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簡帛思想研究:二元、五元思維方式的形成

簡帛思想研究:二元、五元思維方式的形成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再看作 思維方式的“數”。在此,數字“二”表示二元思維,數字“五”表示五元思維。二元思維方式的形成,具有來自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廣泛的經驗基礎。目前看來,在中國,二元思維方式的産生不遲於殷代後期,易筮 其明證。由於用筮的傳統早至殷商,可知二元思維是中華民族的基本思維方式之一,且這種思維方式帶有一定的宇宙論意味。五元思維方式的形成可能更 古老,殷人已有“尚五”的觀念,張秉權、饒宗頤和龐樸皆有説。

簡帛思想研究:二元、五元思維方式的形成

再看作 思維方式的“數”。“以數記言”本身當然也是一種思維方式,但這裏所説的“思維方式”,是指超越了“以數記言”,即超越了數字僅作 言説先後之次序而使此世界得以關聯和結構起來的一種思維方式。與此相對,“以數記言”之“數”雖然也是一種思維方式,但它嚴格地限定在言説和行文之中,而無法擺脱其作 “叙述結構”的枷鎖,無法成 面向世界并試圖主宰此世界的普遍思維方式。作 普遍思維方式之“數”的觀念,在古代中國出現很早,其中以“二”“五”兩數 代表。在此,數字“二”表示二元思維,數字“五”表示五元思維。

二元思維方式的形成,具有來自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廣泛的經驗基礎。憑藉日積月累的感覺和經驗,經過一定的抽象和概括,人們很容易對現象世界作乾净利落的二分,即分析 對立的雙方:君臣,父子,夫婦,男女——這是社會現象;天地,陰陽(山南山北),[3]春秋,冷熱,陰晴,朔望,雌雄——這是自然現象。由此,古人形成了“二元”的觀念和思維,并運用它來理解和思考整個世界。目前看來,在中國,二元思維方式的産生不遲於殷代後期,易筮 其明證。《周禮·春官·太卜》曰:“太卜掌三兆之法……掌《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又曰:“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連山》相傳 夏《易》,《歸藏》相傳 殷《易》。從《尚書·洪範》篇來看,殷代無疑已卜筮并用。《洪範》第七疇(“稽疑”)曰:“擇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又曰:“立時人 卜筮。”可知用筮不會晚於殷代後期;或者説,殷代已經形成了用《易》的傳統。據《周易·繫辭傳》和清華簡《筮法》篇,先秦筮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所謂大衍筮法,另一種是五十五數的筮法。《繫辭上》曰:“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大衍筮法通過揲蓍,最後得到了所謂四象數,即六、七、八、九這四個數字。其中,七、八兩數出現的概率高,六、九兩數出現的概率低。在《周易》經文中,七、八兩數即被用來畫陰陽爻,而六、九兩數被安排做爻題。上博楚竹書、馬王堆帛書、阜陽漢簡和今本《周易》采用的都是大衍筮法,其爻畫都是由七、八兩數構成的。據學者的研究,以五十五數揲蓍,最後會得到四、五、六、七、八、九這六個數字;其中六、七兩數出現的概率高,四、五、八、九出現的概率低,[4]六、七兩數即被用作經書卦畫。凡采用此種揲蓍法的《三易》經文,其卦爻符號即以六、七兩數 畫,清華簡《别卦》和秦簡《歸藏》的卦爻符號全以六、七兩數 畫,即可 明證。[5]總結這兩種筮法及其經書卦爻畫的數字構成,可知《三易》從一開始起即具備二元的思維方式。由於用筮的傳統早至殷商(參見《尚書·洪範》第七疇),可知二元思維是中華民族的基本思維方式之一,且這種思維方式帶有一定的宇宙論意味。《周易·繫辭上》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地數的劃分本身即是宇宙論化的結果。(www.xing528.com)

五元思維方式的形成可能更 古老,殷人已有“尚五”的觀念,張秉權、饒宗頤和龐樸皆有説。[6]筆者曾統計了今文《尚書》二十八篇,“五”字一共出現了88次,并出現了大量以“五”字開頭的詞彙或術語。[7]殷人以五元 思維方式,最 明顯的莫過於《尚書·洪範》篇。《洪範》有“五行”“五事”“五紀”“五卜”“五徵”“五福”的説法,又將其中最重要的一疇——皇極疇放在“次五”的位置,足見五元思維方式是在此篇文獻寫作之前已經形成。不但如此,這種五元的思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具備了哲學意味;而其哲學意味的由薄變厚,與其時空化和宇宙論化的過程關聯在一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