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莊子》書中所引《老子》- 簡帛思想研究.第八輯成果

《莊子》書中所引《老子》- 簡帛思想研究.第八輯成果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本《莊子》一書中引用《老子》文句最多的,應是《莊子·胠篋》《知北游》及《天下》三篇。《莊子·胠篋》一篇,《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已明確指 莊子所作。這一章不見於郭店楚簡《老子》之中,却與今本《老子》第80章後半段基本相同。但《莊子》在這裏并未使用“故曰”提示是在引用《老子》。《莊子·知北游》篇中也有兩段與今本《老子》相同或相近的文字。

《莊子》書中所引《老子》- 簡帛思想研究.第八輯成果

今本《莊子》一書中引用《老子》文句最多的,應是《莊子·胠篋》《知北游》及《天下》三篇。《莊子·胠篋》曰:

故曰:“魚不可脱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彼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故絶聖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樸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殫殘天下之聖法,而民始可與論議。擢亂六律,鑠絶竽瑟……而天下始人有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削曾、史之行,鉗楊、墨之口,攘弃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莊子·胠篋》一篇,《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已明確指 莊子所作。現在又有人以該篇中的田成子“十二世有齊國”,稱其當 “西元前264年至西元前221年,齊王建在位時期内著述的”[4];但更多學者則傾向於《莊子》一書乃“莊子學派” 的叢書,《胠篋》應 莊子弟子或後學所作。《胠篋》中的這些文字,見於今本《老子》、且有“故曰”提示的地方有兩處:一是“魚不可脱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屬今本《老子》第36章末尾兩句;二是“大巧若拙”一句,在今本《老子》第45章中。由於《莊子·胠篋》對《老子》這兩章的引用衹是摘引,而不是逐章逐句解説式的完整引用(而今本《老子》第45章的内容在郭店楚簡《老子》乙組中已完整出現),故我們似可以肯定《老子》中的第36章和第45章在戰國後期當已有如今本的文本形態,但可能存在异本。除此之外,《胠篋》此段文字中的“故絶聖弃知,大盗乃止”和“攘弃仁義”云云,其對“仁義聖智”的否定,與今本《老子》第19章文字雖并不完全相同,但其“絶弃”“攘弃”之旨則無异(其中的“玄同”説又見於《老子》第56章),而今本《老子》第19章和第56章的内容又完整地見於郭店楚簡《老子》之中,這説明今本《老子》第19章、第36章、第45章、第56章共四章内容,在《莊子·胠篋》成篇之時即已形成,但不能排除有與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態存在差异的异本存在。

《莊子·胠篋》篇中還有一段與今本《老子》第80章相近的文字,曰:“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這一章不見於郭店楚簡《老子》之中,却與今本《老子》第80章後半段基本相同。但《莊子》在這裏并未使用“故曰”提示是在引用《老子》。這似説明,今本《老子》第80章的内容此時雖已具備,但可能并未完全定型,也可能尚未被加入《老子》一書。

《莊子·知北游》篇中也有兩段與今本《老子》相同或相近的文字。其言略曰:

黄帝曰:“……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聖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 也,義可虧也,禮相僞也。故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故曰:‘ 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 ,無 而無不 也。’今已 物也,欲復歸根,不亦難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

《莊子·知北游》篇中的這段文字,有兩段由“故曰”提起的文字與今本《老子》相同,即今本《老子》第38章中的“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和第48章中的“ 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 ,無 而無不 ”。前者僅 今本《老子》第38章後半章的内容(《韓非子·解老》同時有此章前半的内容,詳待後論),無此章前半的内容;而後者則僅 今本《老子》第48章中的中間四句,無開頭“ 學日益”和末尾“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共四句。今本《老子》第38章的内容不見於郭店楚簡《老子》,第48章的内容雖已出現於郭店楚簡乙組,但簡文除比《莊子·知北游》多了開頭“ 學日益”一句外,亦無此章末尾“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三句。所以我們認 ,此時今本《老子》第38章和第48章兩章的内容都還處於形成的過程之中,尚未完全形成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態。

《莊子·知北游》中雖没有“故曰”提示 引用語,但其中與今本《老子》中的相同的文字,則有今本《老子》第56章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今本《老子》第2章的“聖人行不言之教”和今本《老子》第16章的“欲復歸根”數句。因 今本《老子》第56章在郭店楚簡《老子》甲組中已完整出現,今本《老子》第2章在郭店楚簡《老子》甲組中僅缺“生而不有, 而不恃”兩句,故可以説,在《莊子·知北游》成篇時雖可能仍有人對此兩章的内容是否真正屬於《老子》原文持保留態度,但此兩章無疑已具有了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態。衹有今本《老子》第16章的内容無一字出現於郭店楚簡《老子》之中,其“欲復歸根”一句在《知北游》中亦不似引用語句[5],故可以説當時此章内容似仍未正式形成,不具有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態。

此外,在《莊子》一書中可確定是屬於引用《老子》語句的,還有《莊子·天下》一篇中的一段話:(www.xing528.com)

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 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 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獨取後,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實,己獨取虚,無藏也故有餘,巋然而有餘。其行身也,徐而不費,無 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獨曲全,曰苟免於咎。以深 根,以約 紀,曰堅則毁矣,鋭則挫矣。常寬容於物,不削於人,可謂至極。

《莊子·天下》篇此處引“老子之言”:“知其雄,守其雌, 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 天下谷”數句,郭店楚簡《老子》中没有,僅見於今本《老子》第28章中,且與今本《老子》差异較大:一是它衹引了今本第28章中的三分之一的内容,而非全引;二是它在今本“ 天下溪”之後不僅没有“ 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三句,且“ 天下谷”一句在今本《老子》作“ 天下式”。可見,雖然當時此章的部分内容已經形成,但尚未有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態。“人皆取先,己獨取後”二句,不見於郭店楚簡本《老子》和今本《老子》,但郭店楚簡《老子》甲組和今本《老子》第66章、第67章皆有與之相對應表示“舍先取後”之意的語句。這説明當時這兩章的内容可能已經出現,但不具有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態。“受天下之垢”一句,郭店楚簡《老子》中没有相關内容,今本《老子》第78章曰:“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 天下王。”《吕氏春秋·重言》曰:“故聖人聽於無聲,視於無形,詹何、田子方、老聃是也。”則此章或是以詹何、田子方、老聃 “聖人”後,纔將“受國(天下)之垢”歸入《老子》的,它當時是否已形成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態難以斷定。“人皆取實,己獨取虚”二句,郭店楚簡《老子》中没有,今本《老子》中也無此方面的内容。《吕氏春秋·不二》曰:“子列子貴虚。”可見,“貴虚”乃列子學説,而非《老子》之旨。故很可能此時“人皆取實,己獨取虚”在於《老子》之中,後來人們以 其屬於《列子》而非《老子》之旨,纔將它移出了《老子》文本。日人福永光司曾以此章“修辭手法”與今本《老子》第20章“人皆……我獨……”一致而將二者“聯繫起來”[6],但這最多衹能解釋當初此章被并入《老子》的原因,而不能成 此二句確屬《老子》的證據。“無藏也故有餘,巋然而有餘”二句與今本《老子》第44章“多藏必厚亡”意思相近;“其行身也,徐而不費”二句近於今本《老子》第44章的“是故甚愛必大費”一句,而今本《老子》此章的内容已見於郭店《老子》甲組[7],《莊子·天下》此處引述其大意,故可認 此章當時或已有與今本《老子》相同的文本形態。“無 而笑巧”一句,應“與(今本《老子》)第57章中‘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我無 ,而民自化’同義”[8],而此章已完整出現於郭店楚簡《老子》甲組中,可見此章當時亦已有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態。“人皆求福,己獨曲全”二句,郭店楚簡《老子》中没有相關内容,今本《老子》第22章中則已有“曲全”觀念,説明此章的部分内容當時或已經形成,但未形成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態。“曰苟免於咎”一句,郭店楚簡《老子》和今本《老子》中都没有相同意義的文字,説明它也可能屬於當時被視 《老子》文句,後來却又被淘汰的内容。[9]“以深 根,以約 紀”二句,學者認 其與今本《老子》第59章“是謂深根固柢”和“治人事天莫若嗇”二句語意相近,[10]因此章已完整出現於郭店楚簡《老子》乙組,故可以説當時此章的内容已經具備,但具體文字表述則與今本《老子》不同。“堅則毁矣,鋭則挫矣” 二句,前一句與今本《老子》第76章“堅强者死之徒”語義相當,郭店楚簡《老子》中没有相關内容;後一句則與今本《老子》第9章“揣而鋭之,不可長保”相同,[11]在郭店楚簡《老子》甲組中已有此章的完整内容:故我認 ,這兩句應該都是今本《老子》第9章的内容,表示“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的意思,不必因其中有一個“堅”字而與“堅强者死之徒”相聯繫。因 此章的内容已見於郭店楚簡《老子》,故可以説雖在個别文句表述上存在文字差异,但此章當時應該已具有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態。“常寬於物,不削於人”二句,有學者認 它與今本《老子》第16章的“知常容”和第35章“往而不害”二句相當,“其闡述的‘寬容’以及作 逆向式體現的‘不害’‘不争’,仍可説是《老子》所具有的代表性思想”[12];因 今本《老子》第16章的内容不見於郭店楚簡《老子》,而今本《老子》第35章已完整出現在郭店楚簡《老子》丙組中,故可以説《老子》第16章當時正處在今本《老子》文本狀態的形成過程之中,而第35章則已具備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態。

《莊子·天下》中還叙述了關尹、老聃共同的觀點和屬於關尹個人的觀點:

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 表,以空虚不毁萬物 實。關尹曰:“在己無居,形物自著。”其動若水,其静若鏡,其應若響。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嘗先人而常隨人。

谷中信一認 :“建之以常無有”二句,雖然郭店楚簡《老子》中没有相關内容,但可以認 它是表達了今本《老子》第1章“常無”“常有”概念,應該和郭店楚簡中的《太一生水》一樣,屬於關尹的學説;“以濡弱謙下 表”的觀點,在今本《老子》第8章、第28章、第61章、第66章等章都有相關的内容,但衹有第66章的内容完整地出現於郭店楚簡《老子》甲組中,其他幾章的内容則無,故可以説當時應該衹有《老子》第66章的内容具有了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態,其他各章的内容可能衹是作 關尹學説而傳播於世的,并未加入《老子》之中。至於“關尹曰”的部分,谷中信一認 :“在己無居”相當於今本《老子》第2章的“聖人不居”,在郭店楚簡《老子》中已有;“形物自著”在今本《老子》中雖没有與之相應的文句,但今本《老子》第17章、第23章、第25章、第51章、第64章中的“自然”,第32章的“自賓”“自均”,第37章的“自化”“自定”,第57章的“自化”“自正”“自富”“自樸”,第73章的“自來”,等等,都是這種“自著”的思想,而郭店楚簡《老子》甲組中已有相當於今本《老子》第25章、第32章、第37章、第57章、第64章的内容,郭店楚簡《老子》乙組中已有今本《老子》第17章的内容,可見這六章的内容在《莊子·天下》成篇時已具有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態。關尹學説的這部分内容,在《莊子·天下》成篇時已被納入了《老子》的文本之中;而今本《老子》第23章、第51章、第73章的内容則仍作 關尹學説傳播於世,尚未形成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態。“其動若水”句最直接對應的應該是今本《老子》第8章的“上善若水”,與今本《老子》第32章和第66章的“猶川谷之與江海”“江海所以能 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亦有一定關聯,但今本《老子》第32章和第66章的内容已見於郭店楚簡《老子》甲組,故可以説“其動若水”當時應該未歸入《老子》文本之中,仍被明確劃歸 關尹學説。“其静若鏡,其應若響。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四句,今本《老子》中無直接相當的語句,但崇尚“静”“清”之意在今本《老子》第15章、第16章、第26章、第37章、第45章、第57章、第61章中皆可發現,而今本《老子》第15章、第16章、第26章、第37章、第57章的内容已見於郭店楚簡《老子》甲組,第45章見於郭店楚簡《老子》乙組,衹有第61章的内容不見於郭店楚簡《老子》。這説明今本《老子》第15章、第16章、第26章、第37章、第57章和第45章共六章的内容,在《莊子·天下》篇作者的時代應已具備——雖然人們知此六章的内容原是關尹之説,但它已被并入《老子》之中;衹有第61章的内容仍以關尹學説的面貌傳播於世,尚未納入《老子》文本。“同焉者和,得焉者失”兩句,今本《老子》中没有完全相同的語句,僅第64章有與“得焉者失”相類似的“執者失之”的觀點,[13]這説明今本《老子》第64章的内容在《莊子·天下》成篇時已經形成,但“同焉者和,得焉者失” 則屬關尹的學説,與《老子》有近似的地方,但當時尚未并入《老子》文本。“未嘗先人而常隨人”,可與今本《老子》第7章的“聖人後其身而身先”、第66章的“以身後之”和第67章的“舍後且先,死矣”相對應,[14]且這三章已見於郭店楚簡《老子》甲組,故可知這部分關尹學説當時已被并入《老子》,郭沫若等人認 “關尹其實就是環淵”,《老子》乃是“學黄老之術”的環淵創作的“上下篇”[15],其原因當在於此。

此外,徐復觀先生認 :“《莊子》中直接説到老子故事的一共有十六條”,《在宥》篇作 老聃的話的“故曰絶聖弃智而天下大治”,即今本《老子》第19章的“絶聖弃智,民利百倍”;《天運》篇作 老聃的話中“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 不然者,天門弗開矣”,“分明與現行《老子》一書十章‘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有關係”;《庚桑楚》篇庚桑楚的話裏“夫春氣發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寶成”云云,“這分明是現行《老子》一書三十七章‘道無 而無不 ’的疏解”;“舉賢則民相軋,任知則民相盗……”一段,即今本《老子》第3章“不尚賢……使民不 盗”和第19章“絶聖弃知,民利百倍”等意義的概述;南榮趎向老子所稱“然其病之者猶未病也”,“分明是轉述現行《老子》一書七十一章‘夫惟病病,是以不病……’的一段話”;老子答南榮趎問衛生之經所説的“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兒子乎?兒子終日嗥而嗌不嗄……”,“分明是現行《老子》十章‘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及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的複述、概括”;《則陽》篇老聃告訴柏矩曰“財貨聚,則民致争……”,“分明是現行《老子》一書三章‘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 盗……’的從反面的概述”;《寓言》篇老子告訴陽子居“大白若辱,盛德若不足”,“分明是出於現行《老子》四十一章‘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這樣,在《莊子》一書中,共有五篇引用有與現行《老子》一書相符的老子之言;雖未明白舉出老子(或老聃)之名,但可確定係今本現行《老子》一書者,有《老子》第19章“絶聖弃智”、第36章的“魚不可脱於淵”、第45章的“大巧若拙”、第37章的“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 也,天德而已矣……”、第39章的“故曰至樂無樂,至譽無譽”以及“見現行《老子》三十七、三十八、四十八各章,而文字稍有出入”的“故曰天地無 也,而無不 也”、《達生》篇中見於今本《老子》第51章的“是謂 而不恃,長而不宰”、《知北游》篇中見於今本《老子》第38章的“故曰失道而後德……道之華而亂之首也”一段和見於今本《老子》第48章的“故曰 道者日損……無不 也”一段。[16]

綜合以上對《莊子》全書中各種引文和轉述語來看,《莊子》一書中分别涉及了今本《老子》共三十八章的内容;而在這三十八章之中,共有十六章因有郭店楚簡《老子》文本可資比較,可推定它們應該已有今本《老子》的文本形態(儘管其中有些章節是以郭店楚簡《老子》异本的形式存在);其他各章則尚難斷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