更改。演员们也不太清楚这一天演什么戏,催戏人每天早晨到各位主要演员家走一圈,告诉他们所要上演的剧目;如有变化,中午还得再去一次,要演的剧目就算初步决定了。

没有名气的演员,只能演不太重要的角色,每天的戏份很少,如果到中午还没有交通科的人上门派戏,就说明这一天没有他的戏,也就无钱可赚了。所以,这部分人希望交通科天天登门。

很有名气的演员,都是扮演主要角色,不但戏份高,而且常有额外的收入,一两天甚至一两个月不演戏也没关系,不在乎有没有人上门派戏。对这部分人,在开戏以前还要再去一次,甚至两次,带有“请”的意思。有的名角比较懒,或者想摆架子,不愿早去剧场,催戏人一天跑几趟是常有的事。他们不但要熟悉各位演员的家庭住址,而且要熟悉各位角儿的习惯,不同的人要不同对待,也算得上是一门学问。随着京剧演出的日益正规和演出团体的相对稳定,这类人员自然就消亡了。

七行七科中的部分机构和职能虽然已经消亡,七行七科这一称谓也已成为历史,但它是伴随着京剧的产生而产生,又伴随着京剧的发展而发展的。从七行七科的构成到其具体职能的确立以及细致的分工,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戏曲在其巅峰时期的发展脉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