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杂剧:角色分工与京剧欣赏

宋杂剧:角色分工与京剧欣赏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杂剧中末泥为长。每一场四人或五人……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或添一人,名曰装孤。”宋杂剧演唱的曲子,叫大曲,与参军戏的滑稽、调笑不同,是戏曲表演的初级形式。宋杂剧以前的艺术形式,以语言、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法,自宋杂剧开始,戏与曲的结合,奠定了中国戏曲的基本形式。

宋杂剧:角色分工与京剧欣赏

两宋(北宋、南宋戏剧,称之为宋杂剧;“杂剧”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唐代,是指各种技艺形式。宋初时的杂剧,在继承参军戏的基础上、吸收了许多表演歌唱的技艺后形成;大概到南宋时代,杂剧才有了较明确的规范。

首先是剧本的结构有了扩充,分为艳段、正杂剧(两段)、散段三个部分、四段。艳段是以歌舞或杂耍作为开始,中间的正杂剧应该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戏剧性的部分,散段是在戏剧性方面不太重要的结尾。

其次是有了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种角色的分工。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记载:“杂剧中末泥为长。每一场四人或五人……末泥色主张,引戏色分付,副净色发乔,副末色打诨,或添一人,名曰装孤。”“末泥色主张”就是以末泥为主的意思,因此末泥又称“戏头”。“引戏色分付”即是引戏在末泥的指挥下具体负责之意。由此可知,这五个角色是以末泥为主、引戏为副。“副净色发乔”之发乔,即装痴作呆,这个角色是从参军戏的参军发展演变而来。“副末色打诨”之打诨,即戏谑嘲弄,也就是对副净加以嘲笑、讽刺,引出观众的笑声,这个角色是从参军戏的苍鹘发展演变而来。孤,是古代的官名,《书·周官》:“少师、少傅、少保曰三孤。”所谓装孤,明代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解释为“当场装官者”,据此可以理解为官员的扮演者。

第三是形成了以演唱曲子为主的表演形式。宋杂剧演唱的曲子,叫大曲,与参军戏的滑稽、调笑不同,是戏曲表演的初级形式。(www.xing528.com)

宋杂剧的剧目很多,可惜剧本都已失传。但从剧目和历史典籍的记载来看,是以市井人物为主要的取笑对象。如《眼药酸》,讲述了一个酸秀才用眼药给别人治病但毫无效果的故事。再如《老孤遣旦》,写一个老头与一个年轻妇女之间的纠纷故事。

由于南、北宋形成的地域隔阂,宋杂剧逐渐演变成为两种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即南方杂剧和北方杂剧(金院本)。到公元12世纪,南方杂剧逐渐发展为宋元南戏,北方杂剧逐渐发展为元杂剧,至此,中国戏曲基本形成。宋杂剧以前的艺术形式,以语言、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法,自宋杂剧开始,戏与曲的结合,奠定了中国戏曲的基本形式。到元代中期,戏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所以,人们习惯称元杂剧为元曲

中国的戏曲起源很早,孕育的时间却很长,所以形成较晚。主要原因是:当时中国的经济和都市发展相当缓慢,且战乱较多,直到宋皇室南迁,南方的经济得到发展,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了进行贸易活动的港口和商业化的城市,戏曲才从形式到内容有了较快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