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簡帛思想研究:孔子閑居論三無及其重要性

簡帛思想研究:孔子閑居論三無及其重要性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無”指的是“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禮記·孔子閑居》作:子夏曰:“五至既得而聞之矣。敢問何謂三無。”在《禮記·孔子閑居》中此文不見於“三無”,而見於“五至”。所周知,道家思想主張人不能用知覺、感覺能力把握“道”。但《民之父母》記述從“三無”得到“氣”。如張豐乾所指出,《民之父母》説明雖然“三無”不能看、不能聽,但是從“三無”得到的“氣”能擴充到四海[7]。

簡帛思想研究:孔子閑居論三無及其重要性

“三無”指的是“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民之父母》第5—7號簡:

子 (夏)曰:“五至既 (聞)之矣。敢 (問),可(何)胃(謂)三亡(無)。”孔=(孔子)曰:“三亡(無)虎(乎)。亡(無) (聲)之 (樂),亡(無)〔之〕 (禮),亡(無)僃(服)之 (喪),君子 (以)此皇(横)于天下。”奚(傾)耳而聖(聽)之,不可 (得)而 (聞)也。明目而視之,不可 (得)而視(見)也。而 (得)既(氣) (塞)於四 (海)矣。此之胃(謂)三亡(無)。

《禮記·孔子閑居》作:

子夏曰:“五至既得而聞之矣。敢問何謂三無。”孔子曰:“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此之謂三無。”

(1)“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也。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也。而得氣塞於四海矣”

顯然,此文是道家的思想表達。在《禮記·孔子閑居》中此文不見於“三無”,而見於“五至”。但此文明顯是形容“三無”(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的内容,如此看來《民之父母》的表述更 恰當。

衆所周知,道家思想主張人不能用知覺、感覺能力把握“道”(即“無”)。如西信康所列舉,最典型的例子是《老子》第14章形容“道”: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老子》第35章: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莊子·天地》:

夫王德之人,……視乎冥冥,聽乎無聲。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又神而能精焉。……

《莊子·知北游》説“道”:

視之無形,聽之無聲,於人之論者,謂之冥冥,所以論道,而非道也。

《莊子·知北游》形容“無”:

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當名。

《莊子·知北游》形容“無”:

光曜問乎無有曰:“夫子有乎?其無有乎?”光曜不得問,而孰視其狀貌,窅然空然,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也。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無矣,而未能無無也;及 無有矣,何從至此哉!”(www.xing528.com)

道家思想認 ,衹有徹底否定、排除人能知覺、感覺到的表面的“形”纔能把握“道”(即“無”)。也就是説,“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指的是,徹底否定、排除一般人能知覺、感覺到的表面上的“聲”“體”“服”,即終極性、絶對性的樂、禮、喪。所以“三無”是“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也。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也”。這樣的悖論(paradox)是道家特有的表達。

另外,道家思想不見於《尚書》《詩經》《論語》《墨子》《孟子》等文獻,《荀子》以後纔能看見儒家接受道家思想的例子(典型的例子是《荀子·解蔽》)。這表示道家思想在《孟子》以後的戰國中期纔有影響力。

(2)從“三無”得到的“氣”

《民之父母》的“而 (得)既(氣) (塞)於四 (海)矣”,《禮記·孔子閑居》作“志氣塞乎天地”,而且見於“五至”,文義不通。但《民之父母》記述從“三無”得到“氣”。如張豐乾所指出,《民之父母》説明雖然“三無”不能看、不能聽,但是從“三無”得到的“氣”能擴充到四海[7]。西信康指出,不能看、不能聽的東西充满四海這一表達可見於《莊子·天運》:

故有焱氏 之頌曰:“聽之不聞其聲,視之不見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極。”

中庸》:

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淮南子·繆稱》(《説苑·政理》、《韓詩外傳》卷一也有類似表達):

有聲之聲,不過百里,無聲之聲,施於四海。

《孫子·虚實》:

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 敵之司命。

由此可以看出,這些文獻不少都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響。

(3)“志”的“五至”與“氣”的“三無”的對比

《民之父母》的“君子 (以)此皇(横)于天下”是“三無”的作用,但此文不見於《禮記·孔子閑居》。《民之父母》的“五至”有“君子 (以)正”四字,此文與“三無” 的作用“君子 (以)此皇(横)于天下”構成對比。與《民之父母》比起來,《禮記·孔子閑居》缺失“君子 (以)正”“君子 (以)此皇(横)于天下”,顯得文義不通。

因此從《民之父母》纔能看出:“五至”的本質是“志” 的問題,其作用是“君子 (以)正”;“三無”的本質是“氣”的問題,其作用是“君子 (以)此皇(横)于天下”,可以圖示如下:

由此可知,《民之父母》表明“民之父母”的君子從内部的“志”達到“正”,最後通過“三無”的“氣”擴充到外界的天下這一過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